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國的無人工廠, 幾家歡樂幾家愁

2025年10月31日

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中國經濟的兩種極端, 隨著二十屆四中全會宗旨的公佈,將顯得愈發明顯。高科技的製造業在今後10年將會有顯著的升級。但由於體制侷限和萎靡的「內循環」,使得更多的中國人進入集體貧困周期。

智慧型化、數字化、自動化新型工廠正在改變中國製造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圖片來源: Costfoto/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共二十屆四中發出的訊息是矛盾的。一方面,中共將利用國家的力量,以國字打頭(即國企和央企為主力,並將那些聽從共產黨的大型民企為輔),如同完成「中國製造2025」規劃那樣,進一步強化在科技和創新的突破並提升製造業的高科技含量,在不少領域內超越歐美。這裡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快速普及的製造業的自動化和無人化。

而另一方面,中國相當一部分人口由於房地產及相關行業繼續下滑、社會保險和福利的嚴重短缺以及各種原因造成的失業而出現集體返貧現象。其中不僅有以前的所謂的中產,也有無數的青少年和大學畢業生。中國製造業科技含量的提高並沒扭轉這一趨勢,反而有導致這一群體的範圍逐漸擴大之勢。 而且,這種集體返貧正在進入一個比較長的周期,其長度可能不至於像「日本30年」那麼長,但肯定也夠一二代人受的了。


北京希望在世界市場建立霸權和壟斷地位

二十大四中的要義就是,中國製造2025已經大部實現,中國如今在個別領域如電動車銷售量等方面已經超越了美歐。中國的政治精英有這個雄心,要全面超越美歐, 或者說至少是擺脫西方國家在關鍵領域的限制。但北京似乎更期求的是成為全球的供應鏈的主要部分和全球的主要供應商,而且要保持其壟斷地位不變。這樣,中共的財政基礎可能比現在更雄厚,就能實踐習近平作為一個「男兒」保證中共的紅旗不倒的諾言。中共領導儘管也把「惠民生」和「加強內循環」掛在嘴上,但心裡更希望的是通過在世界市場上建立一種霸權和壟斷地位,從而保證今後財源滾滾。

從某種層度上來說,目前北京指定的新目標, 跟目前的世界環境並不矛盾。因為筆者以為,儘管川普發起關稅戰,整體世界經濟正開始轉向略微向上走勢。儘管歐洲的烏克蘭戰爭依然在繼續,但其他各洲戰事顯然減少了很多。而中美之間的拉鋸戰也有所緩和,於是,經濟建設便成為一種需求, 而這種需求是在現有的全球化格局重新洗牌的情況下出現的。而正是依仗著這種 國際需求,中國至少在這幾年能通過出口彌補自己國內需求的不足。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在中國自己的電動車內捲得不可開交的時刻,中國今年出口到歐洲的電動車暴增,已達232萬輛。

自動化、無人化的生態環境

中國工業升級的好時機還有另外一個優越的內在條件——而這種條件是以往資本主義世界在歷史上都不曾具備的—— 那就是中國的訊息化、網路化, 以及現在正在積極開發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些都大大有利於中國製造業自動化和無人化。回想在80、9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並不具備如此的條件,因此嚴重影響了其工業的提升。於是,西方大量廠商便把自己的企業生產線搬到勞動力、能源價格便宜、以及優惠政策更多的國家,如中國。而西方國家這種借著全球化名義的產地轉移,儘管獲得了更低的生產成本,卻造成了是自己國家工業的空心化。中國儘管也有因為一些民企外遷,但總體來說,自動化和無人化大大程度上避免了西方式的工業空心化。

未來機器人產業——中國造?

02:5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中國工業提升的路經跟其他市場經濟國家不同,是靠著國家的意志,即共產黨幾代領導人的長期規劃和不惜一切對目標的追求,通過剽竊、拷貝(包括反向仿造)、併購等各種手段獲取西方公司技術以及無數中國技術人員的努力取得的。 在自動化無人化尤其如此。譬如說,2016年,中國的美的集團收購了德國庫卡(KUKA)大部分股份。 本來位於德國奧格斯堡的自動化公司便開始為中國工業機器人的製造做貢獻,幫助中國市場提供工業機器人、自主移動機器人和自動化解決方案。

在短短的十年不到的時間,中國工業的自動化取得了不少成就。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30.2萬套,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佔全球總量的43%。2024年,中國機器人專利申請量佔全球機器人專利申請總量的2/3。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自動化和無人化社會環境,跟強調勞工權利的國家正好相反。中國是個勞工沒有自己說話平台的地方,既沒有工會為他們說話,也沒有法庭和社會組織為他們主持公道。所以,中國工人中對自己的工廠自動化根本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有一種抵抗情緒。

幾家歡樂幾家愁

製造業的自動化和無人化,對共產黨的執政是非常有利的。因為當權者可以部分地將縮小生產過程中的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 低人權、無人權範圍。 既然實現了自動化和無人化,那涉及當局與勞工階級的對立和矛盾就會減少。 相反,機器人可以24小時毫無怨言地為企業主勞作,而且,實現自動化後的工廠也成為所謂的dark factory, 意思是連本來用作照明的電費也能省去。

跟以往的開放不同,現在的製造業自動化和無人化是國字旗號下展開的。 最近由國務院國資委發起,委託中國國新設立和管理的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在北京啟動,就體現了這種央企、國企先得月的原則。

中國製造業的自動化,跟北京當局保持自己在世界市場上最大的供應商的地位完全吻合。因為迅速增長並普及的自動化和無人化,將大大降低產品製造的成本。而只要在外部市場的剛需還存在,或者說,接受國對中國的傾銷還麻木不仁的時候,中國的出口至少能在今後5-10年內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換言之,中國的資本(主要是以國企和體制內的民企為主)將會賺得盆滿缽滿。

回到一開始說的中國的兩個極端問題。 在那些實現了自動化的企業和出口聯手歡慶著今後錢財滾滾的日子的時刻,國內一大批沒有工作的人、房奴、 或者由於戶口制度和其他調溫規定而受歧視的弱勢階層集體返貧的問題會更嚴重。這也是因為當局由於制度的原因,有意地怠慢合理的稅收制度和再分配機制重新調整。

中國本就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當局並沒有完善和提升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的打算。習近平本人就表述過福利社會是培養懶人的看法。

總之,財富歸於民,不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原則。加之中國社會沒有那種自發的慈善機構和個人,這將使得弱勢階層今後可能蒙受的苦難更多。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德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