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國的「生產過剩「是個偽命題,如果......

2024年3月20日

如何解決「新三樣」的出路涉及到能否部分解決中國現有的經濟問題。但中共領導的政府能換一套思路,在鄧小平改革的路上走下去,中國的「生產過剩」也許就會是一個偽命題。

西方國家對中國大規模對外輸出產能表示擔心
西方國家對中國大規模對外輸出產能表示擔心圖片來源: Christian Ohde/CHROMORANGE/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製造業的規模和品質。在最近的兩會上,中共領導人驕傲地把"新三樣" 即太陽能板、電動車、鋰電池這些產品作為中國成功的製造業的豐碩成果來炫耀。這本來是件值得慶幸的事。但沒想到,現在西方各國今年都開始擔心來自中國的"傾銷" - 即價值為1兆元人民幣(約合139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出口 (這是南華早報估計的中國今年至少要出口的上述產品的價值)。

換言之,一度被習近平認為是拯救中國經濟的"高技術製造業",即所謂的"新質生產力",現在還沒完全出門,就遇上了麻煩。習近平的盤算也許很簡單,如果花2、3年時間,把中國自己產品傾銷給西方,既強化了自己的製造業,又擴大的國際市場,不就解決了中國的房產、失業、債務等問題了?

西方的警告

但是中共政府沒想到,還沒到它全線向西方國家進發,對方已經發出了警告。 最近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指出,若中國以人為壓低價格甚至傾銷的方式輸出由此產生的過剩產能,將損害全球貿易體系,而其他國家將做出回應。美國政府已經將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電池材料列為 "令人擔憂的外國實體"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禁止進口。而在3月6日,歐盟委員會對外正式公佈EU 2024/785號實施條例,要求自3月7日起對原產地為中國的進口電動汽車進行為期9個月的海關登記。一旦反補貼調查的最終報告結論是負面的,歐盟將對即日起進行海關登記的電動車輛補征追溯性關稅。而事實上,歐盟已掌握了不少中國政府補貼的證據。歐盟如此做,也是為了保護當地汽車公司免受廉價競爭。 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現在都在警告中國的"生產過剩",並認為這是中國得以傾銷自己的產品的必然後果。

在經濟學中,生產過剩、供過於求、供應過剩是指提供給市場的產品供大於求。這會導致在生產國的價格下降和/或商品滯銷,並可能造成失業。

中國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大舉開拓海外市場圖片來源: Lars Penning/dpa/picture alliance

以新三樣為例,西方國家已經提供了中國生產過剩的數據: 據線上投資刊物《格隆匯》報導,到2025年,中國製造商將能夠生產4800千兆瓦時的電池,是電動汽車製造商需求量的四倍。據《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稱,去年太陽能電池板的年供應能力達到800千兆瓦至1100千兆瓦,遠遠超過全球約300千兆瓦的預計需求。實際上,不僅西方國家稱中國存在"生產過剩",就連中共自己也承認這點。在 12 月召開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共領導人稱 "部分行業產能過剩 "是 2024 年面臨的主要挑戰。

需求是存在的

筆者看到上面的數據後,對所謂的"生產過剩"還是有些存疑。 首先,應該看到,對新三樣由於它們的功能、價值不一樣,所以需求也不同。 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生產過剩的問題,是中共領導人本來可以避免的事。這完全是中共領導人不顧自己百姓的利益,而只是以國家利益為藉口,為共產黨自己謀幸福的結果。

首先,看一下汽車的問題。筆者在中國上學的時候,記得政治課上,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生產過剩時,特意展示了美國奶場老闆把牛奶倒入排水溝的情景。沒想到,在所謂的社會主義的中國,現在也出現了生產出來的大批電動車,停放在郊外的停車場,車邊都長起了高高的野草。而中國很多人,並沒有自己的車。 如果要按照西方今天的人均汽車保有量來衡量,那中國這個市場依然很大。 但那僅僅是理論上的計算。現在,中國人擁有的汽車並非多到那個程度,可人們的購買力已到頂點。 更有甚者,不少為了面子已經買了車的人,卻因為沒有錢護養和使用,把車一直擱置在那裡。一年頂多使用一兩次。

中國政府並不創造條件,讓全體百姓去享受製造業的惠利。所謂創造條件,就是完善社會保險,保證勞工者有足夠的收入 (即讓現有的勞動法得到不打折扣的執行),消除幾十年保留下來的城鄉區別(如戶口制度), 讓全國人民在法律的保護下,而不是受共產黨某個幹部的恩惠,增加自己的財富。

在以"偉大的祖國"為名的共產黨政府,所指定的政策就是如何使得政府更有錢,從而能更自如地操縱企業、民眾。 這也就是在中國地方政府的官邸均比西方國家的政府樓更宏偉的原因。而在一個國民收入並不富足的、只有極少數發大財的國度,則永遠實現不了習近平所謂的以"內需"作為中國生產動力的目的。

只想賺大錢、快錢

除了內需,在看外需。 筆者以為,上面提到的《格隆匯》、《經濟學人》對新三樣需求的預測,基本上是從西方國家的需求出發。而整個世界對上述或者對中國製造業生產的產品需求遠超西方的需求。

但中共物質主義引導下的、受中共管控的企業追求的是大錢和快錢,而不是小錢和慢錢。而中共認定大錢只能從西方富有國家那裡掙得,如果賣到那些南方(global south)的國家去,那只能根據那裡的購買力來定價,利潤肯定沒有從富有國家那裡得到的大。 而且,如果是電動車,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基礎設施的問題。誰去做那些基礎設施的投入呢?

而實際上,這個世界不少國家能源問題遠遠沒有得到解決。好多地區都用不上電。以太陽能板為例,如果中國能幫助世界上的不發達國家通過使用太陽能來解決能源問題,同時又賺一些錢,那這個世界將會中國感謝不盡。但習近平領導的政府和企業除了從戰略目標出發,一般不會對南方各國如此大方的。 如果倒過來,習近平確實有一種國際社會主義的理念,願意通過賺小錢的形式來幫助南方國家,那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不也就能解決了一大半?

貿易是有規則的

國際貿易過程中,如果想永遠保持霸權的地位,不僅是很難的,也是不現實的。 健康的國際貿易,會自然避免兩種情景。一是該國的出口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不以他國利益為代價。以中國的威權主義經濟制度為例,中國企業能從省級和中央政府獲得各種補貼,如地方政府為電動汽車公司提供風險投資和土地稅收減免。這讓企業能人為地壓低價格,形成不公平的市場競爭,而如此出來的產品,到國際市場特別是西方的市場經濟社會去競爭,分明就是一種不對稱的競爭關係。而這種關係帶來的價格優勢又直接會對接受國那裡的製造業會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換言之,如果中國努力去實現與國際市場經濟看齊, 以法治而不是黨治為準則,那剩餘生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中共並不願意如此去做,而是有意地在國際貿易中去強化這種不對稱的關係。借用金燦榮的話,中國的國際貿易追求的是另外一種雙贏,"我贏你的兩倍"。

健康的國際貿易同時也應該幫助產品接受國提高技術能力。僅僅賣產品是不夠的,應該把轉移一部分技術給接受國。因為只有這樣,接受國才能更容易接受中國的產品。 這就如同80年代以來西方企業在中國的活動一般。佔技術優勢的西方企業和購買西方產品的中方,始終有一種博弈。 而現在,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國家也存在這種博弈。而中國如果僅僅以賣出自己的產品為目標,不讓接受國獲得技術轉讓、培訓的惠利,那肯定無法擴大那裡的市場。

總之,如果中共願意繼續走鄧小平的改革之路,向法制的市場經濟靠攏,那產能過剩不是一個大問題。但習近平政府顯然不是這樣看待國際和國內環境的,更是不願意遵守通用的規則的。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