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碳中和承諾的「政治算計」

2020年9月29日

中國宣稱將在2060年實現淨碳排量為零,這個消息難免令環保主義者受到鼓舞。然而,習近平的這個承諾會不會變成對世界的「忽悠」?客座評論員鄧聿文分析這一承諾背後的政治考量。

75. Sitzung UN-Generalversammlung | Rede Xi
不少人因為習近平上周在聯大的發言才瞭解到「碳中和」這個概念圖片來源: UNTV/AP/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碳中和"這個侷限在氣候和環保領域的專業詞匯由於習近平的承諾而為大眾所知,在上周舉行的聯合國大國上,習近平宣佈,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簡單地說,碳中和就是增加的溫室氣體與減少的相等,亦即淨碳排量為零。考慮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到全球的28%,且工業化尚未完成,此前中國只承諾到2030年後減少碳排放,故最新的這一承諾,確實鼓舞人心。難怪習近平甫一宣佈,就受到氣候界和環保組織以及多數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讚揚。

氣候變暖乃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而中國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如果中國不參與,或態度消極,要實現全球碳減排的目標,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將變得遙遙無期,或不可能。

中國暫時無法放棄煤炭圖片來源: Reuters/Muyu Xu

但是習近平的這個承諾會不會變成對世界的"忽悠"?有鑑於中國眼下及未來一段時期還將嚴重依賴石化燃料的現實,也有不少人質疑中國是否有能力履諾。

我在此不討論中國的碳中和承諾是否經過了政府內部嚴密和科學的論證,然而習近平此時在聯大提出這個目標,無疑精心算計過,是一個精明的政治策略,目的是化解中國目前由中美關係惡化而導致的凶險地緣政治環境,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間打上一個楔子。也就是說,習近平的碳中和承諾,不能單單從氣候和減排的角度考量,更多出於地緣戰略目的,是一個地緣政治行動,就此而言,它是北京的氣候"政治武器",欲達到以下幾方面的效果和作用。

第一,凸顯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負責任大國的道義形象,搶佔氣候政治的制高點,為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氣候"內容。

   中國在過去的崛起中一直受困於軟實力,由於中西政治制度的不同,特別是習近平上台後對內實行的高壓統治和對外的"戰狼"做法,讓中國的國家形象一損再損。北京雖然不斷宣稱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政權,不會向外推銷和擴張中國的治理模式,但由於劣跡斑斑,其他國家很難信任北京的說辭。如果中共的統治方式和手段不改,中國的軟實力將始終不能提高,在國際和全球事務中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就難以建立起來,從而,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能得到其他國家尤其西方的呼應。

    要改變這種道德虧損的困局,氣候問題是一個著力點。畢竟氣候問題關乎全人類的福祉,而相對西方的民主體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半民主或威權體制,中共的專權制度在治理環境和降低碳排放上,確實有一定"優勢"。這或許是習近平敢承諾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底氣"所在。距離這一目標還有40年,中國未來是否能如期完成該目標任務,雖然也很重要,但對習近平而言,這不是提出承諾的關鍵。因為40年內各種可變因素太多,或許中共屆時能否還存在也是一個未知數。習近平考慮最多的是當下,他需要借這個承諾而扭轉中國所處的被動局面,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讓國際社會看到,至少在氣候問題上,中國願聽從國際社會的意見,和世界各國合作解決氣候變暖。相反,美國已經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於是在和美國的比較中,中國凸顯了自己在氣候問題上的道德高地。

第二,分化歐盟和美國在遏制中國上的聯手行動,減少西方合圍對中國產生的衝擊。

習近平聯大提出碳中和承諾,很大程度上著眼於分化西方特別是歐盟和美國對中國的聯合圍堵。在中西政治制度對立,地緣利益衝突的背景下,由於美國已經挑起了和中國的全面對抗,且脅迫其他西方盟友共同圍堵中國,北京最擔憂的是歐英日澳等美國盟友抵制不了華盛頓的壓力,聯手同中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新冷戰。若出現這種情況,對北京無疑會是噩夢。因此,北京的對外政策首要目標是在不能改變華盛頓遏制中國的前提下,分化和瓦解美國組建針對中國的新冷戰聯盟,重點是爭取歐盟和美國適當拉開處理,不參與圍堵中國。

中國更容易通過氣候保護議題獲得歐盟的支持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Ohlenschläger

相對五眼聯盟的其他四國和日本,歐盟的獨立性更強,體量和影響力更大,對中國更重要,而歐盟的決策機制本身,亦讓中國有機會打入其內部,使它難以形成針對中國的共同行動。所以只要歐盟和美國不站在同一戰壕,中國和美國的對抗就還有迴旋餘地,有可能打破其圍堵。而撬動歐盟疏遠美國的最好政策工具,是碳減排。再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全球性問題比起氣候變暖對歐州的威脅大了。事實上,氣候變暖對五眼聯盟的英國、紐西蘭以及非成員的日本等島國來說,甚至比歐盟受到的威脅還大。此外,世界其他的低地和海島國家,也共同面對這一威脅。所以這些國家對氣候變暖有共同的要求和呼聲,希望能達成一個減排的全球方案。它們在這點上和美國分歧很大,中國如果能夠呼應它們的要求,一起推動減排,勢必將孤立美國,從而換得它們在響應美國遏制中國的號召上退讓。

儘管美國和這些國家在價值觀和治理模式上一致,然而中國作為最大的碳排放國,其氣候行動直接關係全球氣候治理的成敗。據估計,中國如若實現承諾,40年後全球變暖幅度將降低0.2到0.3攝氏度,從而會避免許多氣候災難,而它們直接威脅許多國家的生存。因此,為鼓勵中國在氣候問題上合作,上述國家特別是歐盟很難和美國一條心來遏制中國。紐約時報對此就看得很清,該報的一篇報導表示,中國承諾在氣候問題上採取更多行動,至少可以抵消中國在歐洲及其他地區激起的憤怒情緒,這些問題包括在新疆和西藏的壓迫記錄、在喜馬拉雅山和南海的領土衝突,以及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和對習近平承諾2060碳中和 專家盼實際行動香港自治的全面鎮壓。

第三,中國也將通過氣候政治,把印度拖入一場長期的氣候競賽中,削弱印度的國家實力及其對中國的戰略威脅。

基於印度不輸於中國的人口和發展潛力,一旦印度的經濟發展起來,將會構成對中國長期的地緣戰略威脅。眼下兩國的邊境對峙很可能是長期地緣競爭的起始。北京認識到這點,因此要趁著中印經濟實力的差距,讓印度和中國承受同樣的氣候壓力,使得印度在很長時期內在經濟上無法趕上中國。

中印目前在邊境的衝突可能是長期地緣競爭的開端圖片來源: Anupam Nath/AP/picture alliance

中印差不多有著同樣的起點,環境污染同樣嚴重,但由於中國較早推進改革以及在改革中採取犧牲人權和環境的辦法,率先發展起來,印度則在近10年才發展得較快,但中印兩國的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環境治理和修復階段,印度處於粗放發展階段,其環境污染和面對的環境壓力比中國還嚴重。如果印度不採取和中國同樣的減排行動,印度將會受到西方更多的指責,如果和中國一樣,它的經濟將很難承受減排壓力。故按照正常情況,印度在和中國的環境競爭中,會處於不利地位,拖累經濟發展的步伐,導致其要用更長的時間才可能趕上中國。

可見,習近平的最新氣候承諾是一著聰明和適時的棋。不過,對國際社會來說,不管北京出於怎樣的政治算計和考量,必須緊盯著這個承諾,並且要見到成果,不能讓北京空有決心和口號,矇混過去。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盟可以借力使力,即只有看到北京具體的減排行動和效果,才不參與美國對中國的圍堵。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鄧聿文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