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國能從俄烏戰爭中「學」到什麼

2022年3月8日

地緣政治總是互相牽連的,尤其對涉及其中的大國來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悍然入侵,其所產生的嚴重的地緣政治後果,隨著時間推移,會一一顯現。政論家鄧聿文認為,鑑於北京的全球雄心和莫斯科的密友關係,中國在俄烏危機中顯然也不能置身事外,做壁上觀,如何應對這場危局並從中能學到什麼,是北京重要的功課。

中國網路上流行一種說法,俄正在幫中國進行制裁的壓力測試,若俄過了這一關,表明西方的制裁對像俄中這樣的大國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有效,北京從而可放心地「武統台灣」。
中國網路上流行一種說法,俄正在幫中國進行制裁的壓力測試,若俄過了這一關,表明西方的制裁對像俄中這樣的大國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有效,北京從而可放心地「武統台灣」。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俄烏戰爭給中國的影響可從長期和短中期兩個層面來探討。長期看,由於俄將牽制美特別是歐洲的大部分注意力,客觀上就為中國減輕了西方的戰略圍堵壓力,讓中國的戰略空間得以擴展。但短期中國會面對美歐要其選邊站的壓力。不過對北京來講,俄烏戰爭的最大意義或價值不僅僅是俄羅斯怎樣打這場戰爭,戰場如何用兵,更是俄羅斯如何應對美國和西方的制裁壓力。中國未來若要武統台灣,就必然面對這兩個問題。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再也沒一個國家比中國更關心這場戰爭。北京要重新評估是否有信心統一台灣,若武統,採取何種戰法最快攻下台灣,以及能否抵禦西方最強制裁和禁運,需提前做好哪些佈局,彌補哪些短板。

烏克蘭戰事發生後,台灣被頻頻提起。「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顯示人們對台灣命運的擔憂。假如說普丁對烏發起的特別軍事行動出乎外界預料,那麼中國大陸要統一台灣則早已「昭告天下」。隨著中國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的增強,以及台灣堅拒兩岸統一,大陸要強行兼並台灣,目前和可見未來,都只能是武統。這已不是秘密,只在何時武統。

若兩岸最後被迫攤牌,軍隊戰力是北京要考慮的因素。根據全球軍力排名,中國大陸現位居第3,台灣21,兩岸的軍力差距以後會更大,就此而言,即使美國和盟友軍事馳援台灣,大陸攻下台灣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只是代價更高。當然,這不是說北京不擔心攻不下台灣,但相對來講,北京更擔心西方制裁,中國能否承受西方的制裁而不導致經濟崩潰百業凋零民眾抗議,進而危及中共統治,北京最怕的是這個。假如北京評估極可能出現這個後果,為保政權,大概率會放棄武統,或者推後。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網路時代的第一場大規模現代戰爭。上世紀90年代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海灣戰爭,雖然使用的也是高科技武器,但今天的武器性能和先進程度還是提高了一大截。俄烏軍事實力相差懸殊,普遍認為俄短期內佔領烏克蘭沒有懸念。然而結果大出意外,俄到現在還未能迫使烏投降。這讓外界懷疑俄軍真實的戰鬥力不是那麼可怕,「戰鬥民族」恐怕徒有虛名。對兩岸來說,今後中國攻打台灣,是否能輕鬆取勝?或者台灣從烏克蘭的抵抗中,是否看到了某種希望,從而增強抵抗大陸軍事進攻的決心和勇氣?可以說,兩岸都在密切觀察和研究這場戰事,尤其北京的軍事戰略家們,會把俄的軍事入侵作摹本研究,以避免其出現的失誤,假如有的話。當然,台烏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截然不同,軍隊面貌和指揮體系也有別,中國武統台灣,不會簡單地學俄,甚至不會采俄的戰術。

停止戰爭!烏克蘭小夥用中文求救

05:4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相對作戰,中國從俄烏戰爭中可以學到的東西更多地在以下三個方面:(1)盡可能找到一個能夠說服國內民眾,同時也讓國際社會減少干預的開戰理由或藉口;(2)鑑於目前人類所處社交時代,每個人都是訊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一旦戰爭打響,必須同時在輿論戰上做好部署,擺脫被動局面;(3)最重要的是,面對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的干涉和全面制裁,整個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發展重點從現在起需要調整,對經濟、科技、金融、產業鏈以及資源和原材料等所有的可能受制於西方的短板和薄弱環節,都必須提前想好應對之策,從而做到在戰爭時期和戰後能夠承受制裁壓力。

俄羅斯這次入侵烏克蘭,之所以遭到整個西方的「同仇敵愾」,除了它的非正義性外,一個原因就是「師出無名」。北約東擴逼到家門口,雖然可以理解俄的憤怒,但這不構成軍事入侵烏的理由。畢竟烏是主權獨立國家,加不加入北約,是其行使主權的體現。俄可以抗議,甚至可以威脅,但不可入侵,這是為聯合國和國際法所不允許的。

台灣的情形不同。中國宣稱擁有台主權,如果中國武統台灣,屬於一國內政,這確實讓西方干預起來缺乏法律的正當性。但中國不能說,台灣屬於我,所以我有權要打你。西方還是可以人權和人道的名義來干預。然而,假如台灣宣佈獨立或採取類似舉動,讓北京得以「統一」之名軍事進犯,儘管從現實利益考量,美日和其他西方國家還會援助台灣,制裁中國,但畢竟不像制裁俄羅斯那樣顯得理直氣壯。同時,找到一個好的武統的理由或藉口,北京也能夠為攻台戰爭進行有力的國內動員。因此,台灣要想避免被大陸強行統一,就不能送給它一個藉口。

俄烏戰爭,俄雖在戰場上取得主動地位,然而在輿論和資訊傳播這個戰場上,俄卻是輸家。社群網站時代,輿論和資訊也極大影響戰爭的進程,尤其是人們對戰爭的看法。而俄在這點上先天處於弱勢,它的訊息和聲音不能快速有效地向外界傳播。這當然與當今世界的輿論和資訊壟斷在西方特別是美英手上有關。網路時代的戰爭,戰場訊息最先都出現在推特、臉書等社群網站,而不是傳統媒體及其網站上。戰爭雙方都釋放各種各樣的訊息以影響和干擾戰爭,爭取同情和支持,讓人真假難辨。俄其實有社群網站作戰的經驗,之前在美國總統大選中,俄就通過社群網站的各種假新聞進行干擾。這次戰爭,俄也本可用社群網站的力量突破西方掌控的輿論話語權,向國際社會訴說入侵烏克蘭的某種「無奈」,爭取同情和理解,將更多有利於自己的戰事傳播出去,但現在這一條路也被西方截斷,整個俄羅斯被推特臉書等主流社交平台消聲。俄羅斯輿論戰的失敗,導致西方民眾反俄情緒高漲。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台灣民眾怎麼看?

03:1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中國在訊息和資訊的傳播上比俄羅斯還不如。長期的黨國宣傳模式讓中國的輿論影響力在西方很少,可以說幾乎為零。台海戰爭一旦打響,北京如何將自己的聲音搶在台灣和西方之前傳播出去,突破西方的輿論圍剿,佔據訊息傳播的主導權,對它是個嚴峻挑戰。不難想像,西方的主流媒體的報導不會讓北京政府感到舒服,各大網路平台可能也會像對待俄羅斯那樣讓中國的聲音完全消失。中國雖然有微信和微博,但由於北京的嚴控和閹割,這兩款社群網站在海外根本不是推特和臉書的對手,也許中國還可用TIKTOK這個廣受各國年輕人喜愛的社交軟體,然而屆時西方很可能直接禁止它在這些國家的使用。接受俄羅斯在輿論戰的落敗教訓,如何做到盡量避免在傳播的技術手段上受制西方,北京現在可能就在考慮這個事情,但它最大的問題是思想的貧乏和宣傳手法的拙劣,這會讓中國在台海之戰的輿論戰場上仍然擺脫不了被動處境。

設想一下,假如普丁預料到俄羅斯會遇到西方全面和超強的禁運與制裁,他還會軍事進攻烏克蘭嗎?莫斯科無疑做好了承受西方制裁的準備,然美歐及其盟友對俄祭出的包括凍結俄高官和寡頭的海外資產、對俄關閉領空、將俄主要金融機構踢出國際銀行間結算體系、禁止科技產品輸俄等在內的一系列涉及經濟、金融、科技、文化和個人的制裁,其強度恐怕還是超出莫斯科的預料。尤其是制裁直指普丁本人並啟動有「金融核武」之稱的Swift工具、禁止俄用美元結算,對俄的經濟和金融打擊會產生破壞性後果,難怪普丁宣稱西方對俄的制裁等同宣戰。

俄羅斯有廣袤領土,是世界主要的石油天然氣和小麥玉米的主產區和出口國之一。考慮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後西方就在制裁它,這輪制裁對俄肯定雪上加霜,將會重創俄的經濟和金融。事實上後果已顯現,俄盧布和股市崩潰。接下來是民眾的生活將受嚴重影響。但多數觀察家們也認為,西方的制裁不太可能壓垮俄,尚不足以讓民眾起來推翻普丁政權,因為俄的兩大主要產品能源和糧食都能自給。

這次西方對俄的全面制裁也許讓北京感到震驚。有鑑於中國的糧食特別是能源不能做到自主,以及中國與全球特別是西方的經貿、科技和人文交流比俄羅斯同西方密切得多,普遍認為,假如台海戰爭開打,制裁對中國的殺傷力要比俄大得多,中國能否承受制裁壓力是不確定的。不過,有必要指出,儘管西方對中國的制裁可能更有效,但也恰恰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體和西方多數國家的主要貿易對象,制裁對西方帶來的整個副作用也更大。考慮到這點以及美歐對俄的能源網開一面,西方是否願意像制裁俄羅斯一樣制裁中國,其實也存在變數。

北京正在密切觀察俄羅斯能否抵禦制裁,中國網路上流行一種說法,俄正在幫中國進行制裁的壓力測試,若俄過了這一關,表明西方的制裁對像俄中這樣的大國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有效,北京從而可放心地「武統台灣」。有一點可以肯定,西方對俄的制裁會加速北京在經濟、金融、科技、重要物資等的重新佈局或調整已有佈局,比如,正在召開的兩會將糧食安全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北京會完善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統,推動它在實際中得到運用,加快推出數字貨幣,調整外匯的儲存地,在科技上加速和美國脫鉤。但這樣一來,也給了外界觀察和判斷北京是否武統以及何時武統台灣的依據,假如中國突然在某個時間大量購進原油或糧食或拋售美債購買黃金,大概率預示著接下來要對台灣動手。

如果說,海灣戰爭曾向中國軍隊展示了現代戰爭的打法,以及成為世界軍事強國的路線圖,那麼此次俄烏戰爭也給北京提供了尤其在應對西方制裁的問題上,教科書級的經驗。中共政權以後的造化,就看它「學」得如何了。

系列影片之六:場景3——全面入侵

07:5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鄧聿文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