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中東

客座評論:中國鼓勵伊朗報復以色列?

2024年8月17日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以色列暗殺哈馬斯政治領導人在中東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引起的反彈,中國不太可能直接勸說伊朗放棄報復以色列,而會以一種模糊的態度來處理。

哈馬斯前政治領導人哈尼亞在德黑蘭遇害圖片來源: IMAGO/NurPhoto

(德國之聲中文網)哈馬斯前政治領導人哈尼亞在德黑蘭遇害已過兩周,伊朗恫言報復以色列,但一直未見行動。對德黑蘭來說,這是個兩難難題。以色列在伊朗的土地上殺害哈馬斯領導人,不報復無法向其國內民眾交代,但報復又缺乏相應手段和能力,如果只是做個樣子報復,並不能阻止以色列今後在伊朗繼續搞暗殺行動。

目前美、俄、中三國都在為伊朗可能的報復舉動做準備,介入相關事務。美國雖然偏袒以色列,但也不希望和伊朗發生直接軍事衝突;俄羅斯雖有心助伊,可奈何烏克蘭最近突襲其邊境地區,也無暇他顧。故而,中國的態度一時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但中國是支持還是反對伊朗報復以色列,態度不是很清晰。

中國外長王毅8月11日同伊朗代外長巴蓋裡通話,強烈譴責暗殺行為,稱這嚴重侵犯伊朗主權安全和尊嚴,並表示北京支持德黑蘭捍衛主權安全和民族尊嚴。而在這之前的8月7日,王毅也分別與毗鄰以色列的埃及外長阿卜杜勒阿提、約旦外長薩法迪通話,表示以暴易暴只會激化矛盾,哈尼亞在德黑蘭遇刺身亡將地區局勢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使加薩停火更加遙遙無期。北京將繼續同阿拉伯國家站在一起,支持一切有利於加薩實現永久全面停火的努力,避免衝突對抗進一步升級,推動中東局勢盡快緩和。

對王毅與伊朗代外長巴蓋裡的通話,一些學者進行瞭解讀。比如新加坡大學中東研究院研究員蔡勝榮研判,王毅在通話中並未呼籲伊朗克制,反而強調應捍衛主權安全,是間接釋放訊號並變相鼓勵德黑蘭對哈尼亞被暗殺事件採取反擊,以此化解伊朗本土出現嚴重安全漏洞的尷尬。而同時受訪的成都復旦西部國際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朱明則說,中國表示支持伊朗維護自身國家安全,是既定立場,同時也對德黑蘭沒有能力大規模報復心裡有底。

哈馬斯前政治領導人哈尼亞在德黑蘭遇害後,伊朗民眾上街示威(圖片攝於2024年8月1日)圖片來源: Vahid Salemi/AP/picture alliance

中國明知伊朗的報復能力有限

結合王毅同埃及和約旦外長的通話看,筆者認為,他同伊朗代外長的通話未必是在間接鼓勵伊朗報復以色列。如果像朱明所說的,中國明知伊朗的報復能力有限,卻還鼓勵德黑蘭報復,這其實是不太符合事情的邏輯,也不符合中國一向堅持的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勸和促談的立場,考慮中國也不想公開得罪以色列,王毅雖然表示北京支持德黑蘭捍衛主權安全和民族尊嚴,但這更像是對北京既有原則和立場的闡述,而不是蔡勝榮講的,把它理解為變相鼓勵伊朗報復以色列。

退一步,假設王毅的表述顯示北京有意暗助德黑蘭報復以色列,美國動用石油制裁這個槓桿能否讓北京打消此念頭,轉而去勸伊朗不要對以色列發動報復?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美國有此打算。據美國學者透露,美國國會正在討論是否因為中國進口伊朗的石油,違反了美國對伊禁運規定而制裁中國。如果美國使用制裁能夠迫使北京改變態度,以其對德黑蘭的影響力,是可以勸說伊朗不要報復以色列的。這是華盛頓的想法。

美國是否能夠做倒這點,先來分析中國從2017年以來進口伊朗原油的情況。2018年美國對伊朗發動了新一波的石油禁運,波及中國。

根據相關資料,中國自2000年以來,在石油進口的問題上,一直致力於多元化進口來源分散風險。進口國家的數量從2000 年的33個增至2017年的47個,目前維持在48個。2000年中國前5 石油進口國的集中率達到 59.21%,前 10 石油進口國的集中率達到80.37%。到2010年和2017年,前5石油進口國的集中率分別降至57.02%和54.86%。2017年後,沙烏地和俄羅斯交替位居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當年,中國從伊朗進口了3115萬噸原油,佔全部原油進口的比例為7.43%。但在2018年美國重新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後, 2019年進口伊朗的原油降到1477萬噸,對比2017年減少了52.6%, 2020年進一步銳減到392萬噸,對比2017年減少了87.4%。 2022年,海關總署的統計顯示,伊朗在全部48個向中國出口原油的國家中,排在27位,數量僅為78萬噸,2023年排名更跌出了第29名。這說明美國制裁伊朗,對中伊石油貿易確實產生了顯著影響,而且這個影響隨著時間逐漸遞增。

不過,數據情報公司Kpler的分析認為,中國進口受制裁伊朗石油的數量在去年達到至少十年來最高水準;全球油價上漲,也使得伊朗折價的原油更具吸引力。據Kpler估計,中國去年8月從伊朗進口約150萬桶/天原油。相比之下,去年前7個月的日均數量為91.7萬桶/天,是Kpler自2013年有數據統計以來的最高值。

兩種數據 一種結論

看來Kpler的數據情報和中國方面的統計數據有很大出入,如何來看待這兩者的落差?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原因是,從伊朗運出的部分石油被標記為原產於馬來西亞、阿聯酋和阿曼等國。按中方的統計數據,去年中國從馬來西亞進口5479萬噸,佔48個進口國家的第四位,僅次於俄羅斯、沙烏地和伊拉克 。根據這種看法,中國或者伊朗有可能只是把原產於伊朗的石油標記為馬來西亞等國,通過這種方式間接賣到中國,從而規避美國的制裁。

假如Kpler的數據是真實的,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並未讓中國減少對伊朗石油的進口。上述兩個不同的數據來源必然有一個是錯的。但對外界來說,不管是按照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還是按照Kpler的數據估算,對美國接下來再對中國祭出石油制裁工具以嚇阻中國不去支持伊朗報復以色列,作用不大。

從中方的數據來看,如前所述,顯示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對中伊石油貿易起到了很好效果,然而,也恰恰是過去幾年達到了可以說是理想的效果,讓美國接下來可能的石油制裁對中國不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因為從去年中國進口伊朗的石油數量看,已經少到可以忽略不記,如果美國再威嚇制裁中國,大不了中國進口伊朗的原油清零,這對中國的石油進口供應幾乎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北京也就可以不理會美國的制裁威脅。

而從Kpler的數據來看,顯然美國過去幾年對伊朗的石油禁運對中國沒有產生作用,中伊石油貿易才在去年再創新高,因此可以推論,美國接下來對中國的威嚇制裁也不能改變北京的立場和態度,假如北京鼓勵伊朗報復以色列的話。事實上,美國也曾威嚇中國不能進口俄羅斯的石油,但這兩年俄羅斯成為中國的最大石油賣家,同樣說明美國的制裁工具對北京作用不大或者沒起作用。

故而可說,中國是鼓勵伊朗報復以色列,還是勸說伊朗不要這麼做,取決於中國既有的立場和利益,美國動用石油制裁槓桿威嚇中國,最多是北京在考慮自身的決策時參考的外部因素之一,而非是決定性因素。鑑於中伊目前雙邊關係的密切程度超過了美國上一次對伊制裁的2018年,以及以色列暗殺哈馬斯政治領導人在中東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引起的反彈,中國不太可能直接勸說伊朗放棄報復以色列,而會以一種模糊的態度來處理,即北京認為這是伊朗自己的事情,不會給德黑蘭提具體建議,只要德黑蘭作出了決策——無論是報復還是不報復,或者報復的強度如何——中國都會支持伊朗這樣做。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鄧聿文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