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歐貿易爭端的第一回合如同拳擊比賽,以雙方各出一拳暫告結束。在進行反補貼調查後,歐盟將在7月4日起對中國不同車企的電動車出口額外徵收最多38.1%的關稅。而中國此前已經對法國的白蘭地酒進行反傾銷調查,而現在又對歐盟的豬肉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作為反制手段,並且,威脅將給歐洲進入中國的大排量汽車予以高稅。前二者,是北京對支持向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的國家的報復。而第三項,則是在旁敲側擊,要德國做一步的努力,阻止歐盟增稅。
增稅的利弊以及歐盟的盤算
首先,應該看到,在貿易領域對其對手的任何懲罰,都是有點「傷人一千自損八百」。 特斯拉在這場爭端中算是幸運,可能會獲得「單獨計算的稅率」,而歐盟成員國的公司則不一定像特斯拉那麼幸運。譬如寶馬也和其他中國車企一樣,都得承受 20% 的加徵關稅。要知道,寶馬就把不少電動車型專門放在中國生產。大眾的電動車也有類似情況。 除此之外,無論是今後中國對法國的白蘭地還是對西班牙、丹麥等國的豬肉賦予高稅,都會直接給它們帶來直接的損失。
但如同Politico透露的,歐盟對中國不同車企加徵不同的稅率,實際上有著更長遠的打算。用朱熹的話來說,是「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故事還得從80年代初說起。那時中國急需發展汽車工業,於是瞄準了西方各家汽車公司,邀請它們來華投資建廠。但中國同時對其開出了一個條件,即所有的公司在中國開廠,都必須用「合資企業」的形式,即跟中國一家國企合作,共同操作。眾所周知,任何外國直接投資即FDI,多少都會帶來技術外溢的效應,使得接受國受惠。但中國的「合資企業」的做法,為的是在已經可能獲得的技術外溢前提下,加倍地獲得技術外溢。 這就是所謂的「市場換技術」的做法。
當然,由於內燃機汽車的技術發展本身就有很長時間的積累,加之那些「有檔次」的公司很留意地盡量少讓「技術外溢」,使得中國最後在傳統汽車的追趕並不是很成功。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出現了2000年之後對於電動車汽車技術的研發,即另起爐灶走捷徑,並在中國政府大力的扶植下,出現了成果。
雙方有沒有可以契合之處?
歐盟也正是在中國當初做法的啟示下,同時考慮到自己的綠色能源發展目標,決定通過對中國車企增稅的手段,「引導」它們到歐盟成員國來投資建廠。而且,最希望採用「合資」或跟當地車企合作的途徑,推動技術外溢,並且能在歐洲建立起一條供應鏈,從而使得歐盟各國得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的企業可能意識到今後光是出口電動車到歐盟的市場,並非那麼容易,於是也已經開始如此做了。譬如,比亞迪在匈牙利的乘用車工廠已經開始動工,奇瑞最近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收購了一家工廠,馬上要造自家電車。但歐盟期待的,顯然更多。歐盟之所以給比亞迪加徵的關稅比其他車廠低(17.4%),就是認為該廠已有在歐洲投資的意向,希望讓比亞迪走上歐盟指定的軌道。
應該看到,中國政府內也確實不乏技術官僚,認為在貿易中,雙贏比單贏還是更好,所以在去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商務部等9單位聯合印發《關於支持新能源汽車貿易合作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鼓勵海外研發合作、提高海外合規經營能力、因地制宜加強與海外相關企業合作等5條措施。這個意見跟歐盟的設想有吻合之處。 但具體實施阻力依然很大。
下一步去向何方?
可以相信,歐盟的設想確實是解決貿易爭端的一個方案,但以習近平為領導的中國政府很難馬上接受。筆者以為,中方這次很可能會放德國一碼,即不對歐洲的大排放汽車增稅。但中方很難會馬上完全走上歐盟「指明」的道路:即用在歐洲投資建廠來代替電動車直接從中國出口到歐洲。
這裡理由有如此幾個。一是,中國的不少車企依然可以輕鬆消化歐盟的關稅,並保持在歐洲的利潤率。以比亞迪上個月推出的海鷗電動車榮譽版為例,其國內售價折合大約 9700 美元。該公司計劃在歐洲推出該車型,但售價約為2萬歐元(約合21475美元)。而歐洲同類電動車型的售價約為2.5萬至3萬歐元。歐盟對比亞迪電動車加徵 17.4% 的關稅。如果刨去關稅,儘管利潤不如以往,但依然不錯。
第二, 北京知道,無論是白蘭地還是豬肉,一旦對廠商實行制裁,這些「受害者」叫疼的呼救一定會給那些國家的政府施加極大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又會進一步傳送到歐盟層面,從而使得歐盟作出妥協。 第三,北京心裡明白,下半年起,下一屆的歐盟理事會主席國是匈牙利。 作為一個中國在歐盟的「特洛伊木馬」,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肯定站出來為中國說話,提出撤銷關稅的建議。 第四,中國官方非常擔心,一旦在歐洲辦廠,不僅中共對中國的企業的控制可能要打折扣,而且很容易會技術外洩,從而失去技術優勢。
總之,第二回合博弈的時間顯然要比第一回合更長也更複雜。而這裡關鍵的是,要看哪方更能堅持住。從理論上來說,民主國家似乎更容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樣, 歐盟的豬肉和白蘭地產商如果無法尋找其他客戶,或者歐盟無法給與受害方一定補償,加之德國這樣汽車大國的反對,那歐盟面臨的問題就會大於中國。但另一種可能性是,由於習近平蹩腳的經濟政策,也許在今後四個月內,中國的經濟下滑的速度更快。如果是這樣,為了挽救經濟,北京則可能不得不按照歐盟設計的方案操作。
總之,在中歐的貿易爭端中,雙方均有一種對對方的依賴,所以還是有這個意願不想惡化其衝突。這多少跟中美貿易衝突還是有區別的。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德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