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要使得中美關係按照最近設計的路線圖走,即通過會面緩和緊張的關係,有兩個方面的事情要談清楚。一是所謂的氣象氣球事件本身。另一個是如何建立政治互信的問題。
中方在氣球事件剛發生時,一開始裝糊塗,好像這個氣球不是中國發出去的。然後才開始反應,並說這是一個民用氣象氣球。應該說,這種說法本來也算是一般的外交應付手段。在60年代,蘇聯擊落了一艘美國飛艇,當莫斯科指責美方間諜飛艇侵犯蘇聯領空時,德懷特‧艾森豪威爾領導的美國政府當時就找了個藉口,說這只是個氣象飛艇。
所以,中國政府的說法並不算新異。只是現在對飛行物的瞭解肯定要比以前更有經驗。一般能看出,該飛行物飛行方向和逗留時間是否可以遙控控制,該飛行的高度是否符合一個氣象氣球的特點。當然,最終是否是個間諜氣球,我想美國很快會給出準確的數據和證據,因為被擊落的飛行物已經被美方打撈上來。
北京何必「大發雷霆」
至於中國官方對美方擊落氣球一事大發雷霆,尤其是連國防部都出來對一個所謂的「民間的飛行物」被擊落發表聲明,實際上也確實有點演戲一般。因為該氣球確實是進入了別人的領空,而且,確實有不同跡象表明其活動特點與一般氣象氣球不一樣。
要知道,1974年冷戰期間,美國發送了一個間諜氣球到蘇聯,沒想到它在西伯利亞轉了一下,進入了中國的新疆,而最後又飄到了河北省,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就下令擊下該飛行物。順便說一下,在今後幾十年裡,中方至少在90年代也擊落過飛入中國領空的美國的氣球。
至於中國的氣球,在川普执政時期,就進入過美國領空三次,只是逗留的時間並沒有像這次那麼長。還有,美國在以往在夏威夷上空,在美國駐日本的軍事基地關島也看到過中國的氣球。 這裡,我們暫且不提其他的國家看到來自中國的飛行體了。 換言之,這種現象已不是第一次。
從這一點來說,中方的「激動」似乎也是在諷嘲自己。
雅努斯臉
在古羅馬的宗教和神話中,有一個神名叫雅努斯。他通常被描繪為有兩張臉。從此以後,一個人如果有兩個不同的似乎是完全相反的態度,也被稱為雅努斯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習近平主席也屬於這種類型。一方面,他要求軍隊以美國為假象敵,從而在軍事力量競爭方面超過美國,從而必要時,征服在亞太地區的美軍,順利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另一方面,面對著當前中國經濟、科技和貿易的困境,他又不想跟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徹底搞壞關係。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讓劉鶴跟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瑞士見面,並安排了布林肯來華的事宜。
但是,習在這裡顯然沒有考慮到軍事與外交的協調問題,所以才造成了如此的事故。 而一旦如果美方用實際的證據來證明中方氣球是個間諜氣球的話,又會給中國官方在政治信任方面予以打擊。 所以,習近平盡快地必須調整他在外交與軍事的統籌指揮,讓各方更協調一些。
美國的難處
跟威權主義政權不同的是,美國現在由共和黨佔上風的國會,在中國政策方面,並不能跟拜登完全協調。如我上次的評論指出,現在不僅中方,而且美方對中國也有所期待。而目前緊要的一件事是,如何在習近平決定是否去莫斯科前跟中方有一個協調,使得習近平在軍事方面至少不會更多地支持俄羅斯。否則,烏克蘭戰爭今後的走向確實更複雜。而這個議題如果不通過雙方面對面的洽談是很難實現的。
現在共和黨卻利用這次中國「氣球事件」,想在政治上削弱拜登的領導地位。這樣,很可能使得原來安排好的、但由於「氣球事件」而推遲的會面,變得遙遙無期。 所以,民主黨和美國政府現在面臨的不僅是如何應對來自中方由於氣球事件上的摩擦,同時還對巧妙地應付共和黨的責備,同時又能使本來雙方安排好的會面不落空。
政治信賴
當然,共和黨強調的就是中共不可信的問題。而拜登政府在跟中方雙方商洽國際事務時,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重建相互間的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看中美雙方是否有這樣外交才能,把「氣球事件」變成一件好事。而政治信任的前提是放棄戰狼外交,使得國家間的活動透明化,同時,又不迴避承擔責任。 在這裡,有時雙方進行「靜悄悄」的外交也是有必要的。但美國政府目前在在野黨的壓力下,進行「靜悄悄的」外交顯然很不方便。
最近中方就在拉美的另一顆氣球的事情,作了公開的申明,表面它來自於中國,並表示歉意。這本身就是一種好的表現。至於是否是間諜氣球,這就由今後的事實來說話了。而美國現在對打撈出來的設備的調查研究,肯定也會對該事件的透明作出貢獻。
總之,這次中美雙方能否進快地舉行跟布林肯的會談,對中美關係影響極大,而對於美國來說,是否能夠通過這次訪問來阻止習近平更靠近俄羅斯,避免其在軍事上為普丁的侵略戰作貢獻,則不僅涉及中美關係,而是全世界各國的福祉。
是的,飛艇事件確實造成了雙方的尷尬,但是如果中方不在處理這個事情上表現出誠意,獲得外界的起碼的信任,同時,如果美國共和黨硬要通過此事件把現有的美國政府設計的、本來可能操作的改善中美關係成為不可能,那後果將是不可想像。
一年前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中國領導層或許抱著一種矛盾心態:一方面期待新總統一改川普任性好鬥的風格,華盛頓能與北京重新對話;另一方面又擔心民主黨人上台後,其原本對華不友好的路線讓目前的對抗勢態加劇。這一年來,美中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圖片來源: Bildagentur-online/Ohde/picture alliance2021年2月10日,拜登在上任3周後首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兩人就新冠疫情丶氣候變化及防止武器擴散等議題交換意見。拜登還談及中國經濟政策丶香港丶新疆人權丶對台施壓等美方關切話題。習近平則表明,台灣丶涉港涉疆等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希望美方謹慎處理。9月初,兩人再度通話,華盛頓方面稱,拜登傳達的訊息是,美國希望確保「動態保持競爭」,在未來不會出現任何情況使雙方轉向「無意的衝突」。11月16日,習近平與拜登首次影片通話(圖),從公開報導看,議題及相關表述並未超出之前兩次通話的范疇。
圖片來源: Jonathan Ernst/REUTERS中美官員3月18日在阿拉斯加舉行拜登上任後兩國首次高層會談,參與者包括中國外長王毅、國務委員楊潔篪,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會談明顯帶有對抗氣氛,美方表示,如果中國希望重建雙邊關係,應該改變自己的行為;楊潔篪則批評華盛頓進行長臂管轄,王毅警告美國將無法「遏制」中國。會談被媒體形容為「各說各話」、「針鋒相對」,最終「不歡而散」。
圖片來源: Frederic J. Brown/REUTERS2021年3月美中阿拉斯加高層會晤前夕,華盛頓宣佈對包括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內的24名中國大陸及香港高官進行制裁,禁止金融機構與其發生業務往來。美方稱制裁原因是北京方面持續打壓香港的政治自由。中國全國人大此前通過決議,對香港的選舉制度進行改革,被認為使香港民主派參政參選空間進一步壓縮。北京回應稱會「採取必要反制措施」。
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拜登上任後,美國擴大了對中國公司的制裁名單。2021年6月4日,拜登簽署一項行政令,自8月2日起禁止美國人交易首批包括華為,中海油等59家中國公司的證券。11月,美國延長對中國「涉軍企業」投資禁令,延續川普时代的措施,禁止美國實體投資被與中國軍方有關的中國公司,並對原有名單作了更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M. Schiefelbein美國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圖)於7月25日至26日訪問中國,在天津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外交部副部長謝鋒等官員會談。此次會晤氣氛也並不融洽。謝鋒指責美國應為兩國關係陷入僵局負責,並敦促美方無條件撤銷對中方領導人、官員、政府部門的制裁,取消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停止打壓中國企業,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等等。舍曼在會談中強調,美方不希望讓「激烈和持續的」美中競爭「轉變為衝突」,美國希望確保通過「護欄和界限」,「負責任地管理兩國關係」。
圖片來源: Phoenix TV/AP Video/picture alliance9月底,滯留加拿大3年的華為前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與美國檢方達成協議,將針對她涉嫌銀行欺詐一事撤銷起訴,孟隨後獲釋回到中國。幾乎與此同時,在孟晚舟被捕後不久在中國被逮捕並被押的兩名加拿大人也得以獲釋回國。美國政府對此表示歡迎。這被稱為中、美、加三國之間一項高風險的「換囚」活動。 有評論稱這項進展有助於緩解中美緊張關係。
圖片來源: Jin Liwang/Xinhua/AP/picture alliance 2021年裡,中美分別任命了駐對方國家的新大使。接替崔天凱任中國駐美大使的是秦剛。拜登則任命本已退役的伯恩斯(R. Nicholas Burns,圖)任駐華大使。兩人均為資深外交官,有豐富的政府工作經驗。伯恩斯雖沒有太多中國經歷,但被視為穩健、務實。秦剛也被視為謹慎型丶而非「戰狼式」的外交官。
圖片來源: Rod Lamkey/CNP/picture alliance11月16日習近平與拜登線上峰會後,中國官媒和美國國務院當天證實,中美將放寬對來自對方國家記者的簽證限制。自2020年初川普政府將部分中國駐美媒體列為「外國使團」後,雙方均對彼此駐地記者進行限制。華盛頓要求中國官方媒體駐美機構削減60名中國籍雇員,並限制中國籍記者簽證,而北京則驅逐了《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華盛頓郵報》的11名美籍駐華記者。之後,許多新申請中國簽證的美國媒體工作者也無法順利取得記者簽證。中美兩國現相互保障現任常駐記者在遵守防疫規定前提下可以正常往返對方國家。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Y. Bogu12月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禁止進口來自中國新疆的商品。未來不管是全部或者部分在新疆製造的商品,都會被預設為涉及強迫勞動丶不得進口,除非公司能夠提出「明確和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其供應鏈中沒有強迫勞動,則可有機會上訴。
圖片來源: VCG/imago images12月6日,美國政府正式宣佈將對2022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即美國官員將不會出席北京冬奧。理由是「中國在新疆正在進行的種族滅絕丶反人類罪以及其他侵犯人權的行為」。 中國大使館發言人批評美國此舉是將體育政治化,表示:「事實上,沒有人關心這些人是否會來」。不過12月底有媒體報導,美方為數十位為奧運團隊提供支持的中低階官員向中國提出簽證申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月19日證實,中方已經向美方由政府官員組成的團隊部分成員審發了相應簽證。
圖片來源: Noel Celis/AFP/Getty Images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