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眼看著以國民黨為主的在野黨候選人攻城略地,民進黨的氣氛顯然是低迷的、是難過的,當然執政有執政的包袱、防疫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是選舉結果比2018年還要令他們失望。
看著地圖上綠色的部分一路縮小,除了選民對民進黨的候選人不滿意之外,這還代表了代表了什麼意義?難道說台灣的選民已經不在意是否「抗中保台」了嗎?
實際講起來,這可不一定,因為九合一選舉是地方選舉,不少評論人士或者台灣所謂的名嘴也認為縣市長的選舉,首要看的應該是候選人的願景和政見,但是喊出了「抗中保台」,反而轉移了焦點。
躍躍欲試選總統
總統大選的策略要複製到地方選舉,看來是不靈了,但是相對於民進黨的愁雲慘霧,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高層可能是摩拳擦掌,把這次地方選舉當成是他們參加2024年總統及國會大選的敲門磚與試金石。
被認為與中國關係比較好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還有「兩岸一家親總比兩岸一家仇要好」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向來不隱瞞他們有意在2024年競逐總統大位。
而這次國民黨將多個原先民進黨執政縣市翻盤,自然會讓朱立倫信心大增,主席位子似乎穩了,但是他面對的問題是,每當情勢看好的時候,國民黨就會內鬥、到時候是否會是他代表出馬,恐怕還是未定之天。
成立三年左右時間的民眾黨從民進黨手中拿下新竹市市長,有了他家鄉這個根據地也會讓柯文哲更加起心動念加入戰局,柯文哲的問題是雖然必然定於一尊,但是從民眾黨在這次選舉中、其他縣市長和議員的結果並不理想看來,他能否形成一股有效勢力影響選舉結果,恐怕還得觀察一陣子。
台灣地方選舉進入倒計時,「中國因素」無處不在
轉移焦點和不團結
當初民進黨喊出「抗中保台」,目的就在令選民們在意對手的「中國連結」、「紅色關係」,但是這種策略不但轉移了焦點,也讓淺綠和深綠出現了對立,這次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失敗,不團結也是因素之一,不然團結的民進黨的戰力是很驚人的。
如果說這次的選舉結果意味著台灣的民意已經從「反中」轉變到「親中」了,那也未必,在地方選舉當中,決定輸贏的因素遠多過於總統選舉,而且不少台灣民眾是把中國視為另外一個國家,不是北京當局口中的「祖國」。
另外按照台灣的體制,兩岸事務是由中央層級執掌,地方只有遵循,不能自創一格、另闢蹊徑,而且兩岸關係是否能夠和緩,很大的因素是在中國,所以未來的兩年時間恐怕台灣政府也好、北京當局也罷,都不會出現轉變。
還有就是以2018年上一次的九合一選舉為例,民進黨也是表現欠佳,但是反而讓民進黨警覺,從而團結一致,再加上當時的「香港因素」,才會令蔡英文在2020年競選連任時創下817萬的得票記錄。
雖然九合一選舉有點美國期中選舉的味道,但是差別還是很大,現在就把地方選舉的選票預估成未來總統大選的選票,可能還太早了一點,兩年的時間會出現很多變化,人民做出選擇、政治人物勝選可能還是謙卑一點比較好。
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這周六(11月26日)的台灣「九合一」選舉究竟選什麼?有什麼重要的議題?對台灣未來政治走向和兩岸關係的發展有何影響? DW德國之聲中文為您推出懶人包。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MAXPPP2022年台灣「九合一」選舉的日期是11月26日。這一天的上午8點至下午4點,從理論上來說,全台灣17600多處的近1930萬選民將選出9種地方公職人員,包市、區、裡、縣、鄉、鎮、村的最高行政長官和民眾代表。 「合一」指的是這些公職人員合並於同一天選出。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NurPhoto九合一是台灣每四年的總統任期中間舉行的地方選舉。最重要的關注點是「六都」的市長選舉。這「六都」是指台灣的六個直轄市,分別為台北、新北、桃園、台中、高雄和台南。因為這些地方聚集著大量的選民,所以其選舉動向也能夠從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台灣社會整體的政治光譜。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FotoMedienService「六都」選舉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台北市長的選舉。因為自從台北1994年舉行首次直轄市長選舉後,四名出任台北市長的兩人後來都成為台灣總統。他們分別是陳水扁(左一)和馬英九(右一)。但從歷史來看,台北市是國民黨(藍營)的「票倉」,具有穩定的民眾支持率。民進黨(綠營)的候選人(陳水扁)則只贏得過一次台北市長選舉。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而對於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來說,他已經通過4年前的連任走到了台北市長法定最長任期的盡頭。這位台灣民眾黨的創始人曾經支持民進黨籍的蔡英文競選總統,也曾表示過自己持「深綠」立場,呼籲「台灣人要做台灣這片土地的主人」。但後來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參選並成功出任台北市市長。
圖片來源: Wally Santana/picture alliance/ASSOCIATED PRESS任期滿的政治人物為各自陣營的新選手搖旗吶喊助威,是台灣地方選舉中的傳統。在任市長柯文哲的副手——台北前副市長黃珊珊(右二)代以無黨籍身份出選,需要面對的對手是國民黨的蔣萬安和民進黨的陳時中。如果她能當選,將是台北市的第一位女性市長。
圖片來源: Sam Yeh/AFP陳時鐘和蔣萬安,也屬於此次台灣地方九合一大選中最受關注的候選人。兩位分別代表藍綠兩黨的政治人物各有特色。蔣萬安是蔣家後代,蔣經國的孫子,蔣介石的曾孫。父親蔣孝嚴曾任國民黨副主席,行政院副院長,外交部部長等職。蔣萬安本人2015年放棄美國綠卡,投入台灣政治。被視為國民黨內朝氣蓬勃的青年骨幹。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UMAPRESS和台北現任市長柯文哲一樣,民進黨候選人陳時中也有從醫背景,曾任衞生福利部部長。在新冠期間兼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疫情初期和中期的台灣在全球範圍內一度樹立了「防疫模範生」的形象。陳時中的父親陳棋炎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者,曾教導過現任總統蔡英文。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UMAPRESS除了台北市長的人選以外,此次台灣「九合一選舉」的重點議題之一當屬18歲公民權修憲的復決投票。根據台灣現行法律,年滿20歲的公民才有選舉權。支持聲音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近9成國家都將投票法定年齡定為18歲,台灣與此存在明顯落差。反對聲音則表示,18歲的年輕人許多人不懂政治,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行使投票權。
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針對18歲公民權的投票,中國大陸方面認為這暴露了民進黨當局的「謀獨本性」。背景是近幾年大部分民調顯示,台灣社會青少年的五至六成支持台灣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從身份認同上來說鮮有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如果修憲通過將新增約41萬餘人青年選民,佔台灣約1930萬選民的2%。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SULUPRESS此次台灣地方九合一選舉的另外一個亮點是縣市長、議員女性候選人數創紀錄。直轄市及縣市長候選人有四分之一是女性,創下自1980年代台灣民主化以來的最高紀錄;而縣市長議員女性參選率也超過三分之一,是近13年來最高。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UMAPRESS大多評論認為,此次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的結果,對2024年總統大選的指向性意義不大。因為地方選舉更多關注經濟和民生議題,而總統選舉的政黨色彩更濃,關注的焦點更加集中在兩岸和國際議題。所以,儘管國民黨在目前的九合一選舉中佔據上風,但這並不代表著2024年台灣下一屆總統更可能是國民黨人。 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雖然勝出,但卻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大敗,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MAX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