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國進民退」的局面能持續多久?

沈凌
2023年6月1日

中國經濟面臨「冰火兩重天」,國企利潤增長,形勢大好,但民間的就業和消費卻始終不振。這種「國進民退」的現象如果成為常態,將不利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

Themenbild China & Wirtschaft | Fuyang, Privatmensch zählt Geldscheine
消費與投資,國企與民企:哪個才是中國經濟的根本?(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老師接受採訪時,再次重申了一下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長期的經濟增長不是靠消費拉動的,而是要靠投資。本來嘛,怎麼可能大家胡吃海喝一下,就能把經濟搞上去了呢?但是這樣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卻被著名企業家和投資人段永平先生質疑:在他看來,經濟增長需要消費拉動,因為沒有消費的指引,企業家甚至都不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投資,更何況,投資本來就是為了滿足消費。沒有了消費,談投資還有什麼意義?

消費與增長:孰輕孰重?

這個隔空對話,完全體現了一個經濟學者和商業人士的區別: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很注意區別不同的場景。比如林毅夫老師在講上述邏輯的時候,必定是在一個長期增長模型的范疇裡面論述的。這個長期的含義,不一定就是老百姓認為的「很多很多年」,而是指市場的供求基本平衡的長期狀態。另外一方面,經濟學也承認:在短期內,實際的經濟運行時時刻刻充滿著不平衡,不是供大於求,就是供小於求。但是只要這個不平衡是局部的、短期的,那麼終歸圍繞平衡狀態波動,所以從一個較長時期看,平衡才是一個穩態。既然供求平衡,那麼只要投資越多,產出自然越大,增長當然就越快。這個不難理解。

延伸閱讀——世界苦於通膨,中國要擔心通縮嗎?

但是作為實際的商業人士,往往更加注重短期的變動。在短期內,因為不平衡是常態。我們看到的經濟增長緩慢,甚至經濟負增長,往往伴隨著供大於求,生產能力閒置。這在我們的財經新聞裡面,往往有很多指標來描述。比如現在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就是由那些企業利潤下降20%,採購人經理指數不足50,或者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比較低等等來勾勒的。這些指標給投資者的直覺就是:因為消費不振,所以產出下降,或者增長乏力。因此,拉動增長的藥方當然是促進消費。

應該說:基於短期供大於求的不平衡狀態提出來的促進消費拉動增長(注意,此處的增長是短期增長),和基於長期供求平衡條件下說的投資推動經濟增長(注意,此處的增長是長期增長),並不矛盾,反倒是相輔相成。

除了消費和投資的不平衡,中國經濟還有一個特殊的不平衡,那就是國有和民營在經濟增長中的不平衡。最近中國政府公佈了兩個相互架的數據,比較有趣:一方面,財政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4月國有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5%,形勢大好;但另外一方面,統計局的數據卻顯示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利潤下降了20%。這中間的區別,一個可能是國有企業的利潤上升,民營企業的利潤下降;另外一個可能是工業企業利潤下降,而非工業的比如金融在上升。因為金融企業主要還是國有的,所以從利潤的此消彼長來看,國進民退這個趨勢隱隱地又出現了。

數據顯示中國青年人失業率達到20%左右(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Xiang Yang/picture-alliance/dpa

消費低迷的結果直接導致的是民營企業的投資慾望下降,而民營企業承擔著解決全社會就業的重大任務,民營企業的營業狀態不佳,直接導致的也是就業率下降,老百姓收入不穩定,這又進一步強化了消費不振的預期。而國有企業往往承擔著國家重大任務,比如大飛機上天,高鐵建設出國,即便短期經濟供大於求,增長乏力,也不改變這些重大任務的方向和進步速率,因此,相較而言,國進民退成了一個合理的結果。

這種趨勢在短期記憶體在不足為慮,但是如果成為一種常態,則不利於經濟增長,尤其是長期的增長。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只有齊頭並進,才能使經濟健康穩健。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門檻,並且要約束政府部門或者地方政府隨意出台一些政策,去改變民營企業的准入規則。這樣才能降低投資風險,促進民營企業增加投資。

同時,對於國有資產,應該進一步盤活,有退才有進:讓國有資產從一些已經很成熟的行業中退出,讓市場競爭在這些成熟行業中發揮更加經濟有效的作用;而退出的國有資產,可以進入那些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非常關鍵的,被卡脖子的領域,突破技術瓶頸,然後再技術外溢從而整體經濟受益;也可以進入民生領域,通過公共設施的完善,來帶動私人消費,拉動民營企業的投資慾望。這樣的話,中國經濟的前景還是值得樂觀的。

 

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