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19世紀,德國大文豪歌德曾在歐洲社會對猶太民族充滿偏見的時刻敏銳指出:「在獨立性、堅定性、勇敢性及堅韌性等方面,以色列民族是無可匹敵的,是世界上最堅毅頑強的民族。」這個古老民族近兩千年來因為自己獨特的宗教與文化而在流亡途中屢屢遭受迫害之苦,「錫安主義」(Tsiyonut )應運而生:即猶太人應在自己古老的土地上作為主體民族而定居下來,永遠不再作為少數族群而四處遷移、飽受迫害或隔離之苦。
領土與家園
正是基於此種理念,逃脫二戰大屠殺的猶太民族倖存者們,面對經由多次國際協商而重新獲取的巴勒斯坦地區古老家園,表現出無以倫比、代代堅守的執著與珍惜。即使聯合國1947年經由「181 決議」所准予的地帶不乏大量沙漠地區,以色列人也將其堪當黃金一般精心對待。此種熱忱、堅守與長期積累的勤勞智慧,再加上對英國託管時期所建的制度沿用、以及來自美國的持續資助等,使得以色列即使面對阿拉伯世界的屢次衝擊,也把自己的國土迅速建設成為一個鬱鬱蔥蔥、充滿生機、科技發達的繁榮國家。
1948年5月14日,劫後餘生的猶太人,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然而,七十多年後的今天,猶太人重新擁有自己的國家,究竟是意味著榮耀,還是無盡的災難?這依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Gharabli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首任總理大衛‧本‧古裡安(David Ben Gurion)在猶太全國議會上宣讀了《以色列建國宣言》,從而宣告復國。《宣言》寫道:「猶太人對故土忠心耿耿,始終不渝地希望返回故土,在那裡重新獲得政治自由,從沒有為此停止過祈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很快就升起了以色列國旗。對於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國家而言,這是外交勝利,也是安全和自由的保障:猶太民族終於有了一個獲得國際認可的國家。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在以色列復國之前,猶太人經歷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政權共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他們用工業化的手段,對歐洲猶太人進行系統性滅絕。本圖攝於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解放之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kg-images而對於原本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而言,以色列復國則是徹頭徹尾的災難。大約70萬巴勒斯坦人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為猶太人騰出地方。巴以衝突也延續了七十年,迄今未息。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1950年通車的2號高速公路,連接了特拉維夫和內塔尼亞。這條公路象徵著新生國家的活力。圖為時任總理梅厄(Golda Meir)主持通車典禮。梅厄規定以色列,堅定走經濟及社會現代化之路。
圖片來源: Photo House Pri-Or, Tel Aviv「基布茲」在希伯來語中的含義是「集體農社」。大多數農社都創建於復國初期,許多擁有世俗意識形態或是社會主義立場的猶太人在這裡實踐他們的社會理念。
圖片來源: G. Pickow/Three Lion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以色列從復國之日起,與阿拉伯鄰國之間的衝突就從未中斷。1967年的「六日戰爭」是衝突的最高峰。首先發起進攻的是埃及、約旦、敘利亞,但是最終的勝利者卻是以色列。這場戰爭中,以色列控制了東耶路撒冷以及約旦河西岸地區,成為了後續衝突與戰爭的導火索。
圖片來源: Keystone/ZUMA/IMAGO以色列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政策,不斷激化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巴方指責以色列試圖通過修建定居點來徹底斷絕巴勒斯坦建國的希望。儘管聯合國也一直譴責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政策,但是以色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從未動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ewscom/D. Hill1987年冬天,巴勒斯坦人在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上發起了示威抗議行動。抗議從加薩城內開始,很快就蔓延到了東耶路撒冷以及約旦河西岸地區。這場衝突持續了好幾年,一直到1993年,巴以雙方才以《奧斯陸協議》終止了衝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FP/E. Baitel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調停下,以色列總理拉賓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舉行和談。雙方後來達成了《奧斯陸協議》,被認為是巴以和平進程中的里程碑。然而,兩年後,拉賓遭到以色列激進分子的刺殺,導致和平進程遭無限期中斷。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拉賓之死折射出了以色列社會的割裂。溫和、世俗派與極端、虔誠猶太教徒越來越勢不兩立。拉賓就是在1995年11月4日的一場集會上被一名極端派的大學生刺殺的。次日,代總理佩雷斯神色凝重地主持內閣會議,他邊上的空椅子,原本是拉賓的坐席。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Delay以色列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政策,讓巴以關係持續處於緊張狀態。2002年,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地區修建了一條107公里長的隔離牆。築牆固然可以阻擋暴力,但是卻無助於消解七十年之久的衝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S. Nackstrand納粹屠殺猶太人,一直到今天依然對德國與以色列的關係有著深遠的影響。2000年,時任德國聯邦總統約翰內斯‧勞訪問以色列,並在國會用德語發表演講。對於兩國而言,這都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同時也是繼續和解的標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2018年3月上任的德國外長馬斯堅定繼承德以和解的傳統。他上任後的首次出訪就安排在了以色列。2018年3月25日,他在耶路撒冷城西側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為死難者獻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 Yefimovich 然而,在以色列建國之時,與其「同宗近親」(按舊約所載)的阿拉伯人已經作為當地主體民族在此生活千年(以下簡稱「巴勒斯坦人」),並曾在抗擊鄂圖曼帝國的戰爭中和英方一起立下汗馬功勞。由於其認為聯合國「181 決議」並未按照當時阿拉伯絕對人口多數以及對土地的實際控制權而劃分,因此一度長期拒絕承認以色列國。
自1967年以色列因第三次中東戰爭獲勝而佔領加薩地帶以來,其雖於2005年交還加薩地帶的部分自治權,但仍然控制其領空領海。為了防治武裝分子的滲透,其於90年代中期開始在加薩邊界修築高達七米、長達60公里的環繞性隔離牆,並配備發達的監控系統與遙控武器。自極端主義組織哈馬斯2007年左右通過選舉與內戰而控制加薩地區以來,以色列加大了對加薩地帶全方位的海陸空隔絕。此種情況之下,加薩居民面臨著高度的人口密度以及高失業率所帶來的生活貧困。
由此可見,以色列人經由無數苦難歷史而堅守的「錫安的堡壘,大衛的城」,一方面為其帶來固若金湯、回歸故園的安全感,並向全世界蕩氣回腸地彰顯出舊約聖經應許的「迦南美地」;但另一方面,在巴勒斯坦人特別是加薩居民看來,這卻是充滿屈辱與歧視的囚禁之牆。特別是美國總統特普朗在任期間,打破國際慣例「實質性」地承認以色列對整個耶路撒冷的主權訴求(2018年),這也點燃了阿拉伯世界(乃至東南亞穆斯林)在宗教方面的不滿情緒以及情感聯結。
正因如此,面對此次命名為「阿克薩洪水」、不乏宗教象徵意味的恐怖襲擊,羅馬教宗方濟各一方面沉痛譴責恐怖襲擊,認為「遭到攻擊的人有權進行自衛」並呼籲哈馬斯武裝釋放人質;另一方面,也再次呼籲「耶路撒冷的所有神聖地點都務必維持現狀」,並表示「對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加薩遭到全面圍困感到非常擔憂,那裡也有很多無辜的受害者」。
各國微妙立場
2012年,筆者初次訪問英國牛津之時,隨即目睹了巴勒斯坦裔精英學子們針對以色列的抗議示威。其聲勢浩大,使平常未曾予以關注的人們深感意外。
作為巴勒斯坦地區最後的託管國,英國雖曾承允以巴分治、獨立建國,但卻在撤離之時未能來得及對聯合國的「181決議」作出任何實質性的建構框架。這使得當時尚未形成完整的現代性「民族」概念、而主要著重於「家園」情感的巴勒斯坦人始終聚焦於「領土」,而對構建國家的複雜程序並無充分準備。此因種種歷史原因造成的「現代性」因素的貧乏與弱勢,再加上阿拉伯族群的各自利益考量,不僅使得巴勒斯坦錯失立即建國的良機,也使得巴勒斯坦平民在長期動蕩之中並未尋得全面有效的一致支持。再加上巴勒斯坦農牧民們同樣具備對待土地的堅守情結,使得加薩居民最終在自己世代棲息的土地上長期淪為依靠聯合國及各種人道主義組織接濟的「難民」。
以色列右翼政府上台以來,加薩地區面臨高度封鎖、貧困、與不適合生存的人口高密度等,似乎又恰好被極端主義分子利用作為「困獸猶斗」的恐怖主義溫床。而在美國目前主導的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和談順利進行之際,巴勒斯坦人更加恐懼自己被阿拉伯世界的富裕「上層」所拋棄。此次哈馬斯極端分子發動的殘暴恐襲,特點之一在於並不區分人質的國籍面目,其直接目的顯然在於震驚世界並引發關注。
在目前巴以衝突升級之後,不難預見的是:沙烏地很可能迫於族群情感宣佈暫時中止以沙和談,這無疑是給拜登中東政策的沉重打擊。如同在阿富汗的匆忙撤軍,拜登政府也急於推進以沙和談,其主要目的似乎在於把精力集中於東亞地區的遏制中國與歐洲地區的俄烏戰爭事宜。特別是在針對中國的貿易戰與科技戰中,美國目前暫時無法找到任何合適的代理人,也無法單方延後這一競爭。顯而易見的是:不管今後中美關係如何發展,美國在針對中國的競爭領域均無法鬆懈或掉以輕心。倘若巴以衝突進一步擴大而導致中東戰爭,作為以色列最親密的盟友,美國既無法同時兼顧在世界三個地區的巨大投入,也很難制定出能完美經受西方陣營各種「平權」潮流檢視的區域性可行性政策,這或將大大牽制削弱美國國力、或者引起內部動蕩。
這次以巴衝突 究竟是怎麼開始的?
目前中國對於哈馬斯恐怖襲擊的立場非常複雜:首先,中國的崛起有賴於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作為長期經歷過民族自決抗爭的半殖民地國家,中國即使目前與以色列有著廣泛合作,但此種情誼似乎也無法與對巴勒斯坦的傳統共情相比。特別是在目前中美博弈的時代環境之下,為扭轉低迷的經濟局面,中國不得不重新緩和中美關係,並於不久之前的聯合國大會重申「永遠做發展中國家的一員」。
在此種自我身份定位之下,中國近年來亦大力發展同阿拉伯世界的友好關係,意欲促成「一帶一路」之中新疆-中亞-西亞(即中東地區)-地中海一線的順暢連接及勢力影響,併發掘能源,與美國的傳統性全球霸權地位展開區域性競爭。目前由美國主導的以沙和平協議因為巴以衝突而不得不遭遇擱置,這極有可能打破美國最近於G20峰會力推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劃(IMEC,India-Middle East-Europe Economic Corridor),使其難以制衡「一帶一路」。從此角度,中國在巴以衝突中成為繼俄羅斯、伊朗之後的最大實際受益國家。
延伸閱讀——客座評論:中國會以怎樣的方式介入以哈衝突
然而,另一方面,中國也絕不希望中東局勢複雜化。在大規模壓制和侵害新疆等少數民族穆斯林族裔的人權問題方面,中國政府近年已深受批評與詬病,目前其亦正在努力爭取西方國家(如歐盟等)能解除相關制裁。由於中國仍將核心利益自我定位為「穩定與發展」,這注定其並不願意接受任何帶有風險的流民難民,並且也擔憂伊斯蘭宗教極端主義借此時機捲土重來,更不願中東阿拉伯國家陷入戰火而影響經濟合作利益。此種種考量,使得中國的基本立場應是審慎立於安全線內,並主要以「兩國朋友」的身份呼籲雙方和談、「落實兩國方案」。
以色列之敵哈馬斯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重回聯合國協議
考察「兩國方案」,無論是聯合國在1947年經由五十七個國家投票表決的「181決議」,還是聯合國安理會1967年達成的「242號決議」,抑或2000年經過無數協商紛爭,由四方聯盟(即歐盟、美國、聯合國、俄國)共同促成的實現路徑(「路線圖」),均首先確認巴以以兩個國家的身份在一個地區各自並存、互認邊界、相互尊重宗教信仰、平行發展等種種權益。
目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 在訪華時亦再次確認「兩國方案」為「唯一的解決辦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通話中也認為「阻止衝突蔓延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在此不難看出: 在經歷將近八十年的血雨腥風、自衛與反擊之後,即使從當前來看,在嚴厲譴責哈馬斯恐怖主義、要求其盡快釋放無辜人質、督促保護平民的同時,由國際力量共同主導推動該地區的和平協議,以確保各方權益及人道主義原則等,似乎仍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這兩個悲情民族的最大公約數。並且,這或許亦是各種大國博弈之中,世界各方力量共同解決國際爭端、謀求普世和平的最大公約數。
伊斯蘭極端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突襲後,以色列宣佈全面封鎖加薩地帶,並對哈馬斯進行反擊。以哈衝突持續多日,各界擔憂加薩陷人道主義危機。
圖片來源: BELAL AL SABBAGH/AFP巴勒斯坦伊斯蘭極端組織哈馬斯10月7日向以色列發動大規模襲擊,造成逾千人喪生。在發射火箭彈的同時,武裝分子炸毀了加薩與以色列多處邊境圍欄,從陸海空三路進入以色列領土。加薩邊界雷伊姆聚落的一場音樂節也成為大規模襲擊的目標,目擊者稱其為一場大屠殺。據救援組織Zaka統計,光是音樂節上的遇難者就有至少260人。以色列國防軍表示,哈馬斯還挾持超過120名人質。以色列形容哈馬斯發動的恐怖襲擊是以色列人的「911」事件。
圖片來源: Mahmud Hams/AFP via Getty Images襲擊發生後,以色列總理內坦尼雅胡稱「敵人將付出前所未有的代價」。以色列徵召30萬預備役對哈馬斯武裝分子實施報復。以色列空軍連續數夜持續轟炸加薩地帶的哈馬斯目標。以色列防長宣佈全面圍困加薩走廊,切斷電力、食品和燃料供給。加薩地帶醫院醫療物資短缺,無法及時救治傷患。以色列官方稱,反恐打擊是針對哈馬斯及伊斯蘭聖戰組織。不過也有加薩平民遭到炮火擊中。
圖片來源: Ohad Zwigenber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極端武裝組織哈馬斯的衝突持續升溫,以色列10月11日組成緊急政府與戰時內閣,直接對哈馬斯發動戰爭,以色列防長加蘭特(左)誓言要將這個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從地球上抹去」。自上週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宣戰並大規模空襲加薩走廊後,衝突已造成雙方逾千人死亡。
圖片來源: Tal Shahar/UPI/IMAGO隨著以哈衝突持續升溫,一名哈馬斯發言人表示,每一次以色列「在沒有事先警告的情況下」轟炸巴勒斯坦地區,哈馬斯將殺害一名以色列人質。以色列外長科恩警告哈馬斯不得傷害人質,並強調「戰爭罪行不會被原諒」。哈馬斯全稱「伊斯蘭抵抗運動」,該組織不承認以色列,並將徹底消滅以色列作為其目標。哈馬斯被德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歐盟、約旦、埃及等認定為恐怖組織。但中國、俄羅斯、伊朗、土耳其以及一些阿拉伯國家,則沒有將之視為恐怖組織,而是承認其抵抗組織身份。
圖片來源: Said Khatib/AFP/Getty Images除了在南部的加薩地帶,以色列軍隊也在北部的黎巴嫩邊境與極端組織黎巴嫩真主黨交火。以色列炮擊黎巴嫩村莊,報復發射火箭彈的真主黨。真主黨二號人物誇西姆(Naim Ghassem)對表示支持哈馬斯。誇西姆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對支持者說:「時機成熟時,我們將會採取行動。」以色列觀察家擔憂,在軍事上遠勝於哈馬斯的真主黨可能會從北部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襲擊。
圖片來源: Ayal Margolinc/ JINIPIX/AP/picture alliance伊朗、約旦、伊拉克、巴基斯坦等中東多個國家數以萬計民眾走上街頭,抗議以色列和美國並聲援巴勒斯坦。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示威者揮舞著伊朗、巴勒斯坦和真主黨的旗幟,許多人拿著「打倒美國」和「打倒以色列」的橫幅。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市中心的解放廣場,示威者高呼「反對佔領!反對美國」等口號。孟加拉國也有上萬人走上街頭,高呼口號「停止壓迫巴勒斯坦人」和「我們要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
圖片來源: Murtadha J. A. Al-sudani/AA/picture alliance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多個西方國家譴責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的恐怖襲擊。中國譴責傷害平民的行為,呼籲各方採取克制態度,防止局勢升級造成人道主義災難,落實「兩國方案」恢復和談。由於對以色列負有特殊的歷史責任,德國總理肖爾茨強調德國同以色列團結一致打擊恐怖主義的決心。「在這一時刻,德國唯一的位置是站在以色列身旁。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國的國家利益。」
圖片來源: LIESA JOHANNSSEN/REUTERS以色列圍困加薩,切斷當地水電、糧食等基本物資供應後,10月13日凌晨要求100多萬加薩北部居民24小時內遷徙至南部,以保護自身安全。這被認為是為大規模打擊哈馬斯進行準備。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言人要求以色列軍方收回命令。他表示,讓110萬平民一天內轉移,使本已糟糕的情形成為更大的災難,將導致「毀滅性的人道後果」。根據聯合國公佈數字,此次加薩被空襲以來,已有超過42萬人流浪街頭。
圖片來源: Hatem Moussa/AP/picture alliance
呂恆君(Dr. Hangkun Strian),德國漢學家,在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及興趣領域包括基督宗教本土化、文學史及電影、中美科技競爭及國際關係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