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從「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到「矽盾」的認知陷阱

2025年5月12日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成為熱議話題。然而隨著川普重掌白宮,美國對烏政策大轉變之後,這樣的說法逐漸銷聲匿跡。政治評論員鄧聿文認為,對於北京的武力攻台威脅,台灣社會需要的不再是朗朗上口的比喻,而是更現實的戰略定位與風險預判。

2025年2月23日台北聲援烏克蘭的遊行示威,此時川普和澤倫斯基的白宮爭吵鬧劇尚未上演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台灣,幾乎沒有政治人物和網路名嘴現在再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了,也很少有人說到台積電時,把它看作台灣的「護國神山」,而這兩句口號,到去年底,還都非常流行。這種轉變,發生於川普上台後。由於華盛頓調整了對烏政策,不再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特別在此過程中基輔受到了華盛頓的某種粗暴對待,以及川普强迫台積電到美國投資建廠,否則將對台灣徵收高額關稅,讓台灣認識到,再高喊這兩句口號及它們所代表的認知價值,會顯得非常的不合時宜。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說法的興起與沉寂

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對俄羅斯侵略的頑強抵抗以及西方民主國家特別是美歐對烏的鼎力支援,讓有著某種相似境遇的台灣覺得心有慼慼焉,也讓台灣看到了抵抗中國大陸武力併吞的希望和樣板。於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不脛而走,成了幾乎人人都能脫口而出的政治通關密語。這句口號迅速躥紅,也和西方有關,得到了西方輿論的呼應,西方的媒體、智庫乃至許多政治人物,都樂於接受這一敘事框架,把台灣放入「民主陣營前線」的劇本中。一方面,可以延續對抗中俄軸心的輿論優勢;另一方面,也為美歐政界提供了一個道義姿態的機會,支持台灣就等於支持民主。

故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是台北和西方聯手打造的一種認知「武器」,它既可以起到動員大眾,凝聚內部共識的作用,也可以誤導社會。就前者而言,在某種危機來臨前夕,一個有感染力的象徵標語往往能迅速集中民眾的注意力、激發鬥志,也能在國際上佔據敘事制高點和道德正當性,贏得國際社會同情和支持;就後者而言,一種敘事按照認知戰的模式操作,被神化,成為不可質疑的信仰後,當外部條件和環境發生了變化,很可能會起反噬效應,原因在於,認知戰的核心不是製造真理,而是訴諸情感,創造情勢,一旦情勢變了,這種敘事不但無力,還會顯得荒謬。

川普和澤倫斯基是怎麼吵起來的?

04:1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烏克蘭抗戰決心堅定 台籍志願軍:值得台灣看齊

台灣目前就陷入了此種尷尬。烏克蘭在苦撐幾年後,正面臨被川普政府拋棄的危險,它讓台灣人看清楚了,原來堅如磐石的承諾其實是多麼的不穩定,「今日烏克蘭」不再等於台灣的「明日希望」,反而可能是「明日幻影」。如果華盛頓為了和莫斯科媾和,可以放棄基輔,那麼,若未來大陸武力威嚇台灣,怎麼能夠指望它會幫助自己?

台積電仍然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嗎?

「矽盾」也一樣。這個概念在過去幾年是台積電的代名詞,被賦予半導體神話的象徵意義——技術可以抵禦武統,晶片可以固守主權。說它是「護國神山」,說它是「地緣戰略之盾」,這些話聽起來提氣,然而,這種敘事其實是以一種高度樂觀甚至帶點儌倖的方式,把商業競爭、科技產業和國家安全捆綁在一起。大陸不會因台積電而打台灣?這確實是個現實考量。如果大陸在晶片技術上遲遲無法突破,而美方又持續「卡脖子」,存在北京試圖借由統一台灣獲得台積電技術資源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講,把台積電視為「矽盾」,不是空穴來風,它也許確實構成了一道令大陸有所忌憚的戰略盾牌。

3月初川普在白宮宣佈台積電將在美投資1000億美元圖片來源: Abaca/IMAGO

但問題來了,台積電真的能決定戰爭與和平的走向嗎?恐怕不行。統一台灣對中國大陸而言,不只是技術目標,更是國家利益和民族認同的核心議題。在北京的戰略敘事中,「統一台灣」不是一個可以被台積電換算成變量的方程式,而是一種政治與歷史邏輯的必然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說,有沒有「矽盾」,大陸的統一目標都不會改變。

另外,「矽盾」的說法也是假定即便大陸打台灣,美方會為了台積電而來護台。然而,地緣政治永遠比想像更現實。美方並沒有因為台積電的重要性而更加保衛台灣,相反要求台積電「就地投誠」。台積電被逼到亞利桑那設廠,帶著資本、技術、人才和供應鏈一起遠征,成了美國晶片重建計劃的「血肉供體」。這個過程沒有多少選擇餘地,更沒有太多體面。結果是, 「矽盾」正被川普拆解,「護國神山」變成美方的戰略資產。這就好比一個人把自己的護身符交給別人,希望別人來保護自己,卻沒想過,對方也許只是想收走你的符咒,而把你晾在一邊。

美國會否阻止中國武力犯台?川普对此不表態

00:4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 分析:有助於台灣安全保障

這就是認知戰最大的悖論:它可以快速聚焦輿論、激發共鳴、營造形象,但也極度依賴特定時空與政治氣候。一旦環境反轉,這些曾經有力的口號便可能迅速老化,變成認知迴旋鏢,砸得自己措手不及。這一情況提醒我們,當政府或輿論領袖為了某個目的操作認知戰,製造過度凝練的敘述模板時,是否考慮過這些模板的可持續性?如果沒有,這些口號終將淪為一次性消費品,不僅無助於長遠安全,反而可能在關鍵時刻成為戰略負資產。

抵禦威脅 台灣真正需要的護盾

從「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到「矽盾」神話,這兩個標語式敘事曾經有它們的時效性與動員力,但如今,在這兩個口號同時崩塌後,台灣必須面對一個殘酷而現實的問題:認知戰並不能真正護台,甚至可能製造假象、誤導判斷、削弱韌性。因為認知武器用得再多,也不過是把希望寄託在別人的善意與某種不確定的情緒聯結上。

對於北京的武力攻台威脅,台灣社會需要的不再是下一個朗朗上口的比喻,而是更現實的戰略定位與風險預判。不能讓認知成為麻醉,更不能讓語言綁架思維。真正的「護國神山」,或許不是某一家企業,也不是某一句話,而是這個社會是否具備在巨變時代中,冷靜看清自己位置、調整策略的能力。這種能力才是台灣真正的護盾,也是唯一不怕時間檢驗的底氣。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鄧聿文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