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北京冬奧今天正式開始了。一談起奧林匹克,人們就會想起以真誠、公正、和平等字眼所代表的「奧林匹克精神」。「奧林匹克精神」會讓人聯想到古希臘運動會的畫面,在自由和公平競爭的氛圍中,身材比例幾近完美的運動員彼此競爭。那麼,在當前世界中奧林匹克到底意味著什麼?奧林匹克的精神是否成為了現實呢?
從奧運理想到巴赫先生的申明
奧運會的四個目標是由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1896年)制定的,其目標就是:
- 促進那些作為體育基礎的身體和道德素質的發展;
- 通過體育教育年輕人,使他們本著相互之間更好的理解和友誼的精神,從而幫助建立一個更好和更和平的世界;
- 在全世界傳播奧林匹克原則,從而創造國際親善;
- 將世界上的運動員聚集在四年一次的偉大體育節日--奧林匹克運動會上。
托馬斯-巴赫,1976年蒙特利爾擊劍奧運冠軍,現任的國際奧委會主席,最近發表如下一些看法,
「參加奧運會對每個運動員來說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經歷。但當你意識到你是更大的事情的一部分時,它也是謙卑的。你是一個團結世界的事件的一部分。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我們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尊重同樣的規則,不分社會背景、性別、種族、性取向或政治信仰。」
「奧運會的中心任務是將來自206個國家奧委會的世界上最優秀的運動員聚集在一起,進行和平的體育競賽。」
「奧運會不涉及政治。國際奧委會作為一個民間非政府組織,在任何時候都嚴格保持政治上的中立。無論是授予奧運會,還是參加奧運會,都不是對主辦國的政治判斷。奧運會是由國際奧委會管理的,而不是由政府管理的。國際奧委會向各國家奧委會發出參賽邀請,邀請並非來自東道國政府。」
上面這些話聽上去都很動人。但在世界政治波濤洶湧的時刻,筆者真不知道說此話反映了巴赫先生自己的政治幼稚呢,還是表現他堅定的、一種固守傳統的對書面文章的忠誠?難怪就在德國內部已有不少對他批評的聲音。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圖片來源: ANTHONY WALLACE/AFP/Getty Images 實際上,道理很明白。如果說,奧運對東道主國政治上(不僅是經濟上)沒有好處的話,誰還去爭搶呢?實際上,在奧林匹克組織和進行過程中,東道主國的影響力是無法避免的。 是的,《奧林匹克憲章》是這樣這樣規定的:「奧林匹克運動的體育組織,承認運動是在社會框架內進行的,因此應保持政治中立」。但歷史上奧運被東道主國利用和政治化的案例——不管是公開的還是暗中操作的,比比皆是。
奧林匹克的瑕玷
儘管不少人對奧運有不少美好願望,但歷史上奧林匹克很多的瑕玷還是不可忽略。
首先從開始的階段說吧。當初在古希臘的奧林匹克,大多數參賽者都來自較富裕的階層--由奴隸勞動支持的階層。婦女被排除在運動會之外,不僅是作為參與者,而且是作為觀眾。在奧林匹亞,運動員們爭奪的是一頂野生橄欖的皇冠。但他們期望——並有機會得到的是實質性物質獎勵,因為他們的勝利為他們的城市帶來了榮耀。例如,在雅典,勝利者會獲得一筆可觀的現金,並免於納稅。這絲毫不影響我們所崇尚的運動員的聲譽。
另外, 奧林匹克提倡的是和平,但客觀上, 比賽本身並不意味著希臘人停止了戰鬥。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一場持續了30年的自相殘殺的鬥爭,幾乎涉及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所有希臘國家——沒有一次暫停比賽。
到現代,瑕玷則更多了。奧林匹克火炬——現代運動會最神聖的象徵之一——並不是起源於奧林匹亞。它是1936年臭名昭著的 "希特勒 "奧運會的一項創新。當初的目的是把奧林匹克的盛況跟第三帝國的理念聯繫在一起。至於納粹德國是如何利用在柏林的奧運會,為美化其形象做的努力,這裡就不一一詳述。
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開幕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 總之,奧林匹克組織強調中立,本身不錯,但是,這個世界,幾乎沒有一處不跟道德和政治沒有直接的關係。 那麼,奧林匹克組織的「非政治性「是否是個有效的命題,就成了問題。
中方邀請的客人
回到今天的現實吧。 根據中國外交部在1月28日第一次宣佈的名單,將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的政府首腦包括俄羅斯、柬埔寨、新加坡、哈薩克、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波蘭、塞爾維亞、盧森堡、摩納哥、阿根廷、厄瓜多爾、蒙古、巴基斯坦、波士尼亞、巴布亞紐幾內亞、韓國、亞塞拜然和泰國。其領銜人物是俄羅斯總統普丁。
如果我們細看一下客人名單,我們很快就能發現這個名單中的巧妙之處,因為這其中的柬埔寨、新加坡、埃及、卡達、阿聯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六國並不在北京冬奧會91個參賽國之列。可這六國前往北京的都是該國的最高元首,對此,外界固然可以用這六國首腦是前往北京參加「冬奧會開幕式及相關活動」來解釋此舉,但這種與冬奧會無關的外交行動仍然是值得注意的。
毫無疑問,東道主國利用此機會邀請一些自己喜歡的國家,不管他們是否跟冬奧有直接的關係,並借此機會談些自己喜歡談的題目,本無可厚非。 這裡我們再回到巴赫先生說的話,即「國際奧委會向各國家奧委會發出參賽邀請,邀請並非來自東道國政府」。好像東道主國只是執行國際奧委會的指令。 而在不久的記者會上,有人就「外交抵制」提出了關於哪些國家參與的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中方原本就沒有向相關國家發出邀請。他們的官員來或不來,都一樣將看到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 這不是跟巴赫先生的話明顯有矛盾嗎?
順便說一下,中方邀請的客人中,重量級的人物自然要數普丁了。 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外交顧問尤裡-烏沙科夫說:"一份關於國際關係進入新時代的聯合聲明已經準備就緒。"據烏沙科夫透露說:"共同聲明將包含俄羅斯和中國的共同願景(...),特別是在安全問題上。這裡,冬奧期間的平行的活動,甚至比冬奧本身還重要。
中國方面1月28日公佈了下周北京冬奧會的來訪貴賓名單,包括25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王室成員,以及至少7位國際組織負責人。不過,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則大都迴避這一體育盛事。
圖片來源: Guo Junfeng/Costfoto/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普丁算是北京冬奧的堅定支持者。他早就表示將會參加2022年2月4日開始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也將與習近平舉行最高級別全面會談。這位俄羅斯總統在2021年12月底的年度記者會上還表示,西方抵制北京冬奧是一個錯誤,稱「華盛頓通過將體育政治化也無法阻止中國崛起」。
圖片來源: Russian President Press Office/dpa/picture alliance根據中國官媒央視1月28日公佈的最新來訪貴賓名單,這次赴北京出席冬奧會開幕式的除了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外,也有多名國際組織負責人,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聯大主席沙希德、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新開發銀行行長特羅約、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張明和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等。古特雷斯1月13日表示,決定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並傳達這樣的訊息:奧運會必須成為促進世界和平的工具。
圖片來源: Eduardo Munoz/REUTERS同樣將在冬奧會之際訪華的國際組織領導人還有世界衞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在新冠疫情初期,譚德賽曾遭時任美國總統川普批評,川普指責譚德賽包庇中國。不過拜登上任後,美國與世衛組織的關係有所好轉。據央視報導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2月4日至6日出席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為來訪貴賓舉行歡迎宴會,並舉行相關雙邊活動。
圖片來源: Fabrice Coffrini/REUTERS除了普丁之外,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圖)、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塔吉克斯坦斯坦總統拉赫蒙、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等位於中亞的獨聯體國家領導人也將出席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及相關活動。在不久前的哈薩克斯坦國內騷亂中,托卡耶夫的鐵腕鎮壓遭到歐盟和美國方面批評,但得到中俄支持。
圖片來源: Kazakhstan's Presidential Press Service/AP/dpa/picture alliance根據央視本周五的最新嘉賓名單,出席開幕式的還包括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新加坡總統哈莉瑪、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理馬拉佩、韓國國會議長朴炳錫、泰國公主詩琳通和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等亞太國家政要。伊姆蘭‧汗也將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圖為他2019年訪華的資料圖片)。這位巴基斯坦總理1月27日表示,非常期待率團訪華,「除了因為我本人也是一名運動員之外,還因為我們兩國的關係非常緊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A/Pakistan Prime Ministry Office在歐洲國家中,波蘭總統杜達(圖)、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盧森堡大公亨利、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二世、波士尼亞部長會議主席特蓋爾蒂亞這幾位政要和王室成員將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以及相關活動。在歐盟國家中,杜達是目前唯一已知將出席開幕式的國家元首。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Eastnews/J. Kaminski南美地區目前確定出席北京冬奧會的領導人為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以及厄瓜多爾總統拉索。費爾南德斯(圖)在近日接受中國官媒新華社採訪時高度評價了北京冬奧會籌備工作,稱「非常榮幸能參加北京冬奧會」,並表示今年是阿中建交50周年,他通過這次訪華「拉緊阿中團結的紐帶恰逢其時」。
圖片來源: Mario De Fina/NurPhoto/picture alliance埃及總統塞西(圖)、沙烏地王儲穆罕默德、卡達埃米爾塔米姆以及阿聯酋阿布扎比王儲穆罕默德會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這幾個中東地區國家都是伊斯蘭國家。與此同時,美、英、澳等西方國家對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指責中國侵犯人權、在新疆打壓維族穆斯林。
圖片來源: Soeren Stache/dpa/picture alliance 不會被采納的和平的建議
筆者以為,既然開奧運會本身是國際和平的象徵,那麼中國政府為何不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為地域和平做點貢獻呢?比如說,利用冬奧的機會,邀請普丁跟烏克蘭總統在北京進行一次雙方會談,並對其施加影響,使其達成和平的協議。
以目前烏克蘭-俄羅斯的火燒眉目的危機來看,中方如能發揮一下和平調解的作用,那肯定會得到全球的首肯。可是,習近平會去為這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做貢獻嗎?
筆者提出此建議的背景讀者應該都明白。首先,中國政府至今沒有承認俄羅斯佔領的克裡米亞半島是俄羅斯的領土。當然,不承認的主要理由是因為普丁把吞併那個半島說成是那裡的人民公投的結果。中方當然不想因為支持公投而引起海峽對岸的「想入非非」。 另外,中國政府也沒有承認俄羅斯扶植的頓巴斯政府。當然,中國跟俄羅斯的戰略夥伴之重要性是基於普丁跟習近平本身的密切關係,這是不言而喻的。
但同時,中國從烏克蘭得到的好處也不少。蘇聯解體之後,獲得的軍事技術暫且不談。中國與烏克蘭在2021年6月簽署的雙邊協議已經開始執行,相關文件顯示中國要在烏克蘭投資鐵路、機場和港口等基建項目,還籌建整個烏克蘭的電信基礎設施。換言之,中國如果幫烏克蘭做點好事,同時也幫歐洲做點好事,沒有什麼害處。
中國政府如果能繼承現代的奧林匹克精神,把外交能力發揮淋漓盡致,那才是世界期待的。但最近中方一切活動和努力表明,這並非中國外交所關心的事。中共考慮的是如何利用烏克蘭危機強化跟俄羅斯的關係。理由很簡單,因為中俄雙方的意識形態更接近。所以, 中國官方在烏克蘭-俄羅斯危機中公開聲明的「中立性「是要打折扣的。
而北京冬奧也就注定又是一次不安寧的奧林匹克。
北京冬奧誰抵制了,誰將出席?誰雖不去,卻說這不是抵制?總之,冬奧會再一次被政治裹挾,這一背景下的運動員有怎樣的感受,關心的人卻不多。
圖片來源: Matthias Schrader/AP/picture alliance2013年有6個城市向國際奧委會申請主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一年後,斯德哥爾摩(瑞典)、卡拉科夫(波蘭)、利沃夫(烏克蘭)以及奧斯陸(挪威)先後撤回申請,申請城市只剩下北京和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全體大會決定由北京主辦2022年的冬奧會。由此,北京成為唯一一個舉辦冬夏兩屆奧運會的城市。
圖片來源: Lintao Zhang/Getty Images冬奧會於2022年2月4日至20日舉行。舉辦地點除北京外,還有距離北京約200公里的張家口市。冰上運動在北京進行,雪上運動則在張家口舉行。
圖片來源: Xinhua/picture alliance東京奧運會因疫情推遲一年,北京冬奧將如期舉辦。但如同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也將是一次限制觀眾的體育盛事。東京奧運最後全面禁止觀眾到場,北京奧運也是如此。組委會宣佈本屆冬奧將在全面閉環狀態下舉行。
美中兩國元首11月16日舉行影片會晤前,有消息稱習近平會邀請拜登出席冬奧會。然而,3周後白宮因中國糟糕的人權問題,正式宣佈「外交抵制」北京冬奧,即運動員照常參加,政府官員則不會前往。美國還呼籲民主國家加入抵制行列,但除澳洲、英國、加拿大以及近來同中國外交危機不斷升級的立陶宛之外,響應國家寥寥。
圖片來源: Yue Yuewei/Xinhu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五眼同盟"中的紐西蘭也決定「不會派部長級代表出席",但該國還聲明此舉同美國宣佈的抵制無關,更多的是新冠疫情所致。許多西方國家不願明確選邊站,而是像紐西蘭這樣採取模糊立場,比如奧地利。
圖片來源: Robert Kitchin/Pool Photo via AP/picture alliance巴黎將主辦下屆夏季奧運會,在這個位置上法國不參與抵制是意料之中,更何況不久前因潛水艇大生意泡湯對澳美正耿耿於懷。馬克宏總統說,「說白了,你要麼完全抵制,不派運動員,要麼就嘗試透過有用的行動來改變現狀」。韓國總統文在寅也公開表示不考慮抵制冬奧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 Ludovic Mari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普丁應該最清楚抵制奧運和被抵制的滋味。這回他成為第一個宣佈出席奧運會的國家元首,9月份時就已敲定。當前,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集結軍隊,北約也調兵遣將,那裡大有箭在弦上的勢頭。從地緣政治考慮,被西方越發孤立的普丁到北京尋求抱團取暖的效應,也在意料之中。
圖片來源: Mikhail Klimentyev/POOL SPUTNIK KREMLIN/dpa//picture alliance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將屆時前往北京出席冬奧會。他的發言人向記者表示:「秘書長收到國際奧委會發出的出席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的邀約。他已經接受了邀請。」
圖片來源: Yves Herman/Pool/REUTERSGeisenberger和Loch兩名德國運動員剛剛結束在中國的賽事,因為接觸的人中有一個呈新冠陽性,他們分別被隔離3天和一周。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很不愉快,「很難想像在那裡生活」。他們表示不一定再去一次。不過抵制冬奧會「很難」,他們說,結果會是參賽表上會出現另一個名字。
圖片來源: Matthias Schrader/AP/picture alliance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