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首屆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IndieChina Film Festival)在開幕前夕被迫取消——原因既非經費,亦非場地,而是一幕更具時代象徵性的場景:多位導演、製片人及其家屬在中國境內遭受壓力與騷擾,被迫退出放映。主辦人朱日坤在聲明中寫道:「它無語地訴說了這個時代的一切。」
從更長的歷史視角看,這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國獨立影像三十餘年曲折發展史的再度回響:旺盛的創造力與生存環境的脆弱性始終並存。紐約影展的取消,不只是文化活動的中斷,更凸顯一個日益尖銳的問題——在國內公共空間不斷收縮的背景下,中國獨立影像將走向何方?
然而,審視影展原本的選片結構、主題設置,以及計劃中的論壇與工作坊,也能看到另一面:在紐約這一「離岸空間」中,主辦者、創作者與觀眾正試圖重建一種在中國幾乎消失的影展生態——首映、對談、回顧與致敬。這既是對中國獨立影像傳統的延續,也是一種對被壓縮公共空間的重塑嘗試。
因此,「悲喜交集」,或許不僅是對紐約影展的寫照,更是當下中國獨立影像的時代注腳:悲在離岸文化空間亦不穩定;喜在獨立影像仍在紮根,創作者們並未沉默。
影像與現實:紐約影展的議題譜系
儘管紐約影展取消,但其參展影片卻仍然構成一個具有指向性的樣本——原定的 48 部作品,以獨立紀錄片為主,呈現出中國社會複雜議題的廣譜:歷史記憶的再訪、邊緣群體的自我敘述、政治事件的現場記錄、社會轉型中的個人困境、新興文化的權利表達,以及對國家治理邏輯的影像化審視。
這一主題結構並不偶然,而是中國獨立紀錄片自 1990年代 「DV革命」以來的傳統延續。在官方敘事高度集權的背景下,獨立影像始終把「現實」作為對抗遺忘與敘事壟斷的重要空間。
例如,《江南故人》借五位八旬倖存者的口述重建「反右」運動的基層經驗——苦役、飢餓、羞辱與漫長沉默。其重要性不只在於提供歷史證詞,更在於觸及長期被削薄、被國家框架化理解的記憶結構。
《道別》則記錄了民間防艾滋先驅高耀潔在紐約生命最後三個月的孤獨。影片沒有激烈指控,卻展現了一條從公共倡導者淪為流亡老人的最後生命軌跡,呈現出個體與國家之間的張力。
此外,《ISHE》聚焦變裝與酷兒文化,《凡人歌》呈現災區宗教網路與女性經驗,《草吠聲》記錄上海底層漂泊者試圖以直播維生的邊緣生態。它們提出一個共同命題:誰能敘述中國?誰被允許被看見?
這些紀錄片呈現的不是宏大敘事,而是結構性壓迫中的細節生活——性少數的可見性、女性的宗教實踐、跨城流動者的尊嚴與無力。在當下中國公共話語空間持續收縮的情況下,這些主題愈加敏感或邊緣化,而紐約影展為其提供了難得的可見之窗。
個人與國家:異質經驗的影像證詞
獨立影像拒絕自我審查,也未因環境壓力而主動退縮,反而在嚴苛環境中呈現出更強烈的現實鋒芒。此次影展,部分作品甚至記錄了疫情封控的基層日常,也呈現了香港「反修例運動」現場(如《血在燒》)。這些影像展示的是國家敘事之外、甚至與其不兼容的經驗。
然而,正是這些「異質經驗」,時常被匿名舉報為「無法準確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情況」。此種舉報行為首先顯示了審查體系的一種社會化形態:無處不在的「民間化」監控與道德化政治忠誠,正成為新的文化治理機制。
而影展因此被迫取消,象徵著中國社會的複雜性與多元性在公共敘事中不斷遭到排除——僅僅因為這些作品呈現了一個「不夠官方」或者「不夠主旋律」的中國。
獨立影像亦由此成為另一張「社會底片」:記錄檔案之外的現實,呈現主流敘事無法容納的情緒與記憶。這也解釋了為何它們經常遭遇壓力,卻始終無法被消失——因為它們記錄的是國家機器試圖抹除但無法完全控制的生活真相。
更重要的是,紐約影展的遭遇說明,中國獨立影像的困境已不只侷限於國內,而是延伸至跨國空間——即便在國際城市,創作者也無法徹底免於來自本國的壓力。
沮喪與清醒:影像與權力之間的距離
影展取消無疑帶來失望,但也促成另一種清醒:獨立影像的存在並不依賴影展,而取決於創作者是否仍願意記錄。
過去三十年,中國獨立紀錄片從未擁有制度化支持。它們難以進入院線、無法登上主流電視,也不被允許公開討論。影展多次被驅逐,但影像始終存在——因為有人相信:真實值得被記錄。
這種堅持,正如朱日坤所言,是「不媚俗、不逃避,對人性與現實保持誠實表達」的精神。
紐約影展雖然未能開幕,但其遭遇本身已構成重要事件:它將中國獨立影像面臨的不斷收縮的生存空間,以及國家懲罰體系在跨國語境中的延展,清晰地呈現給世界。這些影像的意義,因影展的取消反而更被突出:它們在尋找新的安全區、新的觀眾,以及新的國際性公共平台。
影展失去,影像仍在;現場沉默,創作不會停止;被關上的門,最終將成為時代狀況的一面鏡像。
因此,「悲喜交集」,或許正是中國獨立影像在當下時代最貼切的描述。
呂恆君(Dr. Hangkun Strian),華裔德籍漢學家,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哲學博士。研究領域涵蓋文學史、電影、國際關係及基督宗教本土化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