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河南儲戶維權與中國模式的未來

2022年7月15日

圍繞河南儲戶維權所暴露的種種,說明中國一個時代已經在結束,六四鎮壓後那種用允許人們發財致富,靠錢換取社會支持,維系穩定的中國模式已經很難為繼。

China Protest vor der Volksbank von Zhengzhou
在鄭州舉行抗議活動的村鎮銀行儲戶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自去歲河南鄭州大水,因官方處理失當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引發中國國內各界甚至全球關注之後,兩三個月來,河南又再次成為國內外輿論的關注點:自四月起,因河南幾個村鎮銀行拒絕客戶的正常提款,,客戶就此展開維權,受到官方的嚴酷打壓,舉國嘩然。

這個事件,看上去與這些年層出不窮的維權事件大體相同,但細察起來,其中卻有些重要的訊息值得分析,不僅有助於理解這場疫情期間在中原大地爆發的群體事件,也對我們理解當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中國的政經現況及中國的未來有所幫助。

清零抗疫、經濟下行與集資機構的暴雷

因官方實施嚴酷的清零抗疫政策,中國大批城市近來連續採取隔離封城,加之一些反復無常,打壓民企的粗暴政策,國際經貿環境不佳,造成中國的經濟活動嚴重凋敝,更加強化了疫情前本已因勞動力成本抬升,人口老化,產業轉移,中美貿易戰,創新不足等各種因素累加造就的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幾十年來權錢交換,濫發貨幣,槓桿拉動,房地產權重過重,內需不足等因素造成的經濟結構的扭曲開始逐漸顯露出其嚴重的負面後果。一些舉足輕重的房地產企業如恆大等陸續出現危機,幾近破產。這些都進一步顯示出過去三十多年經濟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陸續有各種金融事件屢屢見諸報導,兩三年來,一批曾經有政府擔保的B2B 集資公司平台陸續倒閉,給普通投資者造成重大損失。此次,河南村鎮銀行拒絕存戶提款,牽涉數百億元幾十萬存戶,引發抗議。造成這種事態的成因多種,這種本是服務於地方農業發展的地方小金融機構,借助網路走向全國,超出其業務范疇,與其他銀行野蠻競爭,以超高回報率來吸引民間存款,再投資到回報率稍高的產業如房地產上,轉身再以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給儲戶一些回報,借此繼續吸金,直致鏈條斷裂;要麼內外犯罪人員相結合,將資金非法挪用,導致無法正常兌現、營運……說到底這些與導致B2B集資平台崩塌的邏輯是大體一致的。這種游戲以往能玩得下去的條件是經濟處於高增長期,市場資金流量大,玩家可騰挪的空間也大,出了事政府也有較強的救助補漏的能力,故過去二三十年,銀行危機破產的現象也曾出現過,但整體上沒有影響大局。

但當下因經濟放緩,房地產業的凋敝、停滯,無法償還的不良貸款激增,這些用儲戶資金出貸而收不回投資的項目會多有,再加上對未來預期不佳,會刺激某些人非法挪用,私人轉移偷取銀行資金的念頭,這種種導致儲戶存款無法收回,甚至銀行破產的概率就會增大。且因快速增長不再,土地財政日漸枯竭,作為地方政府白手套的城投公司也獲利有限,地方政府的經濟協調能力也弱化,加上這幾年疫情坐吃山空,一旦出現金融平台或是銀行倒閉導致群眾不滿抗議這類情況,地方官員就會更偏好選擇動用武力解決問題,強行鎮壓平息抗議、騷動。

高科技維穩與政權合法性危機                                        

事實上,下一步隨著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危機因素只會大規模增加,像河南村鎮銀行拒付儲戶存款這類問題可能會更普遍,成為經濟與社會重要的不確定因素之一,社會不滿的一個導火索。以往,即便是儲戶、小額儲蓄投資者積累的資產因銀行或投資機構使用不良或惡意轉移化為烏有,但因有普遍增長的預期,在政府的維穩壓力下,如果再獲得部分的補償,許多受損者最後可能也只是吞嚥苦果,再圖他謀,重新積攢財富。但中國的黃金高增長期一去不返,機會越來越少,失業的危險越來越大,人們擔心今後的日子可能會更加困難,加之進入老齡化的人逐漸增多,考慮到所需的醫療、養老上的費用甚多,股市不佳,投資渠道狹窄,購買房產進行財富保值、增值的可能又因房地產業前途的暗淡、不確定而讓人們謹慎,凡此種種,讓許多人一方面日漸握緊過去辛苦積攢下的錢財;另一方面更急迫地想抓住一切機會,撈取一把,增加自己的安全感。這類村鎮銀行提供的帶有極強欺騙性的高回報率承諾的投資機會就是迎合了這種心理。但如果一旦出現投資非正常的損失,受損者維權沖動就會更加強烈。此外,如何應對這類危機包括其他因物價高漲、失業、環境災難等因素引發的經濟社會政治的併發危機,想必也會是一個越來越讓各級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感到焦慮的重要議題。人們或許都記得,清政府是從四川保路運動開始走向崩塌,那場運動也是社會各界,鄉紳們為保護自己的投資利益而戰,儘管當下中共政府的國家能力與當時的滿清政府不能一概而論,一些社會與國際狀態也不能類比,但這類事件處理不當可能造成的風險,肯定也一直是在執政集團的明確意識之中的。

傳統上,官方維穩常常採用的是經濟與鎮壓兩手,「人民內部矛盾人民幣解決」,在成本不甚太高的情況下,能贖買就贖買——近日,河南官方出面開始墊付有限小額度儲戶存款,就是這種手段在此事件上的一種繼續;此外,使用正式的警察、武警,混雜著動用外部黑惡勢力,用來鎮壓各種權益受損而表達不滿的群眾。動用後者,官方可以不必承擔任何責任,退居幕後讓其放手干「髒活」,打人恫嚇甚至殺人,製造恐懼,達成維穩嚇退民眾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這樣一個處於政府高度控制的社會中黑社會卻大肆泛濫,屢壓不止的原因之一。因為黑社會往往是官方「白社會」的另一種表現,工具。此次河南儲戶維權事件中,7月10日,河南官方動用大批警力,同時在許多來歷不明的白衣人、黑衣人協同下大打出手,鎮壓抗議的維權儲戶,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最新例證。這種鎮壓方式儘管從整體上減少了政府的維穩成本,但也往往讓其付出沉重的合法性代價,且隨著政府可支配的資源的削減,如何用更新、更有效的技術維穩就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也是因此,或許正如許多人猜測的,此次疫情中官方大規模動用訊息技術對人員的流動與集聚進行控制,顯然不是僅侷限於防疫,而是一種未來新型的全方位社會控制維穩的預演。而在河南村鎮儲蓄銀行儲戶維權事件中,我們已瞥到了這種做法的雛形。自四、五月起,因銀行內部人員犯法行為被披露,陸續爆發儲戶希望拿回自己的存款遭拒,引發儲戶維權。而自那時起, 就陸續有各類媒體尤其是社群網站不斷披露出一些儲戶因交換相關維權訊息或參與維權活動而自己的健康碼被無端轉紅的報導。這是這些年中國官方在社會控制上大規模應用訊息技術,如人臉識別,行為、聲音訊息監控後的繼續,借助疫情在控制在技術上的新升級,中國政府試圖借助這類訊息技術,更大更全面地提升、強化其控制能力。一種全新的訊息極權社會運作逐漸形成,落實。雖然在社會輿論的強大反彈下,6月22日河南官方聲明以濫用職權、公民個人訊息的名義處理了幾位相關官員,但隨後卻依舊有類似的健康碼因維權轉紅的消息陸續披露。可見,這種沒有監督、制約的權力是不可能真正尊重公民的權利,放棄有利於自己進行社會控制的手段的,那種處理,不外乎是一種掩飾、應付社會輿論的臨時公關舉措。更何況,可以想見,像河南村鎮銀行這類案件中,從銀行的開辦到營運,這背後官員與不法商人的利益鏈一定纏繞不清的,不會那麼簡單。因此,強勢壓制、盡快用各種人力與技術手段平抑這種抗議,就地方官員來講也是性命攸關之事。

「中國夢」夢斷與「李克強,查河南」

這次河南村鎮銀行拒付事件影響廣泛,但就經濟方面看,筆者並不認為此事件會引發什麼全局性的金融與社會動蕩,基本上,這次事件依然在中國官方可控範圍之內,涉及金額有限,雖牽涉全國各地儲戶,但地方政府當可解決。只有當這類現象與能造成整體金融危機的更大的金融機構的活動相連、金融數額更大時,才可能會引發全局性的連鎖反應。

不過,這次事件造成的對官方合法性的傷害卻遠比地方銀行的經濟損失要大很多。因為,這事件與那些B2B的金融融資平台相比更惡劣,因為這畢竟是銀行,經合法註册,由國家相關法令認可的銀行、信用社;對銀行來講,其信用一定意義上講是與地方政府、國家的信用相關的,這在中國這樣的政府無所不能的國家尤其如此。國家有監督職責,銀行的信用是銀行的最重要的資產。而在沒有宣佈破產的情況下銀行拒付,讓儲戶不明不白失去自己的財富,使得幾十萬儲戶對銀行的憤怒不可能在一定範圍內不轉到針對政府上來。更何況,在清零不斷,經濟急劇下滑,社會不滿攀升的時刻,這場維權所具有的影響就更不會止於地方,具有全國的某些指標性。

這其中,在筆者看來,最具象徵性,傳遞的訊息意味深長的是維權儲戶打出的幾個標語。首先,「反對河南政府腐敗、暴力」,這簡單明了,說明維權存戶對造成這些問題的政治機理還是有認識的。 「沒有存款,就沒有人權」,這話如果只是就如果存款無法討回,證明中國沒有人權這一點上是可以成立,但就一般意義上講,倒是應該反過來說:沒有人權,就沒有存款。因為之所以出這類事,說到底是因為中國人權無法保障,司法不獨立才會發生的。人權得不到保障,即便是有存款也許都會被沒收,而有存款,一般來講並不見得就一定有人權。

至於,「中國夢夢斷河南」、「李克強、查河南」以及再次舉起的毛的畫像等,則具有更強烈的普遍性政治意涵。我們知道,自習近平上台,「中國夢」是他提出的標誌性的執政口號,「中國夢」被官方大肆宣傳,成為習最重要的符號之一。這個口號,除了在一些具有自由化傾向的知識分子、官員及企業家那裡從一開始就受到某種譏諷批評外,在相當一段時期,曾經被大眾中很多人接受,是習氏最重要的政治標牌之一,進行具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政治整合與動員的口號工具。但近些年,隨這個口號的高度意識形態化,且隨各方局面的惡化,民眾自身的生活不見改善且有惡化,外部國際環境不利因素增加,人們覺得這口號日漸蒼白枯燥,對其無感甚至厭倦。此次公開喊出「中國夢夢斷河南」,表面上似乎尚沒有全然拋棄這個口號,也有借此口號壓中央尤其是習出面擺平此事的用意,但如果從另一方面看,這個口號喊出,也說明民間開始對習的口號治國,意識形態掛帥的不滿與諷刺也在到達新階段,河南「中國夢」夢斷,那整個中國的「中國夢」是否也要到夢醒時分了呢? 中國的普通人只想正常生活,基本的權利、財產能有所保障,這是他們真正夢想,不需要這種「夢」來催夢!因此,這口號中傳遞的對習近平的不滿也是可以顯見的。 

而這其實可以從另外一個標語「李克強,查河南」得到佐證。去年河南大水,習近平遲遲不去河南慰問視察,讓河南甚至是整個中國人都極其不滿,倒是李克強後來有低調的河南之行,光腳踏水的照片在網路上傳播,也許是因此前例,此番才會出現這樣的口號。但不管如何,在今日中國習近平已經被官方宣傳為當世最英明偉大愛民的領袖之時,人們本應該高呼當今聖上「習近平,查河南」,卻去呼喊已成弱相、根本沒有什麼查處地方官員權力的李克強,想來習、李二人在人們的眼中的印象已經有所更換,李成了愛民的總理,而習則演變為是一個高高在上遠離人們疾苦一心只在「清零」、連任的「皇上」。人們這種心理的變遷當事人是否清楚,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的結果,會否引發某種政治上的後果?這些都是需要在今後繼續觀察的。

延伸閱讀——專訪:河南維穩鎮壓突顯中國地方治理瓶頸

一葉知秋,人們常用來形容因對某些細小或局部的變故的感知瞭解、預見到未來重要事變、趨勢的來臨。河南村鎮銀行儲戶維權事件是否會是這樣一個事件呢?自習近平執政後,因十來來對公民社會包括當初二十一世紀初方興未艾的維權運動的打壓,對中國的政治與社會轉型,現代公民文化形成有很大益處的維權運動日漸衰竭,逐漸沉寂。但事實上,正如這個事件所標誌的,只要有社會不公,公民權利利益受損,維權運動是不可能被徹底消除的。除非中國徹底轉向成為北韓、文革式的極權社會,不再有市場經濟,否則中國就依然需要法律,儘管艱難,公民就依然會依據各種現行的法律規制不斷地為自身的利益與官方或與官方有各種關聯的各種利益集團進行博弈,且努力改變不合理的規章法律。

如果回到毛時代

談及此,就需要談及在這場維權中出現的毛的畫像,毛的話語要素等這在過去的類似活動中也多有出現的現象。這一方面是因打著毛的旗號依然具有官方允許的某種合法性,可以為維權活動獲得更多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確實有許多感到無助、忍無可忍而參與維權的人們對毛時代有所懷戀,認為那時代沒有如此多的貪官污吏,黑霸勢力。這裡我們且不去談倒底毛時代是否是像這些人們想像的那樣平等,官僚是否那樣清廉,人們真的享有權利的問題。我們只想提及一個與此次維權事件直接相關的現象:那就是,毛時代人們包括這些打出毛畫像的河南維權儲戶是無法具有今天他們所有的財富的,那時一家有幾百元的存款或許都是大戶了!是因為放棄毛的「窮過渡」,搞改革,發展市場經濟,才有了今天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這些儲戶的財富,換在毛時代,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因此被當成資產階級打倒批臭甚至生命不保。今天出現的這些問題,是改革不徹底,改革模式不健康,失衡導致的,這並不能證明毛是對的。如果真回到毛,他們可能就不止失去這些錢財,甚至還有可能失去房子,車子一切其他財產!為了避免出現這些醜惡、腐敗的不良現象,中國需要的是給與人民選擇的權利,法治與新聞的獨立。也正是因此,網上傳播的一篇毛派代表之一張宏良指斥這次河南地方政府動用黑社會毒打鎮壓儲戶維權的行為是法西斯化,我們可以就這點非常贊同他,而為了捍衛各種包括他這種意見在內的不同意見,中國需要的是新聞自由。但如果真回到毛時代,變成只允許毛派一種觀點,不允許其他與其不同觀點的人講話,不知張是否也會同意?為中國未來的和諧與正義,不僅需要制度上的改革,也需要包括像那些打出毛畫像的維權儲戶的維權民眾自身的觀念也需更新與解放,他們可以高舉毛的旗幟 ,喜歡毛,但要允許他人不喜歡毛,反對毛的觀點,如此,這些河南維權存戶的維權意識就真正得到提升,邁入了現代,這樣的人多起來,中國人才會有一種現代的權利文化意識,走出惡性循環。

像近些年一系列事件所展現的一樣,圍繞河南儲戶維權所暴露的種種,說明中國一個時代已經在結束,六四鎮壓後那種用允許人們發財致富,靠錢換取社會支持,維系穩定的中國模式已經很難為繼。中國人希望創造怎樣的制度環境來保護自己的財產,自由,這是中國人必須思考回答的課題,而我相信,這種維權抗議,會從具體的層次幫助中國人的權利意識覺醒,有助於公民文化的建設,從底層向上,推動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中國。
     

中國河南儲戶維權現場爆發衝突

02:3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張倫:長期觀察中國問題的政治學者,法國賽爾奇-巴黎大學教授,Agora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歷史與未來「網站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張倫 法國CY賽爾奇-巴黎大學教授,Agora 研究所研究員,法國人文社會科學之家(FMSH)"中國的現代性, 轉型與改革「項目負責人,思想與學術中文網站「中國:歷史與未來」主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