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葛來儀(Bonnie Glaser)、白潔曦(Jessica Weiss)和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三位美國學者前不久刊發在外交事務網站上的題為《台灣與威懾的真正來源》長文,提出在美中台三方關係中,要確保台海穩定,使威懾真正有效,美國、中國和台灣都要向對方實行可信的再保證。該文在兩岸三地引起很大反響,尤其它要賴清德當選後凍結台獨黨綱的提議,由於台灣已進入選戰,成為一個話題。
文章對中國建議,為了增強對和平進程的承諾的可信度,北京應該減少在台海周邊的軍事行動,空中和海上演習應該恢復到過去以海峽中線為界的狀態,還應修改反分裂法中有關認為和平統一不再可能時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權力的修辭,保證只要台灣不追求正式獨立,就不會使用武力。
對台灣,文章建議,只要解放軍不攻擊台灣,就不會追求獨立或永久分離;避免如舉行公投改變台灣官方,或修改領土主張以排除中國大陸等潛在的挑釁行動,無論誰當選為台灣下一任領導人,都需要令北京確信,它無意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台北不應排除最終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只要這樣的舉動得到台灣人民的同意),也不應採取將這一結果永久封閉的行動;為了防止戰爭,台北還必須讓北京的領導人相信,和平統一仍然是可能的。
三位學者對美國也提出了詳盡建議,比如他們認為,美國政府應該提供一份全面而高層次的聲明,闡述其「一個中國」政策,並用美國人民能理解的語言解釋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機械地重複美國「一個中國」的政策,更完整的聲明,如由國家安全顧問或國務卿發表的演講,應重申拜登據稱向中國領導人明確表達的立場,包括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不追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也不尋求將台灣作為遏制中國的策略的一部分或鼓勵台北走向獨立。這樣的聲明應包括先前政府提供的保證,即美國將接受雙方和平達成、且得到台灣人民同意的任何結果。
文章的邏輯矛盾
以三位學者長期研究兩岸問題,當然非常清楚目前台海局勢很容易導向兩岸發生軍事衝突,所以他們認為有必要在此時拋出這篇帶有策論性質的文章。從外界看來,他們的用意是好的,但問題在於,所提的三方再保證是否能夠被三方各自接受,對此,有加以進一步辨析的必要。
三位學者文章在對兩岸提出的再保證上,存在邏輯矛盾,對中國,建議保證只要台灣不追求正式獨立,北京就不會使用武力;對台灣,建議只要解放軍不攻擊,台北就不會追求獨立或永久分離。然而,這兩個再保證的前提是相互衝突的,誰先邁出第一步就成問題。有人會說,兩岸的再保證可以同時進行,就避免衝突問題。理論上當然可以這樣做,可現實是兩岸恰恰互不信任,尤其大陸,對賴清德完全沒有互信,這種情況下,怎麼做到雙方同時進行再保證?
台灣2024總統大選誰能脫穎而出?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三位學者也沒有認識到,或者他們不認為(很多人在這點上和他們的看法一樣),習近平是決意要統一台灣的,那美國和台灣怎麼辦?看得出,他們寫這個文章是不願美國軍事捲入可能的台海戰爭,這樣美國和台灣向中國發出的再保證,邏輯上就必然導向中國的和平統一,實際上文中確有這種提議。但賴清德會向大陸發出這種再保證嗎?台灣學者就認為,賴不會在美國壓力下凍結台獨黨綱,否則無法向深綠勢力交代,退一步,即便他真的凍結了台獨黨綱,也不能讓大陸相信他不會去中化,搞事實台獨。
大陸豈止不信任賴,對國民黨的正副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和趙少康同樣不信任。侯趙日前拋出了他們的兩岸政策。趙少康最近到台中市與學生對談時,表示如果中國大陸希望兩岸和平相處,他與侯友宜都會向大陸要求,陸機不可越過「海峽中線」,陸艦不能繞台,停止對台武力恫嚇,可能還可以要求大陸,讓中華民國的軍事觀察員過去看沿海軍事部署,要求對台部署飛彈要減量,並表示台灣要建立三套防線,決戰境外。趙還在台灣一期政論節目中重申了他的這些兩岸政見。當主持人問他是不是有些一廂情願,他說他向大陸承諾不獨。看趙的意思,我以不獨向你表達了善意,你就應該用這些來回應我的善意。然而他又表示,台灣在軍事還是要靠美國。那麼問題來了,當大陸向他提出台灣停止向美國採購武器,他是否能夠做到,如果做不到,單憑一句「不獨」就能讓大陸相信你的善意,未免太天真了點。同樣,美國在這方面能夠向中國發出的訊號也會很弱,不足以讓北京認為美國會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
美中觀點的差異
這篇文章的主旨實際是要表達,強化美國對中國的威懾效果,美台就要給中國提供清晰有用的再保證。但他們可能又犯了一個美國人通常具有的自以為是的毛病,即迫不得已美國捲入台海戰爭,最終是會打敗中國的,只是代價大了點,所以應該盡量避免。然而,中國不這樣認為。中國信心滿滿,若台海爆發戰爭,美國介入,是討不到便宜的。
對於中美在台海發生軍事衝突,誰最終會贏,是個見仁見智的事情,只有真正發生才知道。但當中國認為能夠打敗美國的武力干預,美國對中國軍事威懾的有效性不說完全沒有,也是大大減少。事實上,很多中國學者認為,中國之所以強調和統優先,是因為隨著中國實力的繼續增強,和統的機會並非完全不存在。另外,這也是中國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解決台灣問題。而所謂按照自己的節奏,可以把它理解為,先將所有的和統可能性都走完,如果不行,再用非和平手段。
三位學者和民主黨的淵源頗深,因此,他們的文章讓外界認為,可能反映了拜登政府處理台海問題的最新思路。然而,從上面分析看,要實施美中台三方的再保證,太難,事實上是辦不到的。所以,結論是,在明年賴清德當選後,兩岸關係大概率會再次惡化,中美關係也會因之受到衝擊。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務實的台獨工作者」 搭配台灣「戰貓」,「黑道剋星」搭配「政治金童」 ,台灣「政壇怪咖」搭配「新光公主」。台灣2024年總統大選三黨推出的六位正副總統候選人,你對他們的瞭解有多少?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Imaginechina/Tuchong今年4月,台灣現任副總統賴清德被民進黨正式公告提名為2024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候選人。2017年9月26日,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賴清德在立法院公開答詢時自稱「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是首位任期內在立法院公開主張台灣獨立的行政院院長。今年8月,賴清德在接受台灣媒體專訪時又被主持人問到有關「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闡述,他回答說,「務實」就是根據事實,台獨是指「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台灣斬釘截鐵地就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賴清德在台灣也被一部分人稱為「台獨金孫」。不過今年夏天他在媒體面前表示拒絕接受這個標籤。他說,台灣政治只有「政治金童」,沒有「台獨金孫」。中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已經多次直接點名賴清德是「頑固的台獨分子」,指責「台獨工作者」就是「麻煩製造者」、「戰爭製造者」。外界認為國台辦在台灣大選前以如此強硬的方式直接點名批評候選人的做法並不多見。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父親為台灣人,母親為美國人的蕭美琴在2020年6月被任命為台灣駐美代表,她也是台灣首位女性駐美代表。《紐約時報》曾撰文稱蕭美琴是「駐華盛頓最有影響力的外國使節之一」,「身處灰色地帶,她享有強大的內部人脈,但卻忍受著一種特殊的局外人身份」。中國的外交官被稱為「戰狼」,蕭美琴自稱「戰貓」。她說:「貓可以走鋼絲,而且它們能夠以非常敏捷和靈活的方式保持平衡。」去年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作為訪台的主要推動者蕭美琴被中共中央台辦點名,稱她「必將遭到歷史清算」並將她列入「台獨頑固分子清單」。今年4月,台灣總統蔡英文同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在加州舉行會晤後,中央台辦宣佈對蕭美琴實施進一步制裁。台灣一些親藍的時評人士分析稱,賴清德找到蕭美琴做副手,主要看重的是蕭美琴與華盛頓之間的良好關係,有利於加強台灣同美國的溝通和聯繫。
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國民黨推出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曾擔任台灣警政署署長和新北市市長。早年他在警界被稱作「黑道剋星」。《華爾街日報》在一篇報導中評價說:「他在不同黨派之間擁有罕見的吸引力,但在應對主導台灣未來的地緣政治洪流方面經驗有限。」文章稱,侯友宜本省籍背景和務實的聲譽讓他在頗為廣泛的選民中很受歡迎,但他幾乎沒有與北京方面或華盛頓方面打交道的經驗,以往也基本上避而不談對中國的立場。在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後,侯友宜公開表示,反台獨,但是也反對一國兩制。今年9月侯友宜訪問美國之後提出「三D戰略」,即嚇阻(Deterrence)、對話(Dialogue)、降低風險(De-escalation)。他表示「用負責的態度讓台灣實現和平和穩定」。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藍白合破局之後,侯友宜宣佈與台灣著名媒體人趙少康搭配登記參選令很多人大吃一驚。趙少康早年從政,曾是國民黨少壯派的政治明星,有「政治金童」之稱,也是新黨的聯合創辦人之一。90年代後期他逐漸淡出政界投入媒體界並成為台灣最為知名的「名嘴」之一。他主持的電視時政討論節目《少康戰情室》 在中國大陸也擁有大量的粉絲和觀眾,成為大陸人瞭解台灣時事的一扇窗口。2021年2月,趙少康的國民黨黨籍獲批准恢復,這也是他自1996年1月底卸任立委25年後重返政壇的第一步。當時他還表示,不排除爭取代表國民黨參加2024年總統選舉。「侯康配」形成之後,有看法認為,趙少康的參選有助於穩住藍營的基本盤,推動藍營支持者回歸。但也有人認為,趙少康更具「戰鬥力」,有可能在選戰期間「喧賓奪主」,副手光芒蓋過正手。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醫師出身的柯文哲2014年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台北市市長。他在選舉辯論中說過「台灣政治上最大的問題就是藍綠惡鬥」。最終柯文哲以57.16%的得票率當選,成為台北市改制直轄市後首任無黨籍市長。柯文哲是一位講話「非典型」的政治人物,「有話直說、不假修飾」,容易講出「爭議性言論」,風格「我行我素」,面對敏感政治議題則迴避和閃躲,被看作是「政壇怪咖」。2019年8月1日,柯文哲召開記者會向外界說明台灣民眾黨成立的理念,「以台灣為民、以民眾為本,我們希望台灣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民眾」。5天後,民眾黨舉行創黨成立大會,柯文哲被推舉為黨主席。今年5月,柯文哲獲得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此後幾個月,國民黨與民眾黨在選戰中持續討論藍白合的可能性,一路磕磕絆絆,直到11月24日正式破局。當天上午,柯文哲正式登記參選總統,並同時公佈其競選搭檔為時任民眾黨籍立法委員吳欣盈。一般認為柯文哲的主要支持者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吳欣盈雖然是台灣的政治人物,也是企業高管,但她在台灣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新光集團第三代千金。即便被宣佈與柯文哲搭配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之後,台灣媒體報導吳欣盈的消息時仍喜歡用「新光公主」這樣的稱呼方式,而且連去年的舊新聞也被重新挖出。去年吳欣盈以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在國會參加質詢時說:「我所瞭解就是說台灣人最富有的20%與最窮的20%之間,其實差距是越來越大的,那這個部分對我來說是比較擔憂的。」但她這一天穿的是三宅一生的套裝,提的是黑色愛馬仕包,引來網友狂酸:「穿著三宅一生談貧富差距,很多人連半宅都買不起好嗎?她自己就是那20%裡的3%。」當時柯文哲回嗆說:「難道質詢貧富的議題,一定要先穿補丁的衣服嗎?」根據《榮泰創數據》最新公佈的3位副手網路好感度,吳欣盈獲得的好感度居中,低於蕭美琴,但高於趙少康。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