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美中新冷戰或難有贏家

2020年7月29日

美國務卿蓬佩奧在尼克森圖書館的"新鐵幕演說"正式打響了美中新冷戰的發號令,儘管蓬佩奧呼籲建立一個志同道合國家的新民主聯盟來對抗他眼中的中共"新暴政",並很有信心"自由世界仍將獲勝",因為中國對自由世界的依賴要多於自由世界對中國的依賴,不過,美中新冷戰如果打下去,其後果殊難預料,很可能沒有贏家。

USA Mike Pompeo
蓬佩奧:自由世界必將獲勝圖片來源: 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先解釋"贏家"含義,在此指的是美中新冷戰不大可能出現像上次美蘇冷戰那樣一方完勝和另一方完敗的結局。假如美國不能打倒中國,中共仍在中國統治,那麼,兩只大象打架,不僅它們自身會消耗戰力,有骨肉之傷,更會殃及在同一生態環境下的其他小動物,美中新冷戰的結果,很可能出現三方受損、沒有贏家的局面。

原因在於,時空環境大不同,40年後的這場美中新冷戰,不同於美蘇的舊冷戰。

我們知道,美蘇冷戰的結果,不但是蘇聯的崩潰,也是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這就決定了舊冷戰不僅僅是美蘇之間的較量,還是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或者北約和華約兩個集團之間的對抗,因而,也是兩種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一決高下;同時,也決定了從表現形式來看,除了美蘇面對面的直接對抗外,亦體現為美蘇通過代理人的形式的鬥爭。這是舊冷戰的特徵。

今天的美中新冷戰不是兩個集團的對抗,儘管華盛頓一直在把中國/中共塑造成西方自由世界的共同敵人,呼籲西方團結起來,對抗中共/中國,但北京只把火力對准美國。從迄今效果看,雖然西方其他國家也感受到了中國對自由民主價值及地緣政治的威脅,但對華盛頓共同圍堵中國的呼聲不是很積極,只有個別國家如澳洲亦步亦趨,即使英國,由於香港問題雖對美國也比較配合,但首相約翰遜表示,"不會在壓力下對每個問題都下意識地持反華立場,不會成為一個不假思索就反華的人",而採取平衡,繼續推進接觸政策。其他西方國家,除包括英澳在內的"五眼聯盟"在情報上有針對中國的深度合作外,基本上態度消極,以致蓬佩奧在演講中不點名批評了德國。故可見,雖然北約還存在,但美國要在它的全球盟友中包括在南海發動對中國的代理人戰爭,實際上很難。

約翰遜:不會成為一個不假思索就反華的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W. Szymanowicz

中國則更不可能有代理人戰爭。因為中國沒有美國的同盟體系,雖然中國在全球化中崛起,但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不可能使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中國再像蘇聯一樣在世界組建起基於共同價值觀的同盟或同盟體系,僅有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如越南在南海同中國有著戰略競爭關係,北韓對中國的表現也一貫三心二意。中國儘管也有巴基斯坦、柬埔寨、塞爾維亞等地緣政治利益的朋友,而且關係還很鐵,但不可能驅動它們共同抗同美。

因此,美中是兩只大像在打架。兩國特別是華盛頓不能號令西方自由世界共抗中國,根本緣由是全球化中國和西方的利益已相當程度融合在一起,互相纏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華盛頓雖想讓本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撤出中國市場,重組全球供應鏈,可難度太大,而且耗時,短中期幾乎不可能成功。過去40年,中美、中西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的密切程度空前,另外,一些全球性問題也越來越需要雙方共同解決。這個特點是美蘇舊冷戰不具備的,那時美蘇只有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對抗,而沒有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與合作,兩國和兩個集團間幾乎互不來往,在各自的陣營循環。這就使得美蘇相互的傷害不很嚴重,不大可能引發雙方之間直接的武力衝突而多以代理人鬥爭的形式出現;故一旦哪一方在冷戰中支撐不下去,另一方亦無需為此支付太大成本。事實上,在整個美蘇冷戰時期,除了援助盟國對付蘇聯和華約,美國幾乎沒有什麼損失(對盟友的經援等也會對美國帶來經濟利益,不單是一個單方付出的行為)。

美中新冷戰因為沒有代理人的護欄以及經貿文化的深度纏繞,而導致雙方不僅直接對抗,且對抗的範圍是全方位的,程度也空前。鑑於雙方的體量都非常龐大,這種對抗勢必成為一場長期的消耗戰,因此,對各自損害之嚴重在所難免,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無論雙方的主觀意圖,還是長期對抗的偶然失誤或者耐心被消耗,都極易誘發戰爭。一旦戰爭打響,不管哪方獲勝,都將是"慘勝",也即俗話所講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事實上,中國不單是一般意義上的共產極權國家,具有極權國家的許多典型特徵,還是一個如許多研究者稱之為的奉行國家資本主義邏輯的右翼保守國家,故而,對中共政權和中國國家性質的判斷不能簡單地用極權政權和共產國家來冠之。它不是排斥資本的,也不會去封國,雖然現在強調內循環,但不能將之理解為不與外面打交道,而是強調把經濟安全的基點建立在國內。相反,在美國打壓下,官方學者建議以更大開放來化解美國的圍堵。官方也覺察到西方有聯合起來對付中國的苗頭,同時西方也不是鐵板一塊,因此在更高程度的開放方面也做了很多事情,認為能夠用中國巨大的市場來吸引西方資本,分化對中國有圍堵之意的國家。這種策略基本是成功的。畢竟資本的本性是利潤,沒有人跟豐厚的蛋糕過意不去。

圍堵華未必能打垮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 Berzane

中國目前的經濟體量相當於美國的70%多點,從今年來看,多數預測都是新冠疫情使得美中經濟一減一增,中國很可能在未來七八年接近美國的規模。美中貿易戰已經打了兩年多,對中國經濟雖然有很大衝擊,但似乎沒有產生實質性損害,中美貿易減少得不是很多。科技方面,美國對華為的全球圍堵正在發揮作用,但是否能夠打垮華為和延緩中國5G發展的步伐,目前看也不是很明顯。另一方面,在已經壯大的科技實力的支撐下,中國正在用新的舉國體制攻克那些例如晶片等能夠卡脖子的技術短板,儘管能取得多大成效不好預估,但應該可以進一步縮小兩國的科技差距。經濟和科技實力將更快地被中國轉化為軍事實力,從而縮小和美軍的差距。所有這一切,都將大大增強美國和中國打新冷戰的成本。

華盛頓不缺和中國打新冷戰的意志,但會有對成本的考量。我曾把美國對中國的遏制稱為"雙輸"戰略,即華盛頓為打垮中國,願意承受一定的代價,但這種代價應該是不致使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實質損害為前提,如果因為新冷戰導致群雄並起,美國再不能發號施令,肯定不是華盛頓的初衷。目前美中的實力對比無疑美強中弱,無論從經濟、金融、科技、軍力、價值觀、同盟體系和地緣政治而言,中國都比不過美國。這樣來看新冷戰的結局似乎早就注定,但中國也有市場和工業製造優勢,科技也在迎頭追趕,一些領域明顯影響決戰的漏洞正在填補。

現在無法預知這場新冷戰要打多久,是十數年還是數十年,未來兩國的實力會是縮小還是擴大,但從美中發展態勢可以研判,美國要想像拖垮蘇聯那樣拖垮中國非易事,到最後兩國打累了不想再鬥下去時或許會恍然發覺,這場新冷戰雙方都沒有把對方消滅,但世界早已面目全非。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鄧聿文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