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在二十大的報告中,僅「安全」一詞就提到了91次。在這裡,習的安全概念並非僅僅指軍事、地域戰略上,而且也包括其他各種領域,而經濟安全和技術安全是他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為二十大本身象徵著習至少在黨內暫時解決了政治安全的問題。換言之,派別鬥爭在他的「努力」下已不成為對他個人地位的直接威脅。這從二十大會上他傲慢地處理胡錦濤事件就能看出。至於政治局常委的組成本身,更是體現了他的個人意志,即絕對服從。西方很多觀察家大多從習的個人獨裁預測今後幾年的中國經濟將會更糟糕。然而,筆者以為,至少在今後3-5年內,中國經濟暫時(!)反彈可能性依然存在。
習近平的經濟學(Xiconomics)
中共面臨所謂經濟安全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習近平近幾年來蹩腳的經濟政策和清零政策造成的:房地產陷入危機、消費能力軟弱低迷、高漲不下的年輕人失業率 (16-24歲群體的失業率達20%)、對民企的歧視和壓制、地方政府收入大減等等。 習近平經濟學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政治性,比如習近平特別強調要讓國企變強變大,因為這是他理解的社會主義經濟安全的象徵,同時也是中國應對各種經濟衝擊的重要基石。 這裡的細節暫不做詳盡敘述。
通過收稅調節房價 中國樓市何去何從?
中國經濟也有一部分問題是習近平跟西方特別是美國的互動而產生的。 由於習近幾年的一系列的動作,使得中國跟西方之間的政治互信大大削減,從而加深地緣政治緊張關係。美國對中國在高科技供應鏈上的限制就是例證。另外,從外部環境來看,西方國家自己由於通貨膨脹肯定意味著進口需求的減少,全球糧食和能源短缺,這都會給中國的經濟安全帶來負面的影響。
這裡重新提及習近平的經濟學的意義就在於,二十大以後經濟政策完全由習一個人說了算。因此,如果要掌握中國經濟今後5-10年的走向,必須把握習近平的那一套「經濟學「。
西方觀察家們一般從上述的理論和實踐出發,斷言中共二十大以後中國經濟將更倒退。但是他們卻忘記了,對於鄧小平以後的中共來說,經濟是該政黨合法性的主要基礎,這對習近平一點都不例外。 這是因為這個原因,習近平在二十大後將竭盡一切力量,來做兩件事: 一是提升國內的內循環,二是保證國際的外循環。
內循環:國企回歸壟斷
所謂的內循環主要是指提升國內經濟能力。
習近平早就開始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加強國企的力量。今年是全面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的最後一年。所謂國企跟民企的「重組整合「或者是「混改「,就是依靠國家的力量,讓國企兼並民企,切實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加強海工裝備、新能源汽車、工業網路、物流大數據、航空貨運等協同發展平台建設,從而推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和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 國有企業不僅要切實增強自身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還要立足現代產業鏈鏈長企業規模資源優勢和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協同發展。目前,上市公司已經成為混改的主要載體。中國官方統計數據表明,上市公司的總資產佔到了中央企業整體的68%,利潤佔到了86%。
習近平的「混改」就是幫助國企回歸壟斷。2003年中國國資委設立時共有196家央企,到了2012年十八大的時候,是 117家,到現在就剩下96家。企業重組合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做大規模,現在國資委旗下央企96家當中,今年就有49家上榜了世界500強,佔一半多。當然,在中國「壟斷」一詞是個禁區。
內循環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用一切力量加強中國的技術競爭能力: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重申了多次 「科技自力自強」的說法。正是因為很多技術問題也是國家安全問題,中共將比以往更注重用盡各種手段來解決中國技術被西方特別是美國卡脖子的狀態。按照習近平自己的說法,就是要「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像晶片之類問題已成了習近平夜不能寐的問題,中國訊息技術部與晶片公司在二十大剛結束便召開了緊急會議。讓外資嘗到甜頭的前提下,幫助中國提升技術能力,是這種努力的方向之一。今年前三季度的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達到20.2%,這是相當可觀的。 當然,即便有「新型舉國體制」,中國是否能達到既定的目標,比如,在2025年晶片自給率要力爭達到70%——2019年僅有30%——這裡還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內循環的第三方面就是解決房產與消費問題。習近平面臨的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曾在過去十多年給中國經濟貢獻四分之一產出的房地產業正在走下坡路。而中國約70%的家庭財富與房地產掛鉤。房價的下跌使得買家房產現在的價值要低於他們所同意支付的價值,這使得他們為支付抵押貸款而苦惱。這一切,逼得習近平已經在修改他自己的「房住不炒」的理論,為現實讓步,即一線以外的城市一開始松綁限購。但即便這樣,房地產的興旺日子已過。但下跌的速度可減緩,不至於像外界描述那種崩潰。
外循環:留住外資 擴大外貿
目前那種把習近平看成是只關心內循環的意見,顯然有它的邏輯性的錯誤,因為,外循環直接能幫助內循環。
外循環一般指的兩部分。一是在中國國內創造更好的環境,留住現有的值得留的外資,同時,吸引更多「有價值「的西方資本。所謂有價值的資本指的是技術含量高、增值可能性大的項目投資。今後幾年中國的所謂的高水準對外開放就是正對帶著高科技的資本。中國將比以往更注重吸引全球資金、技術、人才等優質要素和產品,目的是打破外部對中國的圍堵打壓。具體做法之一鼓勵外資在華設立研發中心。 二十大剛結束,發改委等六部門便公佈了「穩外資十五條」,為的是便利國際商務往來。可見一斑。而習近平自己也為進一步開放發表各種言論。
除了吸引技術含量高的投資外,目前歐洲各國的能源危機,肯定會造成歐洲鋼鐵、化肥、電池等能源密集型企業將業務轉移出歐洲,而中國正在等待消化他們。
但是這一點也是肯定的,習近平的所謂開放,不會影響他對國企做大做強的努力。換言之,正是通過國企在國內的壟斷,即便開放了,外企可能也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還有,中國的進一步開放是建立在一種對民企不平等處理的前提上的。靠著政權的力量,習近平相信,中國的不平等現象暫時不會造成像西方社會的反彈。
外循環的另一方面就是對外貿易其中也包括一帶一路。中共官方認為,中國受能源危機的衝擊並不明顯,而歐美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價格暴漲,在中國有意壓低成本(通過薪水、能源因素)的努力下,勢必會使製成品的出口帶來很好的機會。要知道,在經濟最為發達的廣東省,臨時工薪資水準退回到20年前,每小時薪水只有9塊錢,甚至5、6塊錢。換言之,在中國的工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種外循環的犧牲品。
世界經濟引擎光環不再 外企想撤離中國市場?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因為直接跟內循環和外循環有衝突,現有清零政策必定改變。這一點習近平心裡早就明白。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不久前公開表示,中國執行的清零抗疫政策很快就會出現重大變化。有消息稱,10月31日中央已經成立一個籌備重新開放的委員會,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領導。該委員會正在考察來自美國、香港及新加坡有關新冠疫情的數據,評估重新開放的可能性,目標是最晚在明年3月開放。王滬寧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製造一種理論能把以前的清零政策說成是無比正確的,同時又把現在的轉折也說成習近平英明領導的結果。
團隊問題
西方觀察家一個誤導性的解讀是,習的團隊即他的政治局常委班子都是他的應聲蟲,所以經濟不會有改變,甚至會更糟。這種推測有一定理由,但無法解釋可能出現的經濟反彈。 是的,習新挑選的團隊都是些絕對忠誠他的人。但在推動經濟發展也是政治任務的前提下,一些除了習近平之外的關鍵人物的表現就值得重視了。以明年三月要當總理的李強為例。
在上海期間,李強與包括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馬雲在內的科技企業家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疫情期間,他也是支持在中國使用西方開發的mRNA疫苗而不是國產疫苗的少數高級官員之一。儘管習近平由於政治理由,那時沒有批准使用外國研發的新冠疫苗。但習這次在德國總理肖爾茨訪問期間,對德國疫苗在中國領土上使用的鬆動,意味著習客觀上在接受李強的建議。還有,在上海期間,李強主持了來自特斯拉等項目的外國投資;特斯拉斥資20億美元在上海建廠,這是該公司在美國境外的第一家工廠。在李強的推動下,特斯拉被允許在中國全資擁有。
以上的一切,說明了李強並非是一個絲毫不懂生意經的人。當然,在重大關鍵問題上,李強選擇與習近平保持一致的立場,這是毫無疑問的。
總之,習近平的第三任內將是測驗中共經濟政策關鍵時期。 就如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自己說的,中共將「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2023年3月10日習近平第3次宣誓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0年前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後,習近平對內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對外推行強硬外交、宣傳東升西降,聯俄抗美。一起回顧習近平執政這10年為中國帶來何種轉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D. De La Rey2023年3月10日,中國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3次全體會議上,2952名與會代表投票表決,一致支持69歲的習近平續任國家主席及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宣佈當選之際,現場響起如雷掌聲。由此,習近平打破鄧小平之後中共領導人執政兩屆共10年的慣例,開始其第3個任期。
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2013年,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提出要「堅定不移懲治腐敗、從嚴治黨」,並且喊出「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口號,隨後中共展開了一系列黨內整治運動。 2014年,前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成為因腐敗被捕的最高級別官員,被開除黨籍、公職,判處無期徒刑,打破了自鄧小平時代以來「刑不上常委」的潛規則。中國官方透露,從2012年12月到2021年5月,中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審查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392人、廳局級幹部2.2萬人、縣處級幹部17萬餘人、鄉科級幹部61.6萬人;查處人數共計408萬9000人。反腐運動除了打擊腐敗官員之外,也是習近平鏟除政治異己的手段。
圖片來源: Reuters/Jason Lee2017年10月的中共19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被寫入黨章。普遍認為,習近平在此時鞏固了在黨內的核心領導地位。隔年2018年第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批准修憲案,取消了鄧小平時期定下的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為習近平在二十大後繼續連任鋪平了道路。 2021年公佈的《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再度加深了對於習近平的個人崇拜,《決議》寫道:「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 Han Guan習近平在2012年出任最高領導人時曾宣佈,消除貧困是他的首要施政目標。 2021年2月,他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然而,世界銀行對於「極度貧困」的標準是每人每天生活支出低於1.9美元,中國的標準略低於世界銀行,約為每天1.7美元。經濟學家胡星斗曾表示,如果按照聯合國或世界銀行標準來衡量,中國還有好幾億貧困人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在2020年表示,僅管中國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
圖片來源: Ju Peng/Xinhua/picture alliance 儘管宣佈脫貧成功,中國貧富差距的鴻溝卻越來越大。為了調節此現象,2021年8月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該次會議強調要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會議中也提到「三次分配」的規劃,即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鼓勵富人捐贈,讓資金流向相對貧困人群而實現社會收入轉移。此後,多傢俬企成為中國政府打擊的目標,私企大佬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京東創辦人劉強東等人紛紛宣佈退居幕後,避免惹禍上身。
圖片來源: Koki Kataoka/AP/picture alliance近幾年,中國政府開始採取對資本敵視和打壓。在習近平「房住不炒」的口號下,北京開始採取實質性措施抑制房地產市場的畸形擴張。 2021年推出對房地產企業實施限制融資的「三條紅線」,要求房企壓縮負債,這導致以恆大為代表的一批地產開發商陷入巨大的債務危機,也使以往熱絡的房地產投資市場明顯降溫。 2021年7月,中國政府推出「雙減」政策整頓教培行業:嚴禁教培機構資本化運作,規定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被視為宣告教培行業的「死刑」。教培領軍企業新東方和好未來的股價,分別暴跌超過80%和90%。
圖片來源: NICOLAS ASFOURI/AFP/Getty Images2019年末,新冠疫情首先在武漢悄悄擴散,當局在疫情初期試圖隱瞞消息。武漢市中心醫院醫生李文亮曾在私人微信透露可能是SARS病毒,並且質疑當局「沒有人傳人」的說法。他隨後遭到上級約談、被央視新聞報導成「傳播謠言」,卻在一個月後死於新冠肺炎。如今,在全球疫情肆虐兩年多後,大部分國家逐漸恢復正常生活,但習近平仍強調,中國防疫將繼續堅持「動態清零」。中國一再出現大中城市全城被「靜態管理」,動輒數千萬居民處在被封鎖的狀態,經濟發展也嚴重受到防疫政策影響,2022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僅0.4%,創下兩年來的新低。
圖片來源: Reuters/Xinhua2016年,香港銅鑼灣書店5名書店股東及員工突然失蹤,其中書店經營者李波事後證明在香港被抓,引起輿論對於「內地執法人員跨境抓人」的不滿。三年後,香港2019年爆發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民眾發起的示威遊行遭到香港政府鎮壓。一年之後,中國人大2020年表決通過了《香港國安法》,批評政府的人士將有可能被冠上「顛覆國家政權」的罪名,多間香港新聞媒體遭到警方調查或主動宣佈停止運作。習近平今年會晤新任香港特首李家超時表示,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 「儘管經歷了許多風雨挑戰,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事實上,在批評者眼中,「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等自治方針如今只剩下口號。
圖片來源: Selim Chtayti/AP/picture alliance中國政府長期以來稱,須以嚴厲手段打擊新疆的「分離主義、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勢力」。習近平2014年訪問新疆就曾說過:「對暴力恐怖活動,必須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先發制敵,露頭就打。」自2017年起,新疆大規模設立「再教育營」,拘押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德國獨立學者鄭國恩(Andrian Zenz)的研究首先披露了這一現象,後來國際媒體的報導逐漸揭示有關營內強制勞動、虐待、洗腦等侵犯人權的做法。中國至今仍否認新疆再教育營存在,稱這些機構為杜絕極端主義、為維吾爾人提供就業技能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 2022年8月,聯合國人權高專辦公室發布了報告,稱中國在新疆對維吾爾人及其他少數民族實施酷刑的指控是可信的,並提到中國可能犯下反人類罪。
圖片來源: Yan Yan/Xinhua via AP/picture alliance中國政府於2013年開始倡議並主導被稱為「一帶一路」的跨國經濟帶,其範圍涵蓋了歷史上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這也是習近平所提出的「大國外交」的一部分 ── 將自身明確定位為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大國,與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合作夥伴關係。中國政府稱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加強區域互聯互通,擁抱更美好的未來」,至2021年為止,已對163個國家總計投資8430億美元。但近年來此倡議卻遭到不少批評,一些西方國家稱之為「債務陷阱外交」,例如斯里蘭卡和蒙特內哥羅便因為積欠中國高額貸款,而陷入債務危機。中國政府慷慨援助外國、免去窮國債務,則被一些人戲稱為「大撒幣」。此外,輸出中國工人到海外大量興建基礎建設,也引起生態和人權等相關爭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 H. Guan2018年,時任美国总统川普宣佈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大規模關稅,其理由是中國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接下來幾個月,美國和中國互相對從對方國家進口的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中美貿易戰開打。習近平當時曾稱,中國希望與美國達成貿易協定,但中國不怕打貿易戰,如有必要中國會「反擊」。 2020年1月,中美代表在華盛頓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國除了承諾將在未來兩年擴大進口美國商品外,也承諾將進行一系列實質性改革。美國方面則除了少部份關稅有所降低,大部份維持不變。拜登上任後繼續延長對華加徵關稅。今年8月,拜登簽署《晶片法案》策進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9月,美國政府宣佈禁止晶片公司英偉達和AMD出口高階AI晶片至中國。美國商務部表示正在審查其他有關中國的政策和做法,「防止先進技術落入壞人之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習近平多次公開表示: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絕不為任何形式的「台獨」勢力留下任何空間。 2019年,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表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中國解放軍在包圍台灣的六個海域空域展開軍事演訓行動,並組織實彈射擊。解放軍還宣佈,往後將常態組織台海方向戰備警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Xinhua/L. Gang2019年,中俄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自烏俄戰爭以來,中國至今一直拒絕譴責俄羅斯,而直指美國和北約挑起衝突。如今各國對俄羅斯實施抵制,中國反而漁翁得利,從俄羅斯購買了大量低價石油。在今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幾周前,習近平在北京接待了普丁,期間雙方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反對北約東擴,還稱「兩國友誼沒有界限,沒有合作的『禁區』。9月14日至16日,習近平在新冠疫情之後首度邁出國門,飛往中亞出席上合組織峰會,當然也和普丁會了面。
圖片來源: DW中國和印度相互接壤,自1962年印中邊界戰爭以來,印度便對中國長期有著不信任感。但在習近平掌權之後,中印將 2014年定為「中印友好交流年」併發表《關於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接下來連續數年,習近平每年都和印度總理莫迪進行至少一次會面。 不過,2020年中印兩國部隊數度在兩國邊界附近的加勒萬河谷發生衝突,造成雙方人員傷亡,後續在兩國官員進行數輪會談之後,事件才逐漸平息。期間,印度政府宣佈禁止民眾使用中國手机應用程式、印度全國貿易商總會呼籲全國抵制中國貨。近兩年,中印雙方關係仍因邊界糾紛而處於谷底。儘管習近平和莫迪皆出席了本月的上合組織峰會,但雙方並未如外界預期一般在峰會期間進行會晤。
圖片來源: Reuters/Handout梅克爾任德國總理期間,德中經濟交流大幅增加。 2021年梅克爾卸任德國總理前,中國官媒称梅克爾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與此同時,中國同其他歐洲國家互動也非常熱絡: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歐之間大幅提升鐵路貨運量;中國企業在歐盟國家投資基礎建設工程、收購經營不善的公司。此種友好局面近年逐漸產生變化,2019年歐盟宣佈將中國稱為「制度性競爭對手」。 2020年,中歐完成投資協定談判,但由於中國的人權爭議而被歐洲議會無限期凍結。 2021年,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指出:「歐中之間存在根本分歧,無論是在經濟制度與應對全球化上,民主與人權上,還是在與第三國打交道上。」該文件也強調,習近平「轉向獨裁」引發歐盟嚴重關切。歐盟在今年中歐峰會之際對中國喊話:「希望中國即使不支持我們(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也至少別對其加以破壞。」不過,習近平仍高調展現和普丁的友好關係。
圖片來源: Reuters/P. Wojazer2015年,菲律賓向中駐菲使館提出外交抗議,要求北京停止在距離菲律賓僅有135公里的填海造陸活動。華盛頓智庫公佈的圖像顯示了中國自2014年以來在南沙群島的填海造陸進展,其中包含建設可供轟炸機起降的跑道、人造新島等。接下來幾年,中方繼續進行擴建工程。中國官媒《人民日報》2017年底刊文稱「南海島礁的面貌煥然一新」。同年度的一份智庫報告指出,中國在南海島礁上又興建了飛機庫,地下倉庫,導彈發射井和雷達等設施。 今年3月,美軍印太司令阿奎利諾表示,中國至少有3座南海人造島礁已完全軍事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對此回應,中方「在本國領土上部署必要的國土防禦設施,是主權國家的當然權利」。然而,2015年習近平與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會談時曾稱,中國在南沙群島工程,「不是以他國為目標或給他國造成影響的活動」,中國「沒有追求軍事化的意圖」。如今中國官方宣佈完成南海島礁軍事化,與過去習近平之言背道而馳。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Li Gang與過去幾十年素來溫和的中國外交官們相比,自從川普出任美國總統,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後,中國外交官在國際間的作風漸漸轉為強硬的「戰狼式外交」。 「戰狼」一詞來源於2015年中國的一部同名電影,劇中一些台詞如「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成功點燃了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路透社2020年的一篇報導稱,有中國外交官證實習近平曾指示,面對中美關係惡化等國際挑戰,外交官們必須立場強硬地展現「鬥爭精神」。有學者認為,與其說是借戰狼姿態維護國家尊嚴,不如說是想表演給國民看,展示中國不好欺負的形象。政治評論員鄧聿文指出,以前中國總被罵軟弱外交,故如今外交官們的「戰狼外交」深受民眾歡迎。國家的外交迎合國民喜好,使激化的民族主義情緒更加膨脹,卻在國際間引起其他國家反感。
圖片來源: Illegitime Defense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公民實驗室2020年公佈的研究顯示,社交平台微信在新冠疫情開始初期屏蔽了大量敏感詞,內容廣泛,包括中國政府防疫措施、港澳台防疫工作、李文亮事件等。當中192組敏感詞涉及中央領導層,其中87%與習近平有關,包括「習近平到武漢」、「習近平+疫情蔓延」等。該報告指出,中國領導人在疫情初期強調「牢牢掌握新聞輿論的領導權」,一方面是為了減低公眾恐慌,另一方面是避免領導人尷尬,維持中央政府的威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2022年6月,《紐約時報》公佈的調查報告稱,中國政府正透過手機和監控取得公民個資以穩固政權。中國也連續數年蟬聯監控攝影頭密度最高的國家,全球近10億個監控攝影頭中,有一半以上在中國。這些監控網和自2014年以來推動的「社會信用體系」緊密相連,以規範公共行為、懲罰「失信者」。習近平曾多次強調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表示要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大格局。儘管看似布下了涵蓋各個角落的安全網,社會事件仍時有所聞,今年發生的豐縣鐵鏈女事件和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引起大眾關注,這也暴露了社會弊端不是僅靠監控和社會信用體系就能根治的。
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