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教育

客座評論:雙一流大學建設不公平無效率

沈凌
2017年9月23日

依靠「舉國體制」的模式打造精英大學?經濟學者沈凌認為這樣的做法值得商榷。中國教育部的計劃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而且有違公平原則。

Universitäts-Absolventen in Hangzhou,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前,中國教育部推出了一個類似於德國精英大學計劃的"建設雙一流大學計劃"。計劃中羅列了三類共計137所大學,作為未來重點資助對象,力求在不短的將來幫助他們成為世界一流。

這個計劃其實並不新鮮。因為過去的教育部也有類似的"985"和"211"計劃,內容大同小異,且資助大學名單基本和現在的一致。這樣既可以認為是代表了政策的連續性,也可以認為是換湯不換藥。

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經濟遲遲不能轉型的今天,新經濟或者叫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急切等待著中國大學教育體制的改革。但是中國教育部一直秉承著舉國體制不變,期待通過扶植少數優秀大學,實現"揚眉吐氣",未能與時俱進。

高等教育的發展,旨在為經濟增長提供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支持,所以一方面我們需要有對市場效率的追求,另外一方面也要顧及公平教育理念,給普羅大眾一個盡可能平等的機會。但是目前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計劃既不能和市場需求相吻合,也不能給予中國老百姓公平教育機會。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地區經濟越發達,對技術創新的需求越旺盛,對人力資本的要求也越高。這也是我們觀察到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一流大學都位於發達國家的原因所在。當然,建設一所一流大學所需要的巨額資金,也只有經濟發達地區才提供的出來。那麼中國的雙一流大學建設,是不是符合"越發達的地區,優秀大學建設得越多"的規律呢?不是。

廣東Vs江蘇 5:15

2015年中國地區GDP最高的是廣東省,達到72800億元,但是廣東只有五所雙一流大學,而同樣超過7兆元的江蘇省就有15所。更加不公平的是一線城市,也就是所謂的"北上廣深"。深圳作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城市,新經濟新技術的發展遠超其他三個地方(其每年的專利數量是上海的兩倍),結果卻一所雙一流大學都沒有,而北京則多至33所,上海也有13所。

所以從每所大學所對應的GDP數量來看,表現就極為不均。北京每700億GDP就要資助建設一所雙一流大學,而廣東省14500億元GDP才有資格建設一所雙一流大學。最誇張的是山東省,每所雙一流大學的對應GDP超過了三兆。

難道不可以在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多建設一些世界一流大學嗎?

難道經濟發達的深圳還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建設一些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嗎?

在這方面,教育部計劃和市場需求出現了嚴重的脫節。

直轄市最牛 中原最悲催

其次,中國的地區差異很大,完全按照市場需求培育建設一流大學,或許會使得經濟落後地區的學生得不到足夠的教育資源,因此,從教育公平的角度看,應該扶助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的大學。從這個角度看雙一流大學中容納了新疆大學、西藏大學等一批實力欠缺但是區位特徵明顯的大學,我非常贊成。但是從整體上講,這個雙一流大學建設計劃也沒有貫徹教育公平原則。

還是以北京為例,1961萬人口共計建設33所雙一流大學,每59萬人就分攤到了一所世界一流大學。這個建設計劃一旦實現,這北京的人均高等教育資源將會冠絕全球,無人能比。因為按照目前的大學世界排名,人均教育資源(按照世界前200名大學算一流的話)最豐富的是瑞士,也要100萬人才能擁有一所一流大學,美國這個大家趨之若鶩的留學目的國,也不過是每400萬人才擁有一所一流大學。而北京即將每59萬人就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學。那麼中國人是不是應該繼續以超過移民歐美的熱情移民北京呢?雄安新區分流北京的千年大計恐怕要被教育部的雙一流建設計劃演砸了!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沈凌圖片來源: privat

和幸運的北京相對應的是悲催的中原地區,山東河南兩省每個省都有接近一億人,但是卻分別只有兩所雙一流大學,所以每五千萬人才能有一所可能的世界一流大學。和北京相差80餘倍。何談公平?即便考慮到北京是首都,情況特殊,那麼以另外兩個直轄市天津和上海的平均數來衡量,也是每兩百萬人就有一所一流大學的指標,是山東河南的25倍。情況依舊不能樂觀。

 

作者沈凌為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