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中國時代的重頭戲「遠西」藝術展

瞿曉2006年10月14日

在漢堡「藝術之家」展出的「『遠西』-----四位在中國和德國之間的藝術家」畫展是今年「中國時代」藝術展覽的一出重頭戲:在組委會官方發放的活動預告秩序冊首頁,這項展出和中國集市、烏利•西格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個人收藏展以及「中國之夜」大型文藝晚會相提並論,成為本屆「中國時代」重點推薦的活動之一。德國之聲記者作了現場採訪。

遠西一景(德國之聲圖片)圖片來源: Kunsthaus Hamburg

KP‧布萊默、許江、單凡、吳山專,四位藝術家一台戲,聯繫的紐帶就是漢堡美術學院,而97年已經去世布萊默則是後三位中國藝術家當年在漢堡求學時的老師。

德國之聲特派記者14日晚在開幕式現場採訪了參展四位藝術家中最卓有成就的代表:現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先生。

許江和中國駐漢堡總領事觀看展覽(德國之聲圖片)圖片來源: DW

20多年前,一些來自杭州和北京的中國學生遠渡重洋來到了漢堡學習藝術,幾年之後的1987年, KP‧布萊默先生第一次來到中國客座授課,此後他又分別在88年和91年兩次來到中國,正式打開了漢堡美術學院和中國藝術界的交流。正是這位先驅者的開拓,許江才得以在80年代中後期來到漢堡美術學院求學深造,並且在日後自己的創作中融化了油畫和水彩畫的技法,成為獨樹一幟的大家。而布萊默先生也在中國受到了木刻版畫的啟迪,並且將之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在歐美藝術界聲名鵲起。

許江先生不但在本次展覽的紀念畫冊中撰文敘寫了自己對恩師布萊默的緬懷之情,在開幕式的發言中也一再提及布萊默先生對於自己藝術創作上的深遠影響。在採訪中,許先生也又一次提到:「老師當年對我的幫助實在是太大了,我現在每次回到漢堡,都會去他的墳前拜祭一番,表達我對他的感激和思念。」讓許先生感到分外遺憾的是:漢堡藝術學院的前任院長在他留學德國期間也曾經給與過他很多有益的幫助,但是這位恩師也不幸在兩個月前去世。「這次我們幾個人的展覽也算是我們對這兩位恩師最好的紀念和回報。」

參展的許江先生作品:「歷史的風景----柏林」中的一幅(德國之聲圖片)圖片來源: Kunsthaus Hamburg/Xu Jiang

至於展覽為什麼定名為「遠西」,許先生解釋道:「這個展覽辦在西方,稱為『遠西』,就是對應的『遠東』這個概念,代表的一個意思就是站在東方的角度回望自己;此外,在全球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的大背景下,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仍然顯得有些疏遠,需要我們更多的交流。」許先生還介紹道這個名字是中德雙方共同商議的結果,定名之後雙方都覺得非常滿意,恰到好處的表達出了這個展覽的主題。

參展的布萊默先生的作品(德國之聲圖片)圖片來源: Kunsthaus Hamburg/K.P. Brehmer

對於展覽本身,許先生稱讚道:「這個展覽佈置得非常專業。跟最近的威尼斯雙年展、上海雙年展一樣,這個展覽也給雙方的藝術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藝術家可以把當代的生活經驗淋漓盡致的在此表現出來。」不過許先生也談到了一點遺憾:「整個展覽的會場顯得有點小,我們送來準備參展的作品比現在展出的要多差不多一倍,結果場地太小,很多作品沒能跟觀眾見面。」

在談到眼下藝術界熱衷的一個話題:「中國當代藝術如何和世界接軌」這個話題時,許先生信心十足的表示:「雙方的交流接觸多了,自然而然機會接軌的。」同時他還表示對於中國藝術品在世界藝術收藏界進一步確立地位充滿信心:「這建立在兩個基礎上,第一個是中國的文化是一個傳統的資源,幾千年來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是西方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優勢;此外,中國當代歷史的變遷也導致了藝術家的觸覺比西方藝術家的敏銳,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這些都促進了中國藝術家創作題材的豐富,並且在時代的背景下注定會受到西方的關注。」

「遠西」海報(德國之聲圖片)

從漢堡藝術學院畢業,如今擔任著中國藝術學院院長這一要職,許先生表示毫無疑問自己會努力促進雙方進一步的交流:「目前我們計劃每年選派2到4個學生來漢堡藝術學院來學習交流,同時我們也會為對方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在上海我們有一個地方可以定期舉辦兩校學生的聯合展覽………只有多交流,雙方增加瞭解,才能促進更深入的融合。」

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初衷,「遠西」明後年間,也將在中國的多座城市巡迴展覽,向藝術愛好者展現漢堡美術學院和東方文化嫁接出來的果實。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