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您能先闡述一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產生了哪些根本的影響嗎?
余凱思:這要將1917年至1919年的直接影響與長期影響加以區分。十月革命對中國的直接影響相對來說很小。中國有位名叫李大釗的知識分子和記者寫了一篇有關十月革命的文章,稱十月革命是俄國布爾什維克的一個勝利。這一思想因此流傳開來。
不過接觸到這一思想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當然,從長遠來看,十月革命對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從根本上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由此發展出一個完整的模式:中國革命吸取其精華,甚至直接將十月革命作為樣板,將列寧的思想作為指導方向。從長遠來看,十月革命影響力巨大。但是從短期來看影響力則很小,因為中國幾乎沒有能夠駕馭十月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
德國之聲:十月革命對中國共產黨形成有哪些具體影響呢?
余凱思:顯然,十月革命與列寧和列寧主義的概念緊密相關。對於中國來說,在馬克思主義的運用上,列寧主義比馬克思的著作或者史達林主義更具權威性。因為無論是史達林主義還是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理論對中國來說都用處不大。
但是列寧主義認為,即便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也可以進行革命。強調黨的嚴格領導以及具體的列寧主義革命理論,對中國來說至關重要,最終導致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
德國之聲:您是否認為,這種榜樣作用一直延續到毛澤東時期文化大革命的開始?
余凱思:是的,對於毛來說也是如此。革命道路, 群眾奮起反抗壓迫者和統治者以及動員群眾進行革命始終激勵著毛。他對此表示贊賞。因此十月革命或許是能夠在中國共產黨內獲得共識的為數不多的幾件事情之一。與之後的史達林所不同的是,列寧和十月革命在中共黨內一直受到積極的評價。
德國之聲:今天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呢? 中共一方面提倡繼續堅持馬、列主義;然而習近平的崛起不是越來越具有沙皇的特點嗎?現在人們難道不擔心會爆發一場新的革命嗎?
余凱思:這是肯定的。但是我相信,共產黨已經背離了"革命"。黨不再認為自己是一個革命黨,而是如其自己所描述的那樣,視自己為執政黨或者是一個掌管權力的黨。而直至1978年毛一直積極倡導的革命思想,中國共產黨則已經背離。或許與俄羅斯所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還一直繼承著馬、列主義的傳統。
列寧繼續是中共崇拜的偶像之一: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現在又加上了一個習近平。顯然,共產主義的遺產仍然存在。但是共產黨已經不再想革命,也不再以革命為本,但依舊堅持對列寧主義的解讀。還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十月革命的影響力在中共黨內越來越淡薄。中國共產黨越來越多的視自己為民族主義政黨,對自己的定義越來越多地綁定於國家的歷史。中國共產黨認為中國早在十月革命前的就有了革命傳統,革命傳統不是源於俄羅斯,而是產生於中國。因此,發生在俄國的一個陌生事件能夠對中國產生如此的影響,在今天看來似乎很奇怪。
1917年11月7日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日子。依照儒略歷、俗稱俄歷這天是當年的10月25日。目前,德國歷史博物館正在舉辦「十月革命」紀念展,回顧這場列寧領導的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有深遠影響的革命。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Moskau列寧雕像無疑是「十月革命」這一歷史事件以及社會主義理念的象徵之一。爆發於俄國的這場革命也隨後在世界各地產生共鳴。直到冷戰結束後,在俄羅斯國內和境外才出現了對這場浩大革命過程、直接後果以及長遠影響多角度的、批評性的評判。
圖片來源: DW/Julia Hitz 1917年俄國先爆發「二月革命」,全國性的飢荒、物資睏乏導致民眾極度不滿並進行頻繁抗議。隨後軍方倒戈,沙皇專制統治被推翻,以貴族為主體的臨時政府得以組建。此時在城市裡工人開始組建革命委員會(俄語:蘇維埃),並對臨時政府的種種政策表達抗議。
圖片來源: DW/Julia Hitz 起源於彼得格勒、由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賦予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俄語:布爾什維克)政治權力。而這場革命也引發持續到1922年的俄國內戰,也是在布爾什維克赤衛隊與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力量之間的一場血腥的「紅軍」和「白軍」之戰。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也在1918年7月被蘇維埃行刑隊槍殺。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為了實現統治目的,布爾什維克政權設立了廣泛的迫害體制,打壓異己。1917年12月,「十月革命」成功後不久,「契卡」(秘密警察)建立。「契卡」是「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的字母縮寫,該委員會目的是「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鬥爭」。1920年之後,「勞動改造營」遍佈全俄。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Zeitgenössische Geschichte, Moskau
俄國內戰是一場血腥的內戰。1918年成立的蘇俄紅軍(圖為紅軍軍帽)在使用暴力方面也毫不手軟。據一份專業雜誌統計,俄國在1917至1922內戰期間共有1300萬人因武力衝突、政治迫害、恐怖襲擊、瘟疫以及內戰後引起的大飢荒等原因喪生。這期間有近200萬人逃至海外。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Moskau列寧夢想建立全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1919年,列寧領導創建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本人的健康狀況自1921年嚴重惡化,並於1924年離世。列寧的個人崇拜直到今天在俄國內以及其他國家都是有爭議的話題。
這幅畫是德國畫家、德國共產黨(KPD)成員格裡貝爾(Otto Griebel)1929年的作品,展現的是共產國際的理念。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十月革命」的爆發也將藝術界帶入一個新時代。自此之後出現大批新的藝術團體和派別,進行各種大膽創作嘗試,主題也離不開當時的大時代變革。直至1920年代中期,構成主義(或結構主義)是主導俄國的藝術和建築思潮,影響設計建築、平面和工業設計,甚至戲劇、電影、時尚。政治宣傳內容甚至成了陶瓷製品的主題。(圖為大師康丁斯基的作品。)
圖片來源: DW/Julia Hitz 「十月革命」除了帶來無數的激動人心的新認知以及藝術創作新嘗試,也引來敵對政治陣營的攻擊。照片上這幅海報就是1918年一個極右組織的作品,在當時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向人們「妖魔化」布爾什維克,稱之為「戰爭、失業和飢荒的罪魁禍首。」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應共產國際的號召,國際工人救濟會於1921年在德國柏林成立,目的是募捐援助各國工人的罷工活動。1922年起,國際工人救濟會也參與電影投資和製作,用來支持蘇聯的電影業。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蘇維埃政府1917年發表的《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中明確承認俄國各族人民的平等與自主權。「十月革命」後,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民族分別成立了國家。1922年,紅軍結束內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Zeitgenössische Geschichte, Moskau 余凱思(Klaus Mühlhahn)教授是柏林自由大學副校長以及東亞研究學院副院長。中國和亞洲現代史是他研究的主要課題。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