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Pressefreiheit und Olympia: Interview mit Prof. Zheng

採訪人:石濤2008年8月23日

北京奧運吸引全球矚目,而新聞自由也是西方特別關注的一個話題。奧運會期間中國媒體空間的自由度如何?2007年1月1日開始生效的「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管理規定」曾經大大擴展了外國媒體在中國的採訪報導空間,那麼奧運會之後這一開放措施是否能夠繼續得到執行?德國之聲特派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而鄭教授本人也主持了一項有關奧運期間新聞報導的研究課題。

北京奧運的主新聞中心多媒體廳圖片來源: Levent Ulucer

德國之聲:對於中國來說,有關奧運會的新聞報導值得總結的地方在哪裡,又有那些缺憾?

鄭保衛教授:奧運報導總體來看是成功的,這裡我重點講一下透明和包容這兩個詞。我覺得關於奧運的報導,不管賽事本身,還是賽事以外的報導,中國媒體還是最大可能做到了透明,包括奧運會之前發生的一些突發事件,像上海的襲警案,甕安的群體事件,還有公共汽車爆炸事件等等,媒體都做了及時報導,我覺得都體現了透明。媒體透明是現代社會的基本要求,它和公民的知情權是相聯繫的。另外,昨天華國鋒是13點去世的,當天就發了新聞,這在以前也是不可能出現的。這說明及時地報導重大的事件,保證訊息的透明,已經成為中國媒體的一個基本的信念。另外就是包容。包容主要體現在,一個是對外國傳媒,歡迎各國傳媒到中國來;二是媒體不斷通過各種形式來幫助中國的民眾能夠寬容地對待西方,對待西方的媒體。因為前一段時間經歷過一些不太愉快的事件。西方媒體關於拉薩事件,關於奧運聖火傳遞受阻事件的一些報導不太符合事實,這段時間中國媒體做了很多工作,幫助中國的民眾正確地看待西方的媒體。另外就是中國媒體對國內事件也採取了一種包容的心態。這種包容就是體現在對一些負面新聞。過去對負面新聞比較忌諱,覺得好像家醜不可外揚,幹嘛要公開報導。那麼現在報導以後,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壞處。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譬如說一開始,媒體預熱比較早,很早就把大家的情緒調動起來了。有些報導給人感覺就是奧運前的安全保衛的形勢比較緊張,特別是北京的市民也有些想法。

問:透明和包容的起因和來源是哪裡呢?

答:我想起因有這麼幾個。一個是中國政府非常明確地認識到奧運是一個國際盛會,是國際奧委會委託中國北京舉辦的奧運會,這樣的一個國際盛會肯定要和國際接軌,所以奧運報導也必須和國際接軌,所以訊息透明和包容是一種必然的要求。有了汶川大地震的報導經驗,因為汶川地震的報導非常透明,非常及時,效果非常好,不但國內的受眾非常肯定,國外的媒體和公眾也給予了積極的評價。這對中國政府是一個很好的訊號,說明訊息透明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所以我覺得中國政府從地震報導中也總結了很多經驗,這是這次報導能夠很透明很及時的一個原因。還有就是中央政府去年通過了一個政府訊息公開條例,今年五月一日開始實施,規定重大突發事件要在第一時間發布訊息,媒體要介入,如果遲報緩報和瞞報,要追究有關部門的責任。這是中國政府下決心要讓信心公開的一個很重要的決策。五月一號開始實施,五月十二日發生大地震,所以這次地震報導中,災區很多政府的官員主動配合媒體來公開訊息。過去有些地方出了問題千方百計地藏著掩著壓著,不讓你報。

問:這次奧運所帶來的新聞開放會不會在奧運後還能保持,會不會開倒車?

答:你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奧運會這樣一個重大的體育賽事在中國舉辦,確實有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中國政府對訊息公開的認識過程已經提高到了一種很高的程度。最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在對新華社記者的談話當中已經明確講,奧運會之後,對海外媒體開放的措施不會收回,我們還是繼續按照現在的做法歡迎國外媒體到中國來採訪。這說明中國政府對訊息公開,特別是歡迎外國傳媒到中國來,態度非常積極。我想,開放是個潮流,是個國際化的、全球性的潮流,中國也會在這個潮流下不斷前進。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