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德中在競爭中互動、學習

葉宣 採訪
2019年9月5日

德國總理梅克爾將再次訪問中國。這將是她總理任期內對中國的第12次。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教授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

Symbolbild Deutschland China Flaggen
圖片來源: Ed Jones/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梅克爾這次訪問可能帶著什麼樣的議題,有什麼目標?
丁純:川普上任以來推行「美國第一」的單邊主義政策,包括貿易戰等霸凌的做法,給全球經濟帶來很大的下行壓力。中德兩國都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體,都受到貿易戰的威脅與壓力。怎樣進一步支持推進經濟全球化、自由貿易和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合作,肯定是一個重要議題。還有如何加強中德、中歐間創新和各個政治、經濟等層面的全方位的合作,瞭解對方的關切;從全球治理上看,應如何支持多邊主義框架和合作對話平台及交換對當今世界熱點問題的看法;這些都應是雙方都很關注的一些問題。

德國之聲:您怎樣評價中德關係目前的狀況?
丁純:按照官方的定義,中德之間是全方位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梅克爾執政十多年來,總體來講兩國關係發展很好,在經貿、政治、人文及全球治理各個領域和層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雙邊有定期的政府磋商機制。期間梅克爾來中國12次,到訪了不同的地方,從北京、上海到西部的省市,合作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展。尤其在作為兩國關係壓艙石的經貿合作方面,創新、環保、金融產業及一帶一路合作等新亮點也有進一步深化的趨勢。

2018年5月梅克爾訪問深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國之聲:過去一年裡,德國輿論中有關"中國是競爭對手"的聲音越來越大,來自經濟界、智庫、政界,並在歐盟層面得到響應。您對此怎麼看?

丁純:中德經貿關係最大的特點和基礎是互利共贏。中德經貿合作遠大於競爭。有競爭,但決不是對手。與中歐貿易中,歐方逆差不同,中德貿易中德方是持續順差。德國跨國企業如大眾,巴斯夫等均在中國有大量投資、研發,很大的市場份額,並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之所以德方產生競爭對手的感覺和判斷,我想,這裡的原因既有結構性的問題,也有一些臨時性的因素,另外還有一些誤解。

改革開放,尤其中國入世以來,經過自身艱苦不懈的努力,經濟實力增長較快,中國的人均GDP、在全球貿易中佔的比重等迅速上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發達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差距在縮小,這除了合作之外,肯定也會帶來競爭,也正常。期間,德國和歐盟相關國家本身增速相對較慢,使這種變化帶來的衝擊看上去尤其顯著。也令德國或歐方看來:雙邊經貿關係從原本的以合作為主,變為競爭與合作並存。甚至是競爭大於合作。作為被追趕者倍感壓力,加上一些不夠全面客觀的報導和對中國發展趨勢的誤判更加劇了歐方的擔憂和焦慮。這在以前日、韓快速增長期間也出現過。

上半年歐盟出台的《對華戰略展望》裡,有「經濟競爭者」和「體制對手」兩個提法。可以看出對中國發展的擔憂不僅限於經濟方面。這在很大程度上跟歐方對中國的發展模式看法有關,從歐美角度看,這不是他們市場經濟加西式民主的發展模式,是異類。中國發展模式符合本身國情,倡導和平發展,籲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且不輸出模式。對這種發展模式——從我接觸的一些歐洲、包括德國的學者和政治家的反應看,他們對這一體制下取得的成果、效率和學習能力還是肯定和贊賞的。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其實,從德國的國家工業戰略2030、精英大學計劃等規劃與中國的工業2025計劃和高校「985、211」工程中可以看到互相的影子。德中之間有這樣的互動,甚至可以說是在體制上互相學習借鑑。德中作為大型政治經濟實體,對整個世界、對全球治理都承擔著責任和義務,應深化全方位合作。

雙邊間存在的分歧、不同是正常的,關鍵是重視對方的關切,給予積極的回應而非對抗。目前雙邊有各種的機制和平台,可以利用來把各自的訴求講清楚 ,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中方對歐方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投資審核等的關切;德方和歐盟提出的競爭中立、智慧財產權、市場準入等问題。對德國和歐方的這些關切,其實中國一直在進行積極回應,並有行動上的落實,比如新的外商投資法、縮小負面清單範圍等。 總之,應該以積極的務實的態度,而不是對抗方式來對待存在的問題與分歧。畢竟雙方的共同利益還是大於矛盾和分歧。 雙邊關係的基礎是互利共贏。

德國之聲:現在是梅克爾的最後一屆總理任期,她和聯合政府的執政能力已經受到質疑,甚至有人懷疑梅克爾是否能撐到任期結束。在這種背景下,訪問的意義會不會打折扣?
丁純:我倒不覺得,領導人的變化會左右雙邊關係的戰略前景。中德之間的戰略合作基礎是堅實和牢固的,因為有互利共贏的基礎在起作用。德國是歐盟最主要的政治經濟大國之一,在經濟上被看作歐盟的「穩定之錨」。中歐之間貿易、投資的將近三分之一都是在中德之間進行的。德國是中國主要的技術來源地之一,這都是(雙邊關係)結構性的穩固基礎。從歷史進程看,兩國建交以來的發展總體是越來越好的,因為合作讓雙方獲益共贏,所以它的基礎是穩固的,規模是很大的。
在對中國的政策上,德國不同黨派有較相同的共識。當然不同領導人或許有不同的個性,政策特點,但從德國國家利益出發,加強中德中歐合作是正道,相信梅克爾總理執政期間維護和拓展的中德中歐關係會得到繼承和深化。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