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德國前駐華大使康拉德•賽茲

採訪記者:亭子 2008年6月27日

本周三(6月25日),洪堡大學經濟論壇(HUFW)組織了一場主題為「中國和西方」的討論會。作為中西對話的倡導者,德國前駐華大使康拉德•賽茲博士(Dr. Konrad Seitz)在會上致開幕詞。討論會後,賽茲博士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的採訪。

德國前駐華大使康拉德•賽茲博士在致開幕詞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您在書中描述了很多中國歷史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但是西方似乎對此卻知之甚少。是因為西方社會對中國過去的成就和今天的進步不屑一顧嗎?

賽茲:很大一個原因是由於西方的狹隘。德國人也好、美國人也好,他們實際上並不真正關心外國的事情。中國已經算是個例外了,現在在德國能看到很多關於中國的訊息,不過人們看到的是一個被扭曲的中國形象。媒體對中國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中國政府為脫貧所作出的努力和成就關注很少,卻聚焦於關押政治犯這類政治話題。這主要出於西方人對民主價值觀的強調和重視,但是他們忽略了並不是每個社會都適合建立西方式民主的事實。其實在德國一直都不缺乏關於中國的話題,不過很多討論都是基於這個扭曲的中國形象上的。正因為如此,我們還要繼續努力,讓更多的人瞭解真正的中國。同時我們也看到,跟十年前相比,在德國獲得的關於中國的訊息全面了很多,中國的形象也改善了很多。

德國之聲:最近一段時間德國媒體上充斥了對中國的負面報導,比如在對西藏事件中的報導中,媒體甚至使用了錯誤的圖片訊息,引起了中國民眾的極大不滿。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賽茲:我在給《南德意志報》寫的一篇文章提到這個現象。從長遠來看,這損害了中國跟西方的未來關係發展。中國對即將到來的奧運會滿懷期待,並希望以最佳狀態迎接來自各國的運動員和遊客。但是撲面而來的負面報導、呼籲抵制奧運會等這些做法,嚴重傷害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試想一下,如果中國惡意中傷德國足球隊的話,德國可能也會有同樣的反應。因此很多有識之士,比如前總理施密特,都站出來批評這種現象。

德國之聲:不少人對中國的崛起感到害怕,您認為中國的強大會威脅到西方社會的生存嗎?

賽茲: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時候,"中國威脅論"興起,西方社會主要是擔心中國強大以後帶來的軍事上的威脅。現在這種論調已經落伍了,而西方的擔心更多來自於經濟、能源、環境等方面的考慮。當然還有不少人都在為建立雙方互利互惠的關係而努力,認為中國的強大對西方來說更多的是機遇而不是威脅。

德國之聲: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速度的確讓世人矚目,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也開始扮演一個大國的角色了嗎?

賽茲:事實上我認為從2004年,中國已經開始漸入佳境,成為一個政治大國了,這不僅僅因為中國在安理會佔有重要的一席。無論是在貿易關係中還是從中非關係、中國跟拉美國家的關係上來看,中國的影響都舉足輕重。中國通過跟非洲國家、拉美國家的合作,逐漸建立起能跟西方社會抗衡的力量,促進形成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格局。

德國之聲:您認為西方對崛起中的中國有什麼期待?

賽茲:西方希望中國在促進地區穩定方面能承擔更多的責任,比如說在北韓問題上。但是也要看到西方的興趣跟中國的興趣也有衝突的時候,所以我們要注意避免產生衝突。例如在伊朗核問題上,中國跟西方社會都不願意看到伊朗最終掌握核技術,但是中國更希望能夠從伊朗獲得石油,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這樣就有可能產生矛盾。此外在環保問題上,中西也應該加強合作。如果沒有中國的合作和努力,那全球環保問題就不可能真正解決。

德國之聲:您認為中國本身適應了這樣一個世界大國的角色嗎?

賽茲:北京政府對目前中國的世界地位相當清楚,也自信地執行相應的政策。過去中國政府對此相當謙虛,如果你向官員表揚中國取得經濟成就,他們總會謙虛地說,我們還是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但是今天北京政府對自己的影響力相當自信了。在外交政策上,中國也逐漸融入國際秩序。讓傳統強國接納中國並承認中國的崛起,同時互相尊重各自的興趣,這無論對中國還是西方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點上,我相當樂觀。目前為止,中國很好地適應了這樣一個角色。此外,人們要認識到,雖然中國的復興在某些方面挑戰了傳統強國的影響力,但是沒有哪個明智的西方政治家不希望中國繼續成功地發展下去。大家都明白,如果有一天中國陷入混亂,那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種災難。

德國之聲:西方社會經常指責中國的人權狀況以及新聞和言論自由。難道中國的人權狀況真像他們所說得那麼可怕,還是因為雙方在價值觀、衡量標準上的差異,導致了這種批評?

賽茲: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要分清楚是否出於政府的本意。由於中國要保持目前的體制,就不得不採取一些專制的措施,比如說限制某些政治權利,這跟西方民主體制的確不一樣。如果中國政府認為,目前的很多問題並不能通過西方式的民主解決的話,那麼中國也不必為了西方的意見改變目前的情況。但是有很多問題,並不是中國政府本身希望發生的,比如說農民維權遭到毆打等,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的發展水準還不高,很多東西不完善,同樣的事情也可能會在印度或者別的民主國家發生。這個跟中國的文化並沒有關係,主要還是因為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西方用了上百年才形成了一套相對健全的體制,不能指望中國用二十年就全盤接受並變得無懈可擊。我們要看到中國在改善人權狀況中做出的努力。在關於人權狀況的報導上,西方媒體應該更全面一些,除了壞消息,也要報導一些好消息,人們也要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多一份理解。

德國之聲:最近幾年中國與非洲關係密切,參與了很多當地事務。但是西方經常批評中國只顧剝削非洲的能源,並不在乎當地的民主建設和穩定。您如何評價中國在非洲的活動?

賽茲:這樣的說法也是片面的。中國在非洲獲得了石油和原材料,同時幫助非洲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興建公路、鐵路、醫院和學校。或許中國也可以參考一下西方的援助政策,對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些直接的幫助而不是總跟政府打交道。總體來說,我認為西方無法改變中國的非洲政策,因為那不符合中國的邏輯。中國不會屈服其他國家的指手畫腳,要求他們一定要建立民主制度。中國也可以反過來對西方說,現在非洲的很多戰爭和衝突恰恰是非洲無法維持西方式的民主而導致的後果。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指責中國的非洲政策。

德國之聲:由美國、世界銀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倡導的"華盛頓共識"並沒有帶領非洲和拉美國家走向繁榮,您認為"北京共識"能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給非洲發展提供參考嗎?

賽茲:對很多非洲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能找到一個真正願意帶領國家走出困境的領導人。看看現在的辛巴威,無論是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都沒用。非洲的未來掌握在非洲的領導人手中。


採訪人物:

康拉德•賽茲博士於1995年至1999年間擔任德國駐華大使,並於2003年撰寫了《中國 - 一個世界強國的復興》 (China. Eine Weltmacht kehrt zurück)。賽茲博士在書中向讀者介紹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以及成就,講述了19世紀儒家帝制的崩潰以及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失望。該書描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及後來全力發展經濟,奠定未來強國基礎的歷程。這本書被美國彭博資訊(Bloomberg)列為最重要的十本經濟著作之一。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