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德語老師的德中婚姻二三事
2015年12月2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來自德國小鎮布倫斯貝克的德語教師韓思文(Sven Hänke)說得一口流利中文,在微博上還是擁有近5.5萬粉絲的博主。2006年至2012年,他曾先後在天津南開大學和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擔任德語講師,並在中國結識了如今的妻子。交往一年後,當時沒房、沒車、沒有高薪工作的韓思文向女友提出了"裸婚"的提議。如今與妻子生活在德國的韓思文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分享了德中婚姻的趣事,並介紹了自己的新書《裸婚》(Nackte Hochzeit)。
德國之聲:你是怎麼認識你太太的呢?兩人決定要"裸婚"時,家裡是否出現阻力?
韓思文:當年到了南開大學教書,在那兒人生地不熟也不會中文,大學那邊就替我安排了一個女學生來協助我,帶我去買手機,我們是這樣認識的。一開始只是朋友,又是師生關係,直到2008年才進一步互相認識。2010年的時候我們兩人去領證,2012年辦的婚禮。結婚時說不上有阻力,不過很多事情需要適應。怎麼籌備婚禮、在哪裡舉行都必須安排。我還得到她們家"面試"一番,給他們好印象,過程很有意思。她的家人喜歡我,我的家人也喜歡我太太,事情就變得簡單多了。
德國之聲:跨國婚姻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曾經因為文化差異而大吵嗎?
韓思文:最困難的部分應該是,當我們開始一起生活後,其中一個人就得生活在異國文化中。至於吵架,我想籌備婚禮的時候真的很困難,我在書裡以詼諧的方式描述,確實有時候狀況真的挺好笑的,不過也有時真的很難理解對方要什麼。例如我不理解為何要在婚禮前拍婚紗照。我們花了一段時間才找到怎麼拍得有意思一點的方式,原本的拍法非常浪漫,甚至有點老套。我想問題是在於,你必須先瞭解這件事是怎麼回事,然後才會發現,原來在中國就是得這樣。
德國之聲:你在微博"德語老師Sven"中介紹自己是"會做人的中國女婿"。為什麼?你在書裡提到自己"入境隨俗",也稱呼岳父、岳母為"老爸"、"老媽"。
韓思文:哈哈。這當然了,因為我是中國女婿嘛,必須叫他們老爸老媽。他今天過生日,我打電話給他說:"老爸,生日快樂!"說到會做人的例子,我是真的喜歡中國文化,吃的方面我真的變成中國人,德國菜我覺得是可以吃啦……不能讓我媽媽聽到我說這種話。
德國之聲:還有什麼文化或習慣上的差異呢?
韓思文:我們現在因為家裡裝修住在朋友家,我因為沒有脫鞋,我老婆罵我了。因為這個原因,她有時候會批評我。還有一件好笑的小事:德國的垃圾分類有點複雜,我老婆也會做分類,但偶爾會犯錯。我就覺得,都已經在這裡生活三年了,怎麼還能弄錯,對這件事我就很仔細。
她現在懷孕了,中國式的做法也讓我覺得奇怪。坐月子這種事我以前一點概念都沒有,例如一個月不洗頭啦。在德國,孕婦也會做家事、做運動、做任何事。但中國人卻對所有事情都小心翼翼。這對我而言是新體驗。
德國之聲:你覺得德國人和中國人在面對婚姻時有何差異?
韓思文:中國人好多人說沒有房、沒有車就沒有老婆、沒有婚禮。我第一次聽說"裸婚"這個概念的時候有點難受,覺得不太浪漫,中國人一點都不浪漫,他們說看錢、看車、看房子,沒別的了。但我能理解,就像中國人說,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我覺得中國人更看重穩定,德國人則重視浪漫、感覺。還有家庭在中國更重要,在德國結婚不是家庭的事,而是你自己的事,在中國卻是家庭的事。
德國之聲:中國有個說法,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人的事。
韓思文:肯定是,我向我老婆求婚的時候,她說"我不能現在說我願意,我必須先問過父母"。在德國,你跟人說我要問我爸爸媽媽,他肯定是瘋了。
德國之聲:在婚姻中如何克服文化差異呢?
韓思文:聊天、吵架、歡笑。我在中國生活了六年,心裡覺得自己是半個中國人,我太太也相當適應西方,我們兩個組成了一個新國度,介於中國和德國之間。
德國之聲:在中國最大的文化衝擊?
韓思文:在準備婚禮的過程中我才理解,兩個文化的區別真的很大,這是為什麼我寫了這本書。裡頭講述了我在中國的有趣或荒謬軼事,是我經歷過的趣事,可以跟想去中國長居、渡假的讀者分享,或純粹作為認識異國文化的讀物。這是我在中國六年的經歷。我最大的文化衝擊是在最後一段時間裡發生的,就是我的婚禮,它算是我在中國的"畢業證"吧,證明我認真地嘗試融入這個文化中。
德國之聲:這本書會在中國出版嗎?
韓思文:目前沒有這個打算。出版社說如果我自己安排,他們會支持我,但他們現在沒有這個打算。我會先看看在德國出版後的反應,再決定要不要自己跟中國出版社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