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我們和台灣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Klaus Bardenhagen
2017年8月25日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同時與台灣保持密切的交流——德國內政部國務秘書奧勒•施羅德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這兩者並不相互矛盾。

Parlamentarischen Staatssekretär Ole Schröder (CDU)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B. von Jutrczenka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的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政策包括承認"台灣屬於中國領土"。2008年1月,在施泰因邁爾任外長期間,德國外交部就在一份正式聲明中提到了這一點。

這一政策造成的一個結果是:德國政府高官很少去台灣訪問。1997年,時任經濟部長雷克斯羅特(Günter Rexrodt)訪問台灣,這也是最後一次有在任的部長級官員正式訪問該島。不過再往下一個層級,雙方之間的交流就頻繁的多了。根據德國在台北的非正式代表處--德國在台協會透露,平均每年都會有德國的國務秘書對台灣進行一到兩次的訪問。尤其是聯邦經濟部或者是交通部的國務秘書(相當於副部長級別),都是常客。

相比之下,作為聯邦內政部的議會國務秘書,奧勒‧施羅德(Ole Schröder)也踏上了台灣之行,這是比較少見的。訪問的緣由是台北正在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超過120名德國運動員參加了大運會,而體育事業也屬於內政部主管範圍。

奧勒‧施羅德(中)和德國羽毛球代表團在台北大運會賽場合影圖片來源: Deutsches Institut

德國之聲記者在台北採訪了這位決定在即將舉行的聯邦議會大選之後退出政壇的基民盟政治家。

德國之聲:這是您第一次來台灣嗎?

奧勒‧施羅德:不是,我在2003年還是2004年的時候曾經作為新當選的議員去台灣考察過。那是通過聯邦議院的柏林-台北友好協會組織的訪問。

現在作為聯邦政府的代表訪問台灣,您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的嗎?在行前是否需要與外交部進行溝通?

不,沒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當然,我們要遵循一個中國政策,這是必須的。但是我們和台灣友人也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雙方之間有很多交流。台灣朋友當然也瞭解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我們在這裡的代表處不叫大使館,而是德國在台協會。顯然不會有外交部長或者是國防部長到這裡訪問,但是台灣方面也非常希望在目前台海關係這麼緊張的背景下,不要再給北京提供機會去採取更多針對台北的行動。

為什麼在任的聯邦部長不能訪問台灣?

這肯定是受到一個中國政策的影響。

您在今秋的大選之後將要退出政壇--能不能僅代表您個人對此發表一些評論呢?

我們和台灣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您也可以看到,在本屆世界大運會上,我們派出了兩名警官,一名來自聯邦刑事局,一名來自巴伐利亞州警察局,他們都在大運會上為台灣朋友提供組織上的支持。這些都是可以的。台灣在歐洲享有免簽待遇,也是我們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

在過去幾年裡雙邊關係也有不少進展,比如避免雙重徴税協議的簽署,還有囚犯交換協議。下一步可能會取得什麼成果呢?

「我們也在密切溝通是否可以在台灣引入類似我們德國的這種電子個人身份證」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PA/D. Chan

尤其在勞動市場層面,我們有著非常密切的交流。比如說,雙方現在正在談是否可以允許台灣公民在入境邊檢的時候走電子護照檢查通道,而無需花時間去人工邊檢的窗口排長隊。我們也在密切溝通是否可以在台灣引入類似我們德國的這種電子個人身份證。類似的合作項目有很多。

台灣和德國面臨著一些相似的挑戰,比如社會老齡化。您在台灣有沒有看到一些可以被德國借鑑的項目?

首先我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台灣是一個開放的民主社會。在台灣運行特別好的就是數字化。我們正在仔細觀察,台灣舉辦大運會在那些方面實現了數字化。這肯定是一個我們可以互利合作的領域。

您提到過,柏林也有興趣要申辦大運會。您覺得什麼時候會有這個可能?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柏林市究竟是否要去申請。我看到有關方面正在考慮這個事情。聯邦政府這邊自然是會大力支持的。我覺得也許2021年是個好時候,因為目前還沒有確定舉辦城市。柏林擁有相應的體育場館設施,有這個能力,當然德國其它一些城市也可以。現在對於是否申辦大運會這件事,還處在決策過程中。

從您第一次訪問台灣至今,這裡發生了什麼變化?

台北的發展當然是令人驚嘆的。這座城市的面貌整個煥然一新。這裡的數字化發展也非常迅猛。台灣的高科技優勢比過去更加明顯了。

您還計劃再來台灣嗎?

當然,只要有機會,我是很樂意的。台灣人民的熱情好客令人難忘。這裡的一切組織有序,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這裡的環境非常宜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