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柏林藝術大學校長

Sabine Peschel(採訪記者)2015年8月11日

柏林藝術大學為前不久抵達德國的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提供了一個客座教授職位。該校周二表示,艾未未將於10月開始任教。該校校長馬丁‧雷納特(Martin Rennert)在周一接受了德國之聲採訪。

Ai Weiwei in Berlin
艾未未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國之聲:雷納塔教授,首先非常感謝您接受我的採訪。一些媒體報導寫道,您和艾未未相識已久而且是好朋友,是這樣麼?

馬丁‧雷納特:說我們是好朋友有點誇大其實,我們確實認識時間不短了,有5年吧。而且在對於艾未未來說過去艱難的幾年裡,我們一直保持聯繫。有一點媒體報導的是對的,我們在艾未未2011年初"被失蹤"之前就已經考慮,請他到我們柏林藝術大學來。當時我們還沒有和他具體談,也沒有確定是給他一個客座教授位置還是其他什麼頭銜。但是我們當時已經決定,請他到柏林來。後來情形突然發生了很多變化,不過我們因為之前已經下定決心,所以反應也很快。當然,提供這個客座教授位置的經費是因為有柏林愛因斯坦基金會(Einstein Stiftung)的支持才有保障。

德國之聲:也就是說您在2011年艾未未被捕之前就決定請他到柏林藝術大學來,是什麼原因促使您做的這個決定?

馬丁‧雷納特:有好幾個原因。首先,我們很早就開始和中國進行交流合作,從1998年起至今,我們定期和中國進行合作對話,從2006年起,我們和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合作成立了中德藝術研究生院,共同培養美術學碩士。而且眾所周知,從1998年至今,17年過去了,在這期間,中國發生了巨大的發展變化。我們現在打交道的中國,不僅是一個自信的經濟大國,也是一個自信的文化大國,中國社會的整體氛圍活力也不同以往。最初我們只能通過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和中國接觸,而且有進行發展援助工作的味道。現在和中國方面的合作完全是另外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要好好想想,我們不僅能給中國的藝術家同行們帶來什麼?同時,我們能向他們學習什麼?我們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交流和對話。

柏林藝術大學校長馬丁‧雷納特教授圖片來源: Matthias Heyde

其次,藝術界也早進入了全球化時代。藝術作品,無論是美術還是其他領域,早已超越了國界。而艾未未正是這麼一位國際化的的、同時又以自己的文化底蘊為靈感的藝術家。我不願意用"多媒體"這個詞來形容他,因為我覺得"多媒體"這個說法怪怪的。但是艾未未的作品絕不僅限於一個藝術創作形式和領域,因為他參與城市規劃,他也是電影人,他同時有視覺藝術作品,還有裝置、行為、傳媒藝術。他是一位跨領域的藝術家。而這正是柏林藝術大學師生感興趣的。我們大學提供的就是跨學科、跨文化、同時伴隨理論知識的藝術教學。

德國之聲:那我想問,您請艾未未到柏林來這一決定,有沒有影響貴校和中國的合作關係?有沒有影響和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的良好關係?

馬丁‧雷納特:我覺得沒有。我擔心過,會不會因此造成任何影響。我想,對方可能會關注我們的行動。艾未未幾天前自己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在涉及到"艾未未和中國的文化藝術這件事上,他也搞不清楚是在哪個層面進行著怎樣的協商"。我的感覺是,柏林藝術大學沒有因為聘請艾未未而在中國受到不好的影響。如果我沒記錯,我們和杭州的多次對話中,艾未未根本就不是議題。當然,我們並沒有隱瞞要請艾未未來的事實,而且是通過柏林愛因斯坦基金會的資金支持。我們也不可能隱瞞這件事,因為全世界媒體都報導了。

德國之聲:您剛才也說了,艾未未的作品跨許多藝術領域。您最理想的是和他在哪個領域合作?艾未未在柏林藝術大學會被分到某個系麼?他會和學生們展開具體的項目麼?

馬丁‧雷納特:他肯定會和學生們展開具體的項目的。這也是他的以及我的首要意願。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校更出名。我們提供給艾未未的、他也已經接受的3年的短期客座教授位置,是不可能等同我們目前的日常教課安排的。這也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想要的是,讓艾未未今後帶的藝術班級的學生們,可以在未來一兩年時間裡有接觸這樣一位藝術家的機會,也是給他們一個獲得額外深造資格的機會。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班圖片來源: Imago/Xinhua

藝術專業的教學是有特殊性的。如果是一個建築設計系的學生,不可能三年跟著艾未未搞創作,而不掌握自己必須的專業技能。但是如果是視覺藝術專業的學生,就可以在艾未未的工作室學習三年,之後出師。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又有所不同。總之,我覺得,給學生提供各種學科專業的學習機會才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

德國之聲:在貴校的網頁上寫著一句話,是柏林藝術大學的教學宗旨,也是您強調的多樣性而非統一性的重要性,因為"藝術就是通過多樣外加碰撞讓人得到感知。"現在您把艾未未請來了,一個這麼受媒體關注的人物,您不擔心這會帶來太多"碰撞"?

馬丁‧雷納特:一點都不擔憂,我很淡定。而且我們不會允許媒體關注進入校園內。我同時覺得,媒體的關注會一點點減弱的。我完全能理解艾未未之前在是否離開中國這一問題上的猶豫,當時他可能要做出不回國的類似承諾才能出來。或者說,我希望他有進出中國的雙向自由。媒體對他的關注會慢慢降溫。他到我們學校後,我希望能和他合作愉快,好比當年我們請丹麥裝置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媒體也是相當關注,紛紛爭相採訪他,不過他還是完成了極好的長期項目。所以說,除了媒體炒作的喧囂之外,藝術帶來的其他"碰撞",我們非常歡迎。

丹麥藝術家埃利亞松(中)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Carstensen

德國之聲:您覺得艾未未真的會在柏林擔任3年之久客座教授?

馬丁‧雷納特:艾未未肯定不會在未來三年內每天在我們學校早上8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不過我堅信,他在柏林會紮根。他在這裡有工作室,有朋友和家人,他兒子在柏林上學。這些都證明,他可能打算留在這裡。當然我不能做出什麼準確的預測。我覺得,柏林是適合艾未未這樣的藝術家創作和生活的為數不多的地點之一。我這麼說並不是處於"對家鄉的熱愛",而是因為柏林的文化交流氛圍是其他地方不具備的。

德國之聲:您說的工作室,是學校提供給他的,還是他個人的?

馬丁‧雷納特:我們為每位教授提供校內工作室,也有學生可以創作的地方。有些教授就在學校工作室內工作,有些人在其他地方有自己的工作室。艾未未自己的工作室在柏林Pfefferberg區。我想他會用自己的工作室,因為他對設計改造這個工作室花了很大心思。他想在哪工作我都沒意見,對我來說,關鍵是帶好學生。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