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蔡英文為何不接受「多數黨組閣」?

採訪記者:張筠青2016年1月19日

台灣政治學者張亞中認為,台灣下任總統蔡英文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在新國會2月上任前向馬英九提議新閣揆人選,否則內閣將陷入4個月空窗期,形同「僵屍內閣」。

Taiwan Wahl Tsai Ing-wen
圖片來源: Reuters/D. Sagolj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在本屆的台灣總統選舉中以壓倒性票數勝選,民進黨更奪下立法院的多數席位。國民黨籍的台灣行政院長毛治國周一率領內閣集體總辭,雖然未獲得總統馬英九批准,但毛治國已請假並交由副院長張善政代理職位。馬英九選後曾致電蔡英文道賀,並提及"多數黨組閣"一事,但蔡英文認為"在憲政體制上沒有空間",擔心權責不清,恐造成政府混亂,至今拒絕多數黨組閣。德國之聲就台灣組閣的議題採訪了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

德國之聲:何謂"內閣總辭"?為何要現在辭?

張亞中:台灣在經過修憲後,基本上比較傾向於"雙首長制"。所謂的雙首長制,總統主要負責兩岸、國防、外交等方面的事務,其它事務則是由行政院長,也就是內閣首長負責。當總統跟所謂的國會--也就是立法院--全部都掌握在同樣的政黨手中,此時台灣的政治制度就比較傾向"總統制"。

台灣行政院長的產生必須經過國會通過。而當總統和國會分屬不同政黨,也就是國會的多數現在是民進黨,而總統是馬英九時,行政機關自然就無法運作下去,因為行政院是向立法院負責的。這一次選舉後,民進黨獲得過半數,站在馬英九的立場,組閣權應該交給民進黨。他在蔡英文當選總統後邀請她到總統府,談論希望由誰擔任行政院長,由馬英九提名此人擔任行政院長,這樣的國會多數才可以有效運作下去。這其實是個合理做法。

台灣行政選必須對立法院負責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B. Tongo

德國之聲:外界擔憂行政院形同"看守內閣",政務將空轉直至蔡英文上任。

張亞中:台灣總統大選這次是1月16日舉行,新總統就職是在5月20日,中間相差約4個月的時間。如果這四個月還是由毛治國等國民黨人執政,那會發生幾個問題。因為2月1日新國會就任後,行政院長應該到國會做下一年度的施政重點報告,其中可能還包括年度預算。既然5月20日後民進黨就成為國會多數並且執政,為了台灣施政的有效運作,那麼最好是在2月1日時就讓新內閣上路,整個國家的政治才能更好、更有效地運作。現在的問題是,蔡英文不願意接新內閣,這相當奇怪。她認為馬英九現在的舊內閣應該繼續任職至5月,但是這個內閣什麼事都不能做,只能是"看守內閣",這樣對台灣的整個發展而言,會有四個月的時間屬於空窗期。如此一來,這個內閣簡直不是"看守內閣",而是"僵屍內閣"了。

德國之聲:馬英九提出"多數黨組閣",為何蔡英文不願接受?蔡英文認為"多數黨組閣"的主張有潛在性爭議,必須回到修憲程序上處理。您怎麼看?

張亞中:我覺得這個說法完全沒有道理。政治學中最重要的是平衡概念,行政院有行政權,立法院有立法權,兩者不能搞混。這次是台灣最重要的一次總統大選,它是新民意的產生。假如2月1日總統和國會都換新人,今天就完全沒有問題。可是由於5月20日後才有新總統,而新國會2月1日就產生,站在政治學上,有責任的人就要有權,有權的人要有責。現在面對新民意,勢必要推出新的行政院長。這才是合乎民主基本運作的規範。蔡英文說"缺乏憲政規範",那是因為憲法無需規範地如此詳細。憲法有運作的基本原則,就是多數決制。民進黨在國會即將是多數,若由一個少數黨扮演行政權,這在任何民主國家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張亞中教授認為,面對新民意,勢必要推出新的行政院長才是合乎民主基本運作的規範。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W. Santana

沒有任何國家的憲法可以做到100%巨細靡遺的事情都規定,否則就太複雜了,很多政治的運作都有基本原理,就是多數決。蔡英文為何不願意做這件事,就是因為台灣目前的憲法是雙首長制,憲法中清楚明定,外交、國防、兩岸是屬於總統職權,新任閣揆上任後,外交、國防、兩岸還是由馬英九管轄,其它如教育、經濟、文化則是行政院長負責。蔡英文她心中想的是全面接管,可是她又有所顧慮,例如服貿協議,到底是經貿還是兩岸范疇?她擔心今日去任職國會多數黨的黨主席後,萬一四個月內做得荒腔走板,到5月20日上任時,她已經證明了民進黨無法執政。蔡英文現在不願接雙首長制,我覺得這是政黨的私心,而不是憲法不夠嚴謹,我覺得她的說法在憲法上站不住腳。

德國之聲:您認為目前最合理、合適的做法為何?

張亞中:我認為最合理的做法是回到憲法中權能區分的原則,如今台灣已經產生新民意,換句話說國會已是民進黨多數,國會在2月1日就要開議,蔡英文當務之急應向馬英九提出她心目中合適的閣揆作為行政院長,由其負責自2月1日開始推動政務。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