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襲擊案受害者家人如何面對噩耗

採訪記者:Christoph Hasselbach2016年7月30日

上周,德國維爾茨堡、慕尼黑和安斯巴赫相繼發生襲擊事件之後,首先引起關注的是案犯,而不是受害者。談到遇難者親屬的悲哀,本台記者採訪了相關心理學專家彼特拉‧霍恩(Petra Hohn)。

Nach Amoklauf am Olympia Einkaufszentrum in München Traue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J. Meyer

德國之聲:德國和法國發生的導致人員傷亡的襲擊事件,令許多人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親人死於暴力襲擊對家人親屬來說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比特拉‧霍恩:人們先是感到震驚,因為從未想到過會發生這樣的橫禍。如果死亡突然從天而降,人們是不會有心理準備的。之後每個人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大聲哭喊;有的反應平靜,將一切痛苦憋在心裡,悶悶不語。當然在慕尼黑,人們主要是對事件的發生感到憤怒。因為人們本來感覺很安全,實際上卻不安全。突然發生這樣的事情,人們感到很無助。

德國之聲:親人死於槍擊案給家人帶來的悲痛與其它的意外死亡或者自殺帶來的悲痛有什麼不同嗎?

霍恩:對此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就和每個人對悲哀的反應形式不同一樣。但是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橫禍,無論是死於槍擊、自殺還是意外事件,是無法區分或者評判哪種更糟糕的。對於任何人來說,這都是最糟糕的個人命運。

德國之聲:父母對意外死亡的感覺不同於兄弟姐妹的感覺嗎?

霍恩:每個人的悲哀程度都是不一樣的。父母的悲痛和孩子的悲痛也有區別。兄弟姐妹的悲哀與父母不一樣。問題在於,突如其來的事件讓父母完全不知所措,他們感到孤獨,與其他還活著的孩子沒完全沒有了溝通,讓人感覺這些兄弟姐妹被忽略。實際上這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要幫助這些失去親人的人,就要關心整個家庭。使全家人能夠以共同的追憶方式找到擺脫痛苦的共同途徑。

為失去的親人送上鮮花以示哀思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您是如何為遇難者親屬提供幫助的呢?

霍恩:在慕尼黑槍擊事件上,還沒有到我們出面的時候。人們還處於完全震驚的第一階段。他們必須面對發生了親人死亡的可怕事件這一現實。而只有告別了死者之後,他們才能面對現實。為了意識到人確實已經死亡,就要向孩子做最後的告別。這很重要,即使害怕看到被破壞的遺體也要告別。無論是父母兄弟姐妹還是救援人員,都害怕看到肢體遭到破壞的受害者。但是很多沒有向遺體告別的父母事後都感到非常後悔,因為從長期看,這對他們今後能更好地面對、適應喪失子女的傷痛很重要。

德國之聲:親人的悲痛心情會持續多久?

霍恩:悲痛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而且它也會發生變化。開始時它是一個可怕的妖魔,令我們感到窒息,而且窒息的時間也非常長。所以,要給一個受害者家庭3至5年的時間,才能讓他們找到擺脫悲痛的途徑,知道如何繼續生活下去。但悲哀這個妖魔始終伴隨著我們,不過它不再讓我們如此地痛苦。我們始終為失去我們的孩子感到悲痛,我們想念我們的孩子,我們死去的孩子一直活在我們心中。這也是一種悲哀的形式,只是這種悲哀轉換成對死者表達愛和緬懷的一種形式。我們會去墓地為死者掃墓,追念死去的孩子,但不再是天天這樣做。悲痛是一個變化的過程。

彼特拉‧霍恩(Petra Hohn)是"德國失去孩子父母"聯邦聯合會首任主席,也是2008年Gütersloher 出版社出版的《突然失去孩子》"Plötzlich ohne Kind"一書的作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