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西方攻擊敘利亞違反國際法」

Oliver Pieper
2018年4月18日

美國、英國、法國對敘利亞的軍事目標發動襲擊,以懲罰阿薩德政權疑似使用化學武器的行為。西方國家到底能不能採取這樣的軍事行動?德國之聲專訪了德國左翼黨政治家、漢堡大學的國際法專家派希教授(Norman Paech)。

Syrien Raketenangriff
美國、英國、法國對敘利亞的軍事目標發動襲擊,以懲罰阿薩德政權疑似使用化學武器的行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H. Ammar

德國之聲:西方國家周末攻擊敘利亞的行為,是否違反國際法?

派希:顯然違反。此事沒有經過聯合國安理會磋商,沒有獲得安理會的必要授權。參與打擊的這幾個國家,本身並沒有遭到攻擊,因此這也不是自衛行為。所以這次軍事打擊不具備國際法層面上的合法性。

德國之聲:可是,敘利亞政權使用毒氣,西方國家難道不應當發出警告,告訴他們這已經跨越了紅線?

派希:您這是在暗示阿薩德政權確實使用了毒氣。但是我們應該先等候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的調查結果。西方國家現在對阿薩德使用毒氣的判斷,受到了多方質疑。事實根本就不明朗。在事實得以澄清之前,我認為只能採取政治干預手段,而決不能進行軍事幹預。

德國之聲:如果能證實阿薩德確實使用了化學武器,那麼西方的軍事打擊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合法性?

派希:並不是。即便我們能證實阿薩德使用了化學武器,軍事幹預依然需要有安理會的授權。以《聯合國憲章》為代表的相關國際法明確規定:除非遭受襲擊後的自衛行為,否則任何國家都不能自行採取武力。即便行使自衛權,該國也必須向安理會報告。如果獲得了阿薩德使用化學武器的確鑿證據,同樣必須要訴諸安理會,就政治手段、經濟手段或者軍事手段進行磋商。

德國之聲:由於俄羅斯的存在,安理會在敘利亞問題上面臨困難。

派希:確實如此。但是在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發動了軍事打擊,那也是明確違反國際法的行為。當時的情況並不像現在這般歇斯底里,当時安理會壓根就什麼也沒做。大多數情況下,採取政治或經濟制裁都是更為正確的措施,而不是直接進行軍事幹預。我們知道、大部分歐洲國家也都表示,敘利亞問題只能通過政治途徑解決。如果我們相信此問題確實只能政治解決,那麼我們就應該貫徹這條路線,而不是立刻採取軍事手段。

德國之聲:您認為,這場衝突無法用軍事手段來解決。可是,軍事行動難道不是唯一能讓阿薩德明白的方式嗎?

派希:我不認為是這樣。現在還什麼都沒有嘗試。歐巴馬總統曾經在干涉敘利亞局勢時說:我們不與阿薩德談判。當時,美軍在敘利亞發動了空襲,那當然也是違法國際法的。對於阿薩德這樣的受到聯合國承認的合法政權(legal),大家必須先嘗試和他進行政治談判,即便大家認為這政權不具備合法性(legitim)。

德國之聲:我們探討一個原則性話題:以惡制惡,您認為這樣的做法有多大的意義?

派希:完全不認同。一報還一報不能夠是政治解決方案。面對難解的困境,尋求一條其他道路,而不是直接採用軍事手段,這就是外交。如果已經陷於戰爭狀態,那麼政治手段就是唯一的出路;而且這條出路不能踏過倒地的失敗者。現在,絕大多數國家應該都一致認為,因為化學武器而發動的軍事幹預最終沒有實現任何目的。.

德國之聲:敘利亞的戰爭已經延續了7年。國際法遭受侵犯的現象到底有多頻繁?

派希:經常發生。而且不僅僅是阿薩德政權違反,美國、土耳其、以色列的軍隊也有觸犯國際法的行為,這意味著對聯合國憲章體系的重擊。那些嚷嚷要採取軍事手段的國家,現在應該捫心自責,並且嘗試在國際法框架下解決問題。

德國之聲:英國首相還有美國總統現在都面臨嚴重的內政問題,法國總統馬克宏也正在為國內的鐵路職工大罷工而頭疼。他們會不會因為內政困局而傾向於今後再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這種破壞國際法的危險有多大?

派希:確實很大。回顧過去的軍事幹預行動,比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派兵奪回馬島:內政危機經常通過對外行動來解決。這是巨大的風險。我們必須密切關注英國首相梅以及美國總統川普的處境。他們很有可能出於內政原因採取軍事行動。

德國之聲:德國是否有能力進行調停?

派希:我希望能這樣。但是,看看現在的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ss),我對此表示懷疑。不過,也有可能梅克爾總理會說:"我們不參與軍事行動,和軍事上的歇斯底里保持距離。"梅克爾總理可能會要求大家回到談判桌前進行政治磋商。但是,就目前來看,德國政府內並沒有就此形成多數意見。

德國之聲:您對德國外長馬斯表示質疑,這是為什麼?

派希:在我看來,馬斯的言論明顯是在為英國、美國、法國的強硬措辭撐腰。所以我懷疑他不具備外交勇氣,他無法冷靜地對他們表示:"不,這樣不行。"我們必須通過政治手段解決敘利亞問題,而且不能把阿薩德政權撇除在外,不能去試圖改朝換代。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