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面對中國軍事擴張,台灣應將錢花在刀刃上

William Yang 採訪記者
2019年3月5日

中國今天公佈了2019年的國防預算,同比增幅為7.5%。 在與德國之聲的專訪中,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戰略研究所的林穎佑教授提到台灣應審視國防政策與戰略規劃方向是否吻合,並列出哪些面向是該優先考慮的。

China Peking Militärparade
資料照片:2017年的解放軍閱兵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NN

德國之聲:中國今天公佈的2019國防預算比去年增加了7.5%。 您認為外界該如何解讀這個成長率?

林穎佑:我覺得中國國防的支出其實還是跟經濟比較有關,所以如果只單單看成長率的話,可能會對中國軍事發展有些誤解。 例如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可能因為貿易戰的關係,將成長率往下修正,那自然它國防預算的比例也有可能往下修。 即便如此,中國的國防預算仍然是全球第二高,那中國維持這麼高軍費支出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替換武器,發展各式新型武器,包含正在研發中的第二艘航空母艦。 再來就是軍事人員的維持費。 雖然之前中國曾經提過可能要裁軍,但現在中國解放軍的軍費仍是非常龐大的。 這其中包含招募新兵、官兵待遇、還有退撫制度。 這些面向都會造成中國軍費的增加。

德國之聲:您認為2019年的國防預算成長對於兩岸關係,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樣的增加會讓中國更容易達成武力統台嗎?

林穎佑:我覺得這個數字代表國防投資對中國來說仍是專注的重點之一,那對台灣而言,我們的軍備預算很難直接跟中國做比較,所以台灣的預算更要靈巧地與當前的戰略規劃相呼應。 也就是說,台灣必須將錢花在刀口上。 我覺得台灣首先要釐清自己的戰略規劃方向,以及到底要重視哪個面向。 因為台灣有時候會面臨國防政策與戰略方向是否得合一的問題。 例如台灣四面環海,那或許海權對台灣來說就相當重要。 為此台灣不只需要小型的快艇,也會需要購買大型軍艦,因為大型艦船才能開得比較遠。

另外,如果台灣想要強調之前蘇貞昌院長提到的「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的口號,那台灣就得考慮將戰略方向著重在強化後備軍力以及城鎮戰的能力。 但如何讓台灣的戰略方向跟政治人物的口號做搭配,這是台灣必須謹慎思考的,因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台灣必須列出哪些面向是該優先著重的。 如果海權很重要,那台灣就該著重在強化海軍跟空軍的戰力。 至於增加國防預算是否讓中國更容易達成武力統台,我認為這很難判斷,因為中國國防預算的增加是有一個特定結構的,而中國也不會特別針對武力統台增加國防預算。 對中國來說,它的軍事任務跟目標不會僅限於台灣海峽。 其他軍事任務都會迫使中國提高國防預算。

德國之聲:那中國在南海的軍事行動,是否顯示中國企圖在這個區域取得主導權?

林穎佑:由於中國過去幾年在南海一直有軍事行動,所以國防預算提升並不會使軍事行動變得更頻繁。 那對在南海地區的國家而言,它們也很難在國防預算上與中國抗衡。 所以中國持續提高國防預算的策略,會促成一個中國威脅論,迫使南海周邊的國家展開更密切的合作。

德國之聲:那中國對南海各國造成的軍事威脅目前大概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林穎佑:2016解放軍進行了大規模軍改,那之後的幾年中國軍隊都還在磨合的階段,這也是為何習近平在十九大曾提到中國軍事在2035要達到一個階段性改革。 所以中國威脅論到底程度到哪,與軍事改革的程度有很大的關係。 我認為中國得等到2035年左右才會有比較突破性的軍事改革成果出現。

德國之聲:美國會如何應對中國在軍事預算跟設備上的升級呢? 對區域內的國家來說,它們怎麼在中國跟美國之間做抉擇?

林穎佑:我認為美國當然會要求要增加國防預算,但美國經濟是否能維持同等的開銷,我個人是比較悲觀看待。 因為對美國來說,國內的政治或經濟問題會迫使它無法將過多注意力放在提升軍事預算上。 這也是為何美國會提出許多區域性的戰略計劃,希望透過國際合作的方式來對抗中國的軍事擴張。 就南海而言,除了美國外,日本、英國或法國都有可能派軍艦到南海。 所以這樣來看,可以瞭解美國希望透過盟邦的力量來圍堵中國。

對區域內的國家來說,它們會採取比較避險的政策,與美中同時有互動,在兩大強權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那中國在南海的一些軍事行動,很多是透過雙邊的軍事外交,與其他國家互動,並透過這些互動,試圖降低其他國家將其南海軍事行動形容成中國威脅論的機會。

 

林穎佑是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專門研究中國的軍事戰略及外交。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