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 : 新聞自由是香港的基石

2018年10月9日

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編輯、香港外國記者會第一副主席馬凱(Victor Mallet)遭港府拒絕續發工作簽證,令人懷疑與他邀請港獨人士演講有關, 事件繼續廣泛發酵,多個記者組織今日到政府總部遞交萬人聯署請願信,要求特首林鄭月娥解釋。德國之聲就此事訪問擁有40年研究中國經驗的時事評論員林和立。

Hongkong verweigert Journalist Victor Mallet Visum nach Gesprächsrunde über Unabhängigkeit | Kritik
香港拒續英國記者馬凱簽證被視為是報復其邀請港獨人士演講。這也引發各界擔憂香港新聞自由大幅倒退。圖為聲援馬凱人士上街示威。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Liau Chung-ren

(德國之聲中文網) 《金融時報》發表題為〈香港打擊言論自由之舉〉(Hong Kong's move against free speech)的社論文章,對香港政府的決定表示極度遺憾,斥事件反映北京中央政府正逐步侵蝕香港的基本人權。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表示,今次西方記者不獲續發工作簽證,變相被驅逐出境可說是香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為香港本地不同媒體制造寒蟬效應,進一步粗暴干預香港言論及新聞自由,香港頼以成為金融中心的基石受到破壞。

德國之聲: 港府一直對事件不回應,只強調對個別事件不評論,你認為馬凱工作簽證不被續發是否與新聞自由有關 ?

林和立: 我們可以深信,這次馬凱記者工作簽證不被續發的事件, 是完全和新聞自由拉上關係。作為FCC的第一副主席,馬凱邀請所謂鼓吹香港獨立的陳浩天演講,是觸犯了香港政府的「紅缐」。從新聞自由的觀點來看,外國記者協會在香港有數十年歷史,它有一個傳統,無論左丶中丶右丶不同政治見解、不同取態的人物,都分別被邀請去演講,這是象徵新聞自由丶是香港一個重要核心價值的一個做法。

另一方面,港府絕對不會回應了,因為它拿不出充足的理由,所以跟以往處理些尷尬政治事件一様,只強調個別事件不評論。香港政府用這個理由用了很多次了,如人境事務處不允許英國議員來香港,也用這個堂而皇之的理由,今次也不例外,不會就馬凱事件再有任何回應。

聲援馬凱人士收集了上萬份連署,要求港府就拒簽提出說法。圖為遞交連署時的畫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V. Yu

德國之聲 : 過去香港有沒有像這樣的先例?而馬凱事件對香港社會及傳媒造成怎樣的影響 ?

林和立: 據我記憶所及,幾十年來香港從沒有這樣的先例,西方駐香港記者因為純粹的報導丶或因為在例行公事上,像今次外國記者協會邀請不同政見人士發表演說而受到懲罰的,今次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是次馬凱事件令到香港大部分傳媒都感到寒蟬效應,所以無論外國記者協會,或是香港記協及其他新聞團體,過去一兩天都強烈譴責特區政府的做法。很多人擔心,這個顯示香港新聞自由進一步委縮。往後駐港的新聞編輯及記者,在採訪時可能要接受一些不願意的限制,例如採訪鼓吹港獨或鼓吹香港人民自決等理念的政治團體時會自我審查,或報導反對北京的一些政策時,可能會加緊小心;這對於香港言論自由的環境確是進一步粗暴的干預。

另一方面,當香港的新聞自由被侵蝕,它影響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城市的地位,因為國際金融城市有頼訊息自由的發放,如果每每限制新聞自由,香港頼以成為金融中心的基石受到破壞。

延伸閱讀: 批評港府打壓新聞自由 萬人連署挺FT記者

德國之聲: 有親建制評論員認為,《拒批簽證,英美何曾解釋?》,並指出,「我們只把你請走,沒拉你槍斃,算是最文明的抗議了」。請問歐美國家慣常的做法是否這樣?

馬凱獲批7日旅遊簽證至香港,但是針對工作簽證遭拒絕,港府還沒有正式提出解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林和立:  其實在眾多西方國家,報導分離主義活動經常發生,例如西班牙某一個地方鼓吹獨立,也有國際記者去訪問鼓吹獨立的政客;早年加拿大𣁽北克省有鼓吹獨立聲音,也有不同國家新聞記者採訪;就如英國也有鼓吹地方獨立的活動,雖然規模很少,但是也有很多外國記者去採訪,而英國政府也沒有阻止。在香港,鼓吹香港獨立只佔人口非常低的比例,而陳浩天當天演講,當時特區政府仍然未刊登憲報宣佈民族黨是非法組織,所以無論從國際慣例來說,或法律的理據來說,特區政府可說是缺乏理據懲罰邀請陳浩天演講的組織者。

德國之聲: 從港府高調處理馬凱事件,你認為背後有甚麼原因或部署?

林和立:  無論港府或北京,他們很早已決定,港獨或民族自決是一條不可超越的紅缐,今次懲罰了一個英國藉記者,之後其他香港本地的丶無論電視台丶電台丶報紙或網上等新聞平台,如果在報導一些港獨的活動,可能會受到法律處分。今次港府高調處理英國記者,可能顯示北京和特區政府凖備加速23條立法的工作。特區政府今次可能受到中央政府的指示,重權出撃丶秋後算賬丶採取嚴厲措施來懲罰外國記者協會,說馬凱抵觸了香港政府反對港獨的「紅缐」只是藉口。

延伸閱讀: 港人參政意識銳減 民主運動面臨更大考驗

德國之聲: 你認為是次馬凱事件是否受到國際間的高度關注?

林和立: 外國高度關注事件,除了英國之外,美國也會很關注。現在美國國會,有一部分國會議員向總統建議取消《香港關係法》,《香港關係法》如果取消了會直接打擊香港經濟命脈。這些國會議員提出,香港「一國兩制」已名存實亡,即香港完全變了中國一部分,所以沒理由再給香港享受一些異於中國大陸的獨立經濟區域的優厚條件。目前美國和中國政府處於冷戰階段,美國的確有一些鷹派人士主張取消《香港關係法》,而馬凱事件剛在這個時候發生,就給了一些鼓吹美國取消《香港關係法》的人一個藉口,可能游說川普取消《香港關係法》,如果情況真的出現,對香港經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另外,如果馬凱事件的翻版繼續發生, 也會導至一些總部在英國或美國的外國傳媒,考慮把地區總部由香港撤到新加坡或其他地區,這個方能性也是存在的。

林和立是中國問題專家和香港時事評論員,過去曾擔任《南華早報》中國版副總編輯。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