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 世界猶太人大會主席勞德(Ronald S. Lauder)對德國《圖片報》表示,網路是散佈仇視猶太人和種族主義的最主要場所,極有必要對其清理。他說,問題不是缺乏技術,而是"有沒有意願"。
他強調指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5周年的今天,種族主義和對猶太人的仇視仍舊"沒有根除","恰恰相反,它們還在全球各地繼續膨脹。"勞德說,奧斯維辛是"反猶主義可能導致的所有罪惡的巔峰,對此,我們必須發聲。"
猶太大屠殺的同義詞
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進入波蘭,解放了當時被德國納粹軍隊佔領的奧斯維辛集中營,7000多囚徒獲救。但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不久後便死於飢餓、疾病等帶來的後遺症。
奧斯維辛後來成了全世界猶太人大屠殺的同義詞,成了人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僅在這個集中營,納粹殺害的囚徒就超過100萬人,其中大部分為猶太人。歐洲範圍內,約有600萬猶太人被殺害。
周一(1月27日),奧斯維辛紀念館舉辦紀念活動,包括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 Frank-Walter Steinmeier)和以色列總統裡夫林(Reuven Rivlin)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都將出席。上周四,他們也都蒞臨了在耶路撒冷舉行的國際猶太人人大屠殺紀念活動。施泰因邁爾在發言中明確指出德國屠殺猶太人的罪責,他許諾說,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必須得到保護。德國總統還表示,對這場災難的記憶永遠不會結束。
在阿姆斯特丹一處秘密住所內躲藏了兩年後,安妮‧弗蘭克一家被人出賣。1944年8月4日,他們遭到逮捕並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她在藏身期間所寫的日記後來得以出版,成為聞名世界的揭露納粹暴政的象徵。
這一天是安妮(前排左)的姊姊瑪戈特(後排右)的八歲生日,父親奧托‧弗蘭克拍下了這張照片。瑪戈特比安妮大三歲半。這是1934年,一家人已經流亡來到荷蘭。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安妮的父親在阿姆斯特丹開了一家公司,公司的總部就在這幢建築內。父親在這裡安排了秘密居所。從1942年到1944年,弗蘭克一家四口和另外同樣躲避納粹迫害的四人隱居於此。就在這裡,安妮寫下了後來蜚聲世界的日記。1960年,「安妮之家」成為博物館。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安妮開始寫日記以後,幾乎無一日中斷。日記成了她的一個朋友,她把它叫做Kitty。無憂無慮的日子結束了,隱居生活完全不同。她寫道:「我最喜歡的是,至少我還能寫下我的思考和感受;否則,我會感到徹底的窒息。」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44年10月30日,安妮和姊姊從奧斯維辛被送到伯根-貝爾森集中營。在這裡,超過7萬人被折磨至死。1945年英軍解放了這所集中營,將受害者集體埋葬,安妮和瑪戈特姐妹就在其中。她們死於斑疹傷寒。臨終時,安妮只有15歲。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伯根-貝爾森,安妮的墓碑。這位出生於法蘭克福的猶太女孩,曾經幻想過不一樣的人生。1944年4月5日,她在日記中寫道:「我不想像大多數人那樣庸庸碌碌。我想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和幫助,儘管他們並不是總能理解我。我想要活下去,即便在我死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安妮夢想成為記者、作家。1947年7月25日,在倖存下來的父親的努力下,她的日記得以出版。1952年,被翻譯成英文出版。安妮‧弗蘭克成為納粹暴行受害者的標誌性人物。「我們都為追求幸福而生活;我們千差萬別,卻又並無兩樣。」——安妮日記,1944年7月6日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李魚/樂然(法新社、德新社、天主教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