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對華政策:德國新政府面臨抉擇

2021年11月26日

德國即將開始聯合執政的三個黨派公佈的組閣協議中,有關德國未來對華關係表述表現出與梅克爾政府不同的側重點。這些變化意味著什麼?

Symbolbild Deutschland China
圖片來源: Imago-Images/photothek/T. Truschel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本周三(11月24日)公佈了聯合執政協議內容。在對外關係章節裡,中國佔據了不小的篇幅。

德廣聯的報導指出,協議中提到「中國」的次數,比提到美國和法國加起來還要多,在內容上,中國所佔據的份量在聯邦德國歷來的聯合執政協議中也是前所未有的。紅綠燈聯合政府雖然不會在對華政策上做出大轉向,但明顯的是,新政府要在中國面前表現出更加自信和大膽,少一些委婉的外交辭令。

文件中稱:「我們希望且必須在夥伴、競爭及制度對手的維度下建構對華關係。」這延續了前政府以及歐盟此前做出的定位。但協議首次直接觸及了多個中國視為敏感的議題:人權、香港、台灣、南海。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關注德中關係的資深研究員萊默斯(Ariane Reimers)對德國之聲指出,與上一屆政府相比,在新的聯合執政協議中,與中國的關係被放在更具批判性的語境中,直接地提出了德中關係以及歐中關係中的棘手問題。「2018年的執政協議中,德國從中國經濟發展獲益的機會是重心。而這一次,新政府設定了更嚴格的框架,提出了未來與中國發展關係的條件。人權、公平競爭規則、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權力訴求都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聯合執政協議:重新審視與中國關係圖片來源: Klaus-Dieter Esser/agrarmotive/picture alliance

執政協議不等於政策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成員、《國際政治》雜誌主編比亞雷茨基(Martin Bialecki)認為,「新政府必須做出選擇,是不是要繼續把人權和經貿關係放在平等並行的層面上權衡,迄今這(給德國)造成了很大的矛盾,而梅克爾明顯選擇了經濟利益。」

他估計,今後柏林對北京將會選擇一種更為強硬的語調,同時盡量避免把關係搞僵。不過他指出,「這樣一份協議還不是實際執行的政策。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對中國提出的要求到底會如何落實。」

萊默斯也承認,要堅定落實不同以往的政策會很困難。「一個可能的途徑是,通過《供應鏈法》加大壓力。執政協議中說,德國政府將推動歐盟制定《供應鏈法》,支持歐盟所建議的禁止進口涉及強制勞動的產品。德國和歐盟如果對來自新疆的產品施加制裁,這可能是一個槓桿。但這對德國和歐盟企業來說,後果可能是嚴重的。」 

台灣受重視

協議還明確提到台灣問題:「台灣海峽現狀只有通過和平方式及在兩岸均表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得以改變。在歐盟一中政策框架下,我們支持民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萊默斯和比亞雷茨基都指出,尤其是後一條表態出現在執政協議裡,是一個新的發展,儘管有關主張在聯邦議院被一再提出。萊默斯說,新政府意在以此表明它很重視台灣的正當權益。

在談到南中國海等與中國相關的地區主權爭議時,執政協定中表示:「我們對中國外交政策的期待是,在與周邊國家的和平與穩定中扮演富有責任感的角色。我們致力於在國際海洋法基礎上解決南中國海及東中國海領土爭端。」此外,德國將「在國際規則和國際法基礎上致力於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

德國海軍「巴伐利亞」號護衛艦巡航印太圖片來源: Sina Schuldt/dpa/picture alliance

比亞雷茨基認為,這一「期待」並不太清晰,或許有意表述得比較模糊。德國在這一地區有哪些利益訴求,也許首先要看新政府如何定位自己在現有的國際組織中的位置。萊默斯則指出,這僅僅表明德國希望同印太地區的民主國家在諸多領域擴展和深化關係。

現實與理想

萊默斯還指出,新政府計劃將德國的對華政策打造得更符合歐洲的利益。協議寫道:「為了在與中國的制度性對手關係下實現我們的價值和利益,我們需要建立在一致的歐盟對華政策框架下的內容廣泛的中國戰略。」萊默斯認為,「這有可能意味著,為了顧及歐盟協調統一的對華政策,德國未來將會把與中國間的特殊夥伴關係放到次要地位。」 

北京已經注意到了德國新政府協議裡的中國內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稱,「台灣、南海、新疆、香港等問題都是中國內部事務……歷屆德國政府均秉持一個中國政策,希望德國新政府繼續恪守這一政策,尊重中方核心利益,維護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 德國政府更迭,是否預示著德中關係走向降溫?

萊默斯指出,人權、香港、台灣、南海——德國提起這些議題,並不是第一次,但迄今並沒有因此催生出一種新的對華政策。「中國可能會先觀察一下,新執政協議的批評性語氣在多大程度上會落實到具體的現實政策中。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德中關係可能會繼續降溫。」 

 

© 2021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