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尷尬」聖誕,海外華人的夾縫節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12月23日

從喧囂的人潮裡穿梭而過,揮不去聖誕明酒的暖香。水晶杯,禮品盒,處處明豔豔,亮晃晃。2004年的聖誕就這麼招搖著來到德國,逼近了每個人的世界,哪管你是本地土著,還是源自異鄉。

德國出生的中國娃娃正等待聖誕老爺爺帶禮物從天而降圖片來源: DW

走在聖誕市場上,琳瑯的吃食叫人眼花繚亂。忽然熟悉的濃香襲來,竟是熱騰騰的炒栗子,不假思索捧了一袋在手上。四處遊逛本為看看洋希奇,嘗嘗新意思,卻還是抵不住中國胃腸的驅使,找自己認得的東西。

這情形不是惟我獨有,距離生美感,海外的華人多逃不出此情結。不信,可以看看他們如何過聖誕。

落地生根族

周六,波昂萊茵中文學校。正午時刻最繁忙,教學樓外車水馬龍,全是送孩子上中文課的家長。小維的媽媽正一臉慈愛把飯盒塞進孩子的書包,小維生在德國,剛剛還雜著天津口音和媽媽講普通話,現在正操著原汁原味的德語同小夥伴爭論世界上究竟有沒有聖誕老人。等候上課的間隙,我和小維媽媽拉起家常。問到聖誕怎麼過,紮根德國數十年的她一臉驚訝:「中國人過什麼聖誕,還不是平常日子該咋過就咋過唄。」

眼前這所中文學校據說由學生家長自發組建。校內事無巨細,都有爸爸媽媽輪流值班管理。甚至有兩個班的中文教師也是由家長親自出馬。每周六,他們風雨無阻牽著小傢伙的手趕到學校。「不為別的,就怕孩子們在這異國他鄉疏離了中國文化。」一位父親表情嚴肅地說。

純粹的華人家庭,嚴絲合縫的中式教育。孩子們會否變成外黃內白的香蕉人現在還說不準,但是吃中國米飯成人的父母認准了一點,春節遠比聖誕重要。

學生漂留幫

「聖誕節我回波鴻。」就讀於北威州某大學的小丁說。小夥子頭髮染得黃黃的,看來德國鄉村般寧靜的大學生活並未消減他成都帶來的時尚氣息。「波鴻是我娘家。」那是他到德國的第一站,學德語一年,和同一家中介公司辦來的老鄉們結下了深厚的哥們兒情誼。「去年聖誕也是和他們一起過的,到亞洲店買了火鍋底料,涮肉涮菜,熱火朝天吃上一頓。」

小丁的過節方式在留學生裡甚是典型。聖誕放假兩周,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大街小巷人跡罕見,待家裡久了又悶得慌。和同胞聚聚,聽聽鍋碗瓢盆的交響樂,聞聞故鄉的飯菜香,侃侃家事國事天下事,也算得挺熱乎。

只是他最後冷不丁冒出一句:「其實聖誕過怕了。朋友一起熱鬧一時,總有回到一個人的時候。」

相比之下,來自慕尼黑某大學的小其的聖誕過得更有滋味一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常常利用聖誕假旅行。今年打算去義大利。」小其興奮地說,「這成了每年的必修課,去年我飛了趟巴黎。沒錯兒,這時候是旅遊淡季,不過就因為這樣,才別有一番情趣。羅浮宮、埃菲爾鐵塔、迪斯尼樂園,所有景點都不用排長隊等候。雖說天氣寒冷,街頭冷清了點兒,但這妨礙不了我的游興。」

小其認為,在德國一年到頭上學打工,難不成最後幾天還要慘兮兮枯守新年到來?與其在家無所事事,不如邀朋結友出外旅行犒勞自己。「還是趁早抽身逃離聖誕吧。」小其笑得很灑脫。

中西混合戀

留學生小凡這次的聖誕節和往年不太一樣,因為她年初同德國男孩米歇爾確立了戀愛關係。「我沒想到自己會真正參與聖誕節,它好像是突然冒出來的。在德國這幾年,總是和幾個朋友聚餐,今年我不能陪他們了。」

按德國的傳統,節前每家每戶先把聖誕樹折騰回家,再給它綴星星點月亮,最不可缺少的當然是聖誕禮物。此刻,家人由天南地北聚到一起,共進晚餐,然後互贈禮品。「米歇爾告訴我,他和聖誕小天使關係不錯,所以我有什麼願望都可以告訴他。12月初我們寫了一封信,告訴小天使自己想要什麼。」她當然知道信是寄到他家了,但是她感到像德國小孩子那樣笑談聖誕天使很新鮮有趣。

米歇爾家在海德堡,之前小凡去過幾次。昨天她剛剛收到寄自海德堡的聖誕餅乾,是米歇爾的媽媽烤制的,德國主婦有聖誕節前烤餅乾的傳統習慣。「餅乾味道不錯,但它讓我想起了春節時,自己媽媽做的四喜丸子,放油鍋裡煎得那個香呀。我都兩年沒回家過年了。」說到這兒,小凡的目光落到了遠處不知什麼地方。

我知道再和小凡聊下去,我們會毫不例外地駛進相同的軌道。國內西風漸盛,可以想見聖誕到來的紅火張揚。而誰能料到,地球這一端,浸泡在德國這聖誕文化裡的中國人,卻無論如何也走不出中國結那強力的磁場。

(文卿)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