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的看法
2004年12月10日「取消武器禁運不僅將破壞為恢復大西洋兩岸合作做出的努力,而且其後果將更為嚴重。歐盟的高級官員可以聲稱禁運已經過時、已沒有意義,但是如果取消禁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力量也許將得到提高,這將引發與台灣的軍備競賽,威脅亞洲的安全。......
取消武器禁運將發出災難性的訊息:中國的領導層會認為,歐洲不再過問人權問題,也忘記了十五年前的天安門大屠殺。中國人民獲得的訊息同樣是:歐洲不再關心中國的人權、公民和政治自由,中國人又何必為此而奮斗呢?
第二任布希政府如何處理歐盟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包括軍事夥伴關係,將對21世紀全球地緣政治的基調起著決定作用。北京的外交官們巧妙地利用武器禁運,在歐洲與美國之間挑撥離間,迫使歐洲在中國與美國之間做出選擇。如果歐盟實行以法國為首傾向中國的政策,那麼將出現歐洲支持專制中國、反對民主美國的局面。」
還沒有理由將中國看作是穩定的夥伴
商報也提醒德國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應站在美國一邊,該報寫道:
「中國是一個獨裁的國家。對這一事實,德國至今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經濟增長的獨裁國家同樣具有攻擊性,也不穩定。這些國家沒有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可能激發嚴重的動亂。我們不排除中國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民主化的可能性,但這樣的希望同樣可能被打得粉碎。所以,現在還沒有任何理由把中國看作是穩定的夥伴,向中國支付津貼。生意歸生意,政治上必須把遏製作為目標:中國威脅台灣,儘管經濟地位不斷上升,卻在努力提升軍備,這就使得中國具有更大的危險。只有美國能與這個不可預料的巨人較量,所以德國的位置應在美國一邊,而不是在中國一邊。」
對中國人權問題,柏林日報寫道:「誰象施羅德那樣,在國際舞台上要求讓德國發揮更大的作用,他就必須表明,夥伴關係的界限何在。當然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中國估計每年處決一萬名人犯的事情,肯定與事無補。但正因為北京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既有自我意識、又無法預測,所以德國總理不應該總是三緘其口。正因為施羅德誇獎中國無可否認的進步,他也必須同時指出其中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