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巴西一個研究團隊周五(7月10日)宣佈,在巴西東北部塞阿拉州發現的化石屬於1.15億年前的恐龍,這是此前不為人所知的恐龍品種。
命名為"阿拉塔龍"的這種恐龍是中型的獸腳亞目種,具有中空的骨頭和三趾的四肢。
古生物學家薩亞奧(Juliana Sayao)介紹說,該化石代表的恐龍死的時候還很年輕,但是已經重約34.25公斤,身高3.12米。
薩亞奧認為,阿拉塔龍的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瞭解食肉獸腳亞目動物的進化史。而且,這一發現也表明,幾百萬年前,該地區生活著多種類型的食肉恐龍。
薩亞奧說,"我們發現,阿拉塔龍屬於獸腳亞目動物中的腔骨龍的種群。該種群包括在同一地區發現的桑塔納拉普托龍,以及著名的霸王龍和迅猛龍,甚至包括我們今天所知的鳥類。"
周五,來自伯南布哥聯邦大學、巴西國家博物館和卡裡裡地區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這塊化石交給了巴西最悠久的科研機構--巴西裡約熱內盧國家博物館。
中國左龍的親戚
薩亞奧說,目前對阿拉塔龍的祖先所知甚少。然而,該化石表明,這個物種的祖先比傳說中暴龍的祖先更為古老。
薩亞奧說:"阿拉塔龍的發現表明它在巴西東北部和南美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在這個進化拼圖中,仍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但是,這一發現讓我們又多填了一塊,有了更多的理解。"
參與此次研究的中國古生物學家程辛認為, "阿拉塔龍與左龍有親緣關係。左龍是一種來自中國侏羅紀的腔骨龍。"這表明,更古老的虛骨龍類在地球上分佈得更廣,而且生活的時間更長。
這具化石於2008年在巴西阿拉蕊皮盆地的一個石膏礦中發現,那裡是伯南布哥州、皮奧伊州和塞阿拉州的交界處。
化石所在地區被一個湖泊滲透,湖水的鹽度隨著海水進入而改變。
核驗化石過程緩慢,費時12年。部分原因是準備工作複雜,需要搬走化石周圍脆弱的岩石。
從2008年到2016年,研究人員對小骨樣本的化石組織進行了微觀分析,得以形成了動物的結構。
2016年,阿拉塔龍化石被轉移到巴西國家博物館。2018年該博物館發生了毀滅性火災,燒毀了部分建築,所幸化石所在區域並被殃及。
當今世界,物種多樣性面臨巨大威脅,以至於一些科學家將之與恐龍消失相提並論,稱為地球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不過,人類的重建力量是否可以抵消其破壞能力?
圖片來源: Imago/Science Photo Library/L. Calvetti雖然已經出了五集,《侏羅紀公園》依然讓我們沉迷於這種想像:有朝一日重遇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最令人驚恐的生物—恐龍。不過從琥珀化石裡的蚊子提取DNA,然後複製恐龍—這樣的電影情節與現實依然相差遙遠。知名去滅絕(de-extinction)科學家表示,對百萬年前的基因物質加以利用是不可能的。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United Archiv/IFTN2018年,名為「蘇丹」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終年45歲。比他歲數更大的兩頭雌性白犀牛成為該物種的最後成員。科學家希望,這些深度冷凍的胚胎能夠挽救這一「事實滅絕」的物種。這些胚胎是由一頭死去的北方白犀牛的精子和一隻近親物種南方白犀牛的卵子培育而來。
圖片來源: DW/Andrew Wasike當毛裡求斯的渡渡鳥在17世紀徹底消失時,還很少有人相信人類有能力把一個物種完全滅絕。直到19世紀時,自然學家居維葉確認生物滅絕是可能的,渡渡鳥才成為人類破壞力的標誌。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找渡渡鳥的DNA,希望人類也能證明自己的重生能力。
Not so dead after all?
圖片來源: Imago/StockTrek Images/D. Eskridge2000年,最後一隻比利牛斯高地山羊Celia死去。不過當時科學家們已經收集並冷藏其毛發細胞。三年後,由Celia的DNA和一隻山羊卵子結合而成的克隆體誕生。其實當時試驗一共嘗試了十幾只母羊,但其中只有7只懷孕,而最後只有一頭成功生產,但僅僅存活幾分鐘便告夭折。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lickwinkel/C. Wermter這是Martha,最後一隻旅鴿,死於1914年。這種生活在北美地區、體態豐滿的鳥類曾是人們的盤中美食。即便動物保護者此前曾發出警告,但旅鴿還是由於大量捕殺和森林退化最終消失。致力於「去滅絕」的組織「Revive & Restore」認為旅鴿是復活生物學家們展示能力的最佳對象。
圖片來源: Donald E. Hurlber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澳洲的欧洲殖民者們曾為獲得袋狼的頭顱而高額懸賞。最後一頭已知存在的袋狼在1936年死於霍巴特公園。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從一具保存在乙醇內的幼獸標本中破譯這一物種的全部基因訊息,並希望將其基因注入其現存最近親動物—袋食蟻獸的DNA內。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Blackwood最有機會上演「王者歸來」的物種是毛茸茸的猛獁象,其關係最近的親戚是亞洲象。哈佛大學的科學家表示,這種冰河期的龐然大物可以在減緩永凍層融化,並由此減緩氣候變化的進程中扮演角色。不過「更新世公園」的概念需要8萬頭動物才能產生真正效果,而批評者認為,這根本就是科幻小說。
圖片來源: Imago/Science Photo Library/L. Calvetti歐洲野牛曾經縱橫馳騁在歐亞大陸上,但捕獵和棲息地消失導致這一物種在400年前徹底滅絕。不過,他們的後代—馴養牛—依然存在。與此同時,人們通過從馴養牛身上收集其野生祖先的基因特徵的方式,也就是所謂「復育」(back-breeding),試圖讓歐亞野牛重生。德國早期的嘗試培育出赫克野牛,目前散佈於歐洲一些地區。
圖片來源: Imago/Nature Picture Library/P. Clement我們曾與其它一些人類物種同時生活在地球之上,比如與現代人類有血緣關係的尼安德特人。現代人中不少人還具有尼安德特人的DNA,但人類也是他們滅絕的主要作案嫌疑人。與那些被我們滅絕的遠古親戚見上一面如何?科學家們正在實驗室裡培育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大腦物質的混合體,以研究彼此之間的區別。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