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永不過時的思想巨人
2004年2月11日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時,伊曼努埃爾.康德在家鄉科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時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遺體放在那裡就像一個木乃伊。而且他的遺體也確實像一個木乃伊那樣被展覽:科尼斯堡的居民排著長隊瞻仰這個城市的最偉大的兒子。當時天氣寒冷,土地凍得無法挖掘,整整16天過去後康德的遺體才被下葬。
去世時的康德似乎僅僅是自己的一個影子,臨死前的若干年裡,他的身體和精神都極為衰弱,作為哲學家的康德也只剩下了一個影子,那時德國哲學界的風雲人物是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等人早,他們作為德國唯心主義的領軍人物譽滿天下。1799年,康德發表了生前最後一篇文章-「論與費希特科學學之關係」。在這篇封筆之作中,康德對費希特的科學哲學給予的評價是:一錢不值。這是康德作為哲學家的最後一句話,從此他就告別了哲學舞台-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死後的康德很快就從哲學的影子變成了人類思想天空裡的一顆巨星,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卡爾.雅斯貝斯(1883~1969)將康德與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奧古斯汀(354-430)並列稱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學奠基人」。
「心胸狹隘」的康德
康德於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東普魯士的首府科尼斯堡(Königsberg),他出生時,有「武王」之稱的普魯士國王弗裡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裡已經統治了11個年頭。科尼斯堡是歐洲重要的交通和軍事要道,在歷史上其歸屬發生過幾次變化。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和波茨坦協議,德國原東普魯士部分領土劃歸蘇聯,科尼斯堡更名為現在的加裡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包括立陶宛在內的原蘇聯波羅的海3個加盟共和國成為獨立國家,加裡寧格勒地區就變成了一塊北面和東面被立陶宛包圍、南面與波蘭交界、西面面向波羅的海的俄羅斯的「飛地」。
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強調宗教的精神,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時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響。八歲時,康德開始上學,學校提倡的是人文主義教育,反對宗教帶給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學校的教育改變了康德的宗教態度,他從此開始一生都對宗教祈禱和教堂唱詩感到反感。也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他開始懷疑建立在感覺與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學簡單地來說也是對虔信派的一種反動。
1740年,康德進了科尼斯堡大學。人們現在無法考證他當時註册了什麼專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聽哲學課。1748年,24歲的康德大學畢業,因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他衣食無托,前途渺茫。由於大學沒有他的位置,他決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去做家庭教師。
康德曾說再也沒有哪個家庭教師比他還差,但是實際上他這是謙虛,因為他教過的學生對他的口碑都不錯。在做家庭教師期間,他發表了第一本著作-「關於生命力的真實估計之思考」,內容是關於笛卡兒、牛頓和萊布尼茨提出的哲學與科學命題。五年的家庭教師生涯後康德重返科尼斯堡,從此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家鄉。返回家鄉後,康德再次進入大學學習。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獲得碩士學位,三個月後獲得大學私人助教資格,開始教授哲學。在私人助教這個教職上,康德一幹就是15年,學生的聽課費就成了他的生活來源。因為康德的課很受歡迎,願意聽他的課的學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無憂。
在任助教期間,康德開始經常發表著作。他的論題包羅萬象,從自然科學、美學、神學甚至到巫術應有盡有,但貫穿其中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哲學研究應該如何進行:是從理性的觀點出發,從普遍真理中推導出有關事物的真理還是從經驗出發,通過觀察得出普遍的結論?
康德的著述和講課使他稱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哲學家,他的影響開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學生慕名而來成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與哥德和席勒一起成為魏瑪古典派頂樑柱的赫爾德。儘管如此,康德很長的時間裡沒有得到教授職位,期間他拒絕了科尼斯堡提供給他的詩學藝術教授聘書。他還拒絕了來自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他只願意在科尼斯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因為他不願意離開家鄉,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遷居他鄉。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臟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
1770年,康德在46歲時終於獲得了科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他的就任報告題目是「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十年沒有發表一篇文章,而是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1781年,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系,它們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於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麼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品質、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像。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像。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像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麼?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像,也就是說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於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於接受這一觀點該怎麼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麼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為這是上帝願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裡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說,康德告訴我們說: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范疇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鑑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干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康德是同性戀者?
康德是一個沒有傳奇故事的傳奇人物。傳說康德生活得十分有規律,以至於當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點半散步經過時來對表,據說他在一成不變的散步中誕生了一個又一個思想火花。
康德不但生活刻板,而且活了80歲,一輩子沒有過女人,現代人不禁要猜測:康德是不是個同性戀?康德傳記「康德的世界」一書作者蓋爾教授(現年60歲,生活在漢堡)在「明鏡周刊」的採訪中說,康德其實曾經兩次想結婚。康德本人說,當我想要女人時,我養她不起;當我養得起女人時,我不再需要女人了。蓋爾說,康德經常在中午時分去一家客棧,其樓上就是妓院。
德國大詩人海涅說過:「康德的生平履歷很難描寫,因為他既沒有生活過,也沒有經歷什麼。」
(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