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廢墟旅遊"與心靈修復

2012年5月12日

4年前,四川一場罕見的強烈地震給無數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如今,大多數人的家園已經重建,但是心靈上的創傷能否真正修復?經歷了這樣觸目驚心的災難之後,人們的人生態度又有何轉變?

圖片來源: AP

映秀鎮位於四川省阿壩藏羌自治州汶川縣境內,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這個小鎮由於位於震中附近,加上地勢和交通原因,救援隊伍在震後難以迅速進入,因此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非常嚴重。

生活在德國的華人王女士不久前曾經到過映秀,據她對德國之聲記者介紹,那裡的災後重建工作已經基本結束。在地震災難中劫後餘生的村民們都已經住上了新房,雖然偶爾還會有輕微的餘震發生,但是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當地的學校裡也會定期舉行地震避難演習,讓學生們掌握好災難一旦發生時的正確逃生方法。在四年前的地震中,由於許多學校校舍建築品質差,大批兒童失去了幼小的生命。

"廢墟旅遊"經濟悄悄繁榮

據村民向王女士講述,在地震剛剛過去之後,由於時間緊急,許多遇難者的屍體只是倉促之中集體掩埋,現在當地已經開始在原址上重修墓碑。四年前的那場地震把幾乎整個映秀鎮變成了一座廢墟,現在這些廢墟成了"地震遺址"博物館,來自各地的遊客可以參觀。此外還有村民在附近售賣一些藏羌民族風情的小飾物、小紀念品。儘管以災難發展旅遊的理念也曾經引起過有關道德風險的討論,但由於映秀鎮是通往旅遊勝地九寨溝的必經之地,這裡的旅遊經濟儼然已經自我發展起來並且初具規模。

地震留下的不只是心靈上的打擊,還有無法修復的身體創傷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語裡的災難一詞"Katastrophe"詞源來自希臘語καταστροφή,本意是"走向毀滅的轉折",或"崩潰"。雖然災前的那種生活可能永遠無法恢復,但至少表面上看,他們又找回了新的生活。曾經為2004年東南亞海嘯災區居民做過災後心理輔導的德國心理學家呂德克(Christian Lüdke)在接受德國電視二台採訪時指出,在災難發生之後,受害者原先的生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一切都混亂了。他說:

"一開始,受害者可能會難以接受事實,以為自己在一場噩夢裡,眼前的災難場面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接下來,他們會進入'創傷作用階段',災難中的一幕幕會在內心不斷地重演,許多人會出現失眠、幻聽等症狀;大約經過3個月之後,人的大腦和機體會自動進入一個創傷加工階段,受害者沉浸在心靈的悲痛中,關於災難的記憶在被儲存到大腦的深處之後,也會漸漸地從日常生活中淡出,最終人們會對新的生活燃起希望,重新找到未來。正常情況下,直到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重新擁有生活的樂趣,受害者需要至少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災難造成的心靈創傷能否完全治癒?

到過映秀鎮的王女士也向德國之聲表示,當地的導游告訴她,許多居民的人生態度在地震之後都發生了改變。有的人可能更加珍視現在的生活,有的人甚至有了及時行樂的想法。的確,在失去曾經擁有的一切之後,人們可能會以截然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原先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務。心理學家呂德克認為,正常人是有能力通過自己的機體調節來擺脫災難造成的心靈創傷的。但前提條件是,受害者必須能夠恢復平靜的心態,與災難記憶拉開了一定距離,非常重要的還有身邊親友的支持。如果當事人有能力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美好的事物上面的話,那麼他即使不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輔導,也能夠通過自然的方式修復心靈的創傷。

作者:雨涵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