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製造」邁向「德國製造「
2012年9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一個人不遠萬里路程來到一個風土人情迥異的陌生國度,冒著成千上萬歐元的風險來投資,那麼他一定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做出這個決定。九月中旬在科隆召開的2012中國商務與投資論壇上,當記者詢問商家赴德投資的理由時,許多人不約而同的表示,「德國製造」的核心內容——德國技術,是促使他們來這裡投資的主要原因。三一重工三副總經理蔣向陽接受採訪時表示:「德國製造首先是一個品牌。首先品牌聽起來很好,另外,它是實實在在的:研發、製造零件,(包括)服務,各方面的高品質。這個是目前『中國製造』還比較欠缺的」。
高科技吸引投資者
作為世界大工廠,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商,業務覆蓋了各個國家和地區。不過中國人並不因滿足於此。他們投資重點行業,希望盡快縮小與世界頂級的距離。然而「中國製造」的商品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廉價」、「仿冒」、甚至「缺德」這種詞匯。北威州投資促進署署長華珮(Petra Wassner)認為,在德國,中國產品的品質還沒有得到它可以得到,甚至可以說應該得到的認可:「基於這個原因,中國高品質產品在歐洲安家是很重要的。最近就有幾個很好的實例:比如華為計劃在IT界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品牌,而現在已經得到了認可。另外,電腦製造商聯想(Lenovo)也比較成功。」另外一個成功的案例是三一。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小作坊起家的這家南方私營企業,首先在中國打響了自己的品牌,繼而進入拉丁美洲,最近成功立足歐洲。大約在一年前,三一落戶科隆附近小城貝得堡(Bedburg),這裡是三一的歐洲中心,該產業園總投資達1億歐元。在今年年初,三一重工出資3.6億歐元收購德國混凝土集團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談到收購普茨邁斯特,蔣向陽表示:「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就是說,沒有辦法計劃說,我要收購普茨邁斯特或者是別的公司。普茨邁斯特一直是三一學習的榜樣,現在我們依託中國市場,通過我們的管理和員工的努力做的比較大了,而普茨邁斯特正好處於各方面的考慮,出售了,所以這樣的機會是不容錯過的。
在中國售出的混凝土地泵中有一半產品都是三一重工生產的。而普茨邁斯特公司在混凝土機械全球市場佔有率約40%。現在兩家工程機械巨頭的合並組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團隊。因為母公司提供了資金後盾,普茨邁斯特最近吞併了攪拌設備生產商Intermix,延長了自身的產品線。而三一重工業也為「德國製造」的高價值感到高興:「這個價值首先是全世界眾多客戶幾十年對普茨邁斯特的信任,通過我們獲取了這個品牌,我們就把這一塊市場維持下來。」
聚集北威州
中國企業以這種方式縮短與世界頂級的距離。在上個世紀末,第一批從中國來的投資者落地德國。其中很多人從事貿易生意,在德國開設分店,銷售「中國製造」的商品。之後有些公司利用德國專業技術,在德國進行生產。從3、4年前開始,漸漸出現了中國企業收購德國公司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一些中型德企在金融危機中苦苦掙扎之時,中國企業的腰包卻日益見漲。北威州投資促進署署長華珮表示:「一方面,中國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另外,中國私營企業有足夠的資本緩沖,可以收購公司,並給這些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台。」
這也使得就業崗位留在了德國。華珮說,從2004年起,中國投資方僅僅在北威州就創造了約8000個就業崗位。一共有750家中國企業在這裡投資。而達到這個規模,北威州投資促進署也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他們的工作之一就是協助中國企業來北威州安家落戶。這個州政府機構在中國有三個辦事處,為投資者提供的免費一站式服務。對於華珮來說,北威州的優勢顯而易見:「首先,我們有地理優勢,位於歐洲的中央位置,另外這裡基礎設施完善。有著理想的物流條件。我們還有著雄厚的經濟結構,涵蓋化學、機械工程、汽車供應結構以及可再生能源等等行業。」
而這些行業都是中國政府決定未來的發展重點。因此中國投資者湧入德國的浪潮才剛剛起步,這一點上,九月中旬召開的2012中國商務與投資論壇上,與會者達成了共識。
「中國製造」要像「德國製造」那樣成為一塊響當當的牌子,依然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全球一體化已經顯現出其影響。中國企業在德國生產產品的比重越來越大,而他們使用的零配件中許多都是德國產品。而把生產線移至中國的德國企業,使用德國元件的比例越來越小。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從「中國製造」轉型為「德國製造」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作者: 張丹紅 編譯:文木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