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從棱皮龜到長江鱘:全球動物銳減三分之二

2020年9月13日

在過去50年裡,人類的活動讓世界上的動物數量減少了近七成。長江鱘減少了97%。地球上需要有更多的自然保護區。

Lederschildkröte im Pazifischen Ozean
數量銳減的棱皮龜是體型最大的海龜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Bluegreen Pictur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從1970年到2016年,世界上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數量減少了68%--這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倫敦動物學會統計的結果。

在這份名為"Living Planet Report 2020"的報告中,研究者對4400多種脊椎動物的大約21000個種群進行了統計,其中既包括瀕危動物、也包括非瀕危動物。

最受瀕危威脅的動物種類包括剛果的東部低地大猩猩、哥斯達黎加的棱皮龜和長江鱘。長江鱘自1970年以來數量銳減97%。

長江白鱘據中國媒體報導已經相當於滅絕,中華鱘、長江鱘也瀕危。圖為2015年人們將人工繁殖的中華鱘放入長江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 Yijiu

民間學者也參與計數

據估計,全球約有1000萬-2000萬種動植物。世界自然基金會是自1998年以來第13次發布關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該報告。研究者收集了近4000個來源的數據,其中,所謂民間學者的動物統計數字也更多納入報告中來。

全球動物數量持續下降。2018年的該報告中,動物數量減少的幅度平均還為60%。

民主剛果的一隻東部低地大猩猩,其數量急劇下降(攝於2018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TK/Z. Ondrej

熱帶拉美最嚴重 動物減少九成

形勢最嚴峻的是熱帶拉美地區,那裡已失去了90%的動物數量。歐洲大約是25%,不過研究者指出,統計報告開始的年限是1970年,而歐洲對自然的最嚴重破壞是在那之前。

在德國,山鶉和鳳頭麥雞的數量降幅最大,主要歸因於農田開發。不過,白尾海雕等大型鳥類的數量增加,要歸功於保護措施。

在保護措施下,白尾海雕(Seeadler)在德國數量增加圖片來源: Dieter Damschen/BUND

地球上未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範圍已十分有限,僅在俄羅斯、加拿大、巴西、澳洲、北非以及中國西部等地。

濕地縮小是罪魁

熱帶雨林的破壞還不是最大的罪魁,濕地如沼澤的縮小更嚴重。由於抽水進行農業灌溉或者建水壩發電,魚類、貝類等有機體失去生存空間。濕地的動物數量平均減少超過80%。

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的額爾古納濕地(攝於2009年)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砍熱帶雨林只為了種大豆、產廉價豬肉

研究者建議的措施是:設立更多自然保護區、農業注意保護土地、阻止氣候變遷。不過,氣候變暖還未成為最主要的危險。

生活和消費方式也需要改變。"為了保持低肉價,就要有廉價的大豆,為此,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就遭砍伐",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專家海因裡希(Christoph Heinrich)說道。"砍伐森林就發生在你的盤子上。"

拉美熱帶雨林:秘魯國家公園是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dpa/Prisma

讓地球三分之一成為自然保護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因此呼籲,在2030年以前,讓地球三分之一的面積成為自然保護區。

苗子/葉宣(德新社、法新社)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