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從《金門協議》簽將滿二十年看兩岸關係

2010年9月11日

自從台灣馬英九總統2008年上任以來,兩岸關係持續改善,今年6月29日簽署的兩岸經濟協議(ECFA),更被視為兩岸關係的重要里程碑。求同存異,擱置爭議-這套務實彈性的協商模式其實源自於1990年的《金門協議》。

從福建廈門到台灣金門坐船隻需不到半小時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兩岸事務的第一個協議­­《金門協議》

《金門協議》不僅解決了當時兩岸刑事犯及偷渡客遣返問題,更繼續在兩岸發展和平關係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大陸東南沿海出現一股偷渡潮,非法入境台灣。台灣除了設置大陸偷渡客臨時收容所外,也採取原船遣返的方式處理查緝到的非法越界船隻。但1990年接連發生兩起遣返意外,造成漁船上多人死亡的不幸,引起輿論高度重視,終於促成兩岸突破對峙僵局。

20年前的9月12日,兩岸紅十字會在金門簽署了處理兩岸事務的第一個協議,雙方基於人道立場,針對偷渡客與刑事罪犯的遣返事務,協商出一套制度化的程序與執行內容。不僅開啟兩岸事務制度化處理的先河,也是到目前為止,兩岸執行最久的協議。

擱置爭議、共創雙贏

但當時雙方對於協議主體名稱、協議內容都曾有相當歧見,甚至協議的簽訂日期都發生問題,台灣要用民國紀元,大陸要用西元,談判幾乎陷入僵局。結果兩岸發揮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高度智慧,找出雙方可以接受又不傷尊嚴的方案。

馬英九總統指出,金門協議的內容,涉及公權力的執行,是最早實踐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新嘗試。今年6月29日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不論形式或內容,雙方都有不少歧見,但都能反覆協調後,折衷妥協,相互包容。金門協議首創的務實彈性模式,持續在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中發酵。據台灣媒體報導,在兩岸的默契下,ECFA極有可能就在本周日兩岸簽訂《金門協議》二十周年當天正式生效。

日本防衛白皮書再指兩岸軍力失衡

兩岸關係雖有改善,但繼上個月美國國防部公佈年度中國軍力報告,指出兩岸的軍力持續失衡,向中國傾斜。日本最新發表2010年防衛白皮書也提出類似看法。報告分析兩岸軍力的一般特徵指出:一,陸軍方面,中國擁有壓倒性兵力,但登陸台灣本島入侵的能力有限,不過中國近年來努力提高登陸能力;二,海空軍方面,中國不僅在量的方面,在台灣曾佔優勢的質的方面均落實現代化;三,針對飛彈攻擊,台灣缺乏有效的應對手段。

在美國國防部公佈年度中國軍力報告時,台灣國防部及國民黨立委都曾表示,台灣一直都能有效掌握共軍戰力發展狀況,不必太過憂慮,而且美國對台灣軍售的態勢應該會明朗化;但在野黨立委批評馬英九政府,不斷向中國示好讓步,根本就是飛蛾撲火,只會讓台灣處境,越來越危險。

兩岸關係不同於陸港關係及兩德模式

馬英九總統就任後擴大和中國的經濟交流,並採取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政策,兩岸關係的動向引起國際關注。日前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網路報》刊出馬英九總統專訪,他強調,香港的一制必須聽命於一國,中國大陸與香港關係,不能適用於兩岸關係。

而馬總統在接見德國慕尼黑國際安全會議前主席德契克(Dr. Horst M. Teltschik)夫婦時也表示,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兩德在根本上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兩岸民間的交往走在官方的前面,目前兩岸不但已經有許多投資跟貿易,也簽訂了14個協議,尤其最近簽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更是進一步把兩岸的貿易關係制度化。但台灣也希望能夠分享兩德交往過程當中的一些經驗,也許可以做為兩岸關係的參考。

作者:尼爾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