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中關係從瑟瑟秋風進入嚴冬

2007年12月21日

自德國總理梅克爾今年九月在柏林總理府會見達賴喇嘛以來,德中關係從瑟瑟秋風進入了嚴冬。在中國政府取消或推遲兩國一系列高層會晤後,中國諸多有官方背景的媒體近來開始了對梅克爾的新一輪征討。

打開雨傘,擋一擋東方刮來的風雨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看來中國媒體不再就事論事,矛頭早已從梅克爾會見達賴喇嘛一事轉向梅克爾的外交政策。在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和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執政期間,德法兩國與美國保持距離,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持堅決反對的態度,這正是中國政府願意看到的局面。中國主張的多極世界中,歐洲是重要的一極,中國期望德法佔主導地位的歐洲對美國起到牽制、甚至抵銷的作用。

自梅克爾上台以來,情況起了變化,德國與美國走近了。法國薩科奇贏得大選後,也把目光轉向大西洋彼岸。德國和法國政府都表示要更為注重跨大西洋關係。如果德國、法國和英國的新領導人與美國結成更為密切的關係,這將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對中國形成無形的壓力。

布希在自家農場招待梅克爾圖片來源: AP

如果說歐美關係對中國的直接影響並非重大的話,那麼以梅克爾為主席的德國聯盟黨所主張的價值觀外交則直接涉及中國的利益。在梅克爾今年秋季訪問印度之間,聯盟黨的一份長達20頁的外交戰略文件再明顯不過地反映了該黨的外交新思維。梅克爾在印度期間,也對印度的民主體制大加贊賞,宣稱要與擁有共同價值觀的日本、印度等亞洲民主國家加強合作。與此同時,一些聯盟黨議員呼籲,德國經濟上不能一味押寶在中國。這與前德國總理柯爾開啟的對華政策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

梅克爾訪問印度圖片來源: AP

九十年代初期,中國政府因「六四」事件在國際上處於空前孤立的境地。當時柯爾領導的德國聯邦政府在中國與西方關係問題上起到了帶頭羊的作用,柯爾訪華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德國廠家開闢中國市場。在中國,柯爾不僅迴避人權問題,而且無視德國國內輿論的批評,前往天津楊村的人民解放軍軍營參觀訪問。柯爾的這次訪華,打破了「六四」後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關係的僵局。而現在,作為聯盟黨新一代領導人的梅克爾轉向亞洲民主國家。在中國看來,這種新思維猶如在中國門前布陣,意在孤立中國,中國政府絕對不能坐視不理。

其實,會見達賴喇嘛的西方國家領導人絕非梅克爾一人,但中國此次揪住梅克爾不放,不僅因為德國政府的外交政策正在朝著不利於中國的方向轉變,也因為中國要借批判梅克爾達到「以儆傚尤」的功效。最近,中國對薩科奇上任後首次訪華給予熱烈歡迎,促成了大筆生意,這給西方國家樹立一個正面樣板。北京似乎在說:「要胡蘿蔔,還是要大棒子?自己看著辦吧!」

「識時務者為俊傑」-薩科奇在北京圖片來源: AP

中德關係的急劇冷卻引起了德國公眾的關注。不少德國媒體對梅克爾會見達賴喇嘛持贊賞立場,認為梅克爾與前任不同,看重人權,有道德觀和價值觀。媒體上有人支持梅克爾說,作為德國總理,梅克爾有權決定她要會見的人選。但也有人認為,梅克爾在不合適的地點會見了不合適的人選,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引人注目的是,不少旅德華人也在德國的網站上發表看法。總體來看,冷靜的分析較少,大多為憤怒,個別人甚至採用謾罵的語匯。雖然談論的話題涉及中國,但它說明新一代旅德華人已脫離了老一代華人謀生發家的生活模式,正在參與德國的政治生活。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