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亞太委員會負責人談金融危機與美中作用

葉宣2008年10月18日

中國一度是許多德國企業十分看好的市場,然而近一兩年時間,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熱情開始降溫。目前全球經濟籠罩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在以出口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德國,由於對歐美經濟景氣的悲觀,許多部門和行業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德國之聲中文廣播記者就此採訪了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的負責人施特拉克。

中國受影響的同時也有機會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一些專家認為,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由於擔心歐美市場的萎縮,德國企業將更加重視與中國的業務。這似乎並不是一種新的趨勢?

施特拉克:這一趨勢已經存在多年。過去一段時間,亞洲的經濟增長一直高於西歐,美國等傳統市場。德國企業已經做出了反應,將中國印度等新興工業國家作為新的重點,擴大在這些國家的業務。我想這個趨勢會保持下去。

德國之聲: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我們就看到不同報導稱,在華投資的德國企業對中國生產的前景不那麼看好,原因包括原材料漲價,能源供應瓶頸,勞動力成本增加等。這與您剛才所說的不矛盾嗎?

施特拉克:這並不矛盾。去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與前幾年相比,的確有所下降,可以說正在進行一種整合。不過整體看來還是相當強勁。我相信在亞洲富於增長潛力的市場上,同出口一樣,德國企業的投資勢頭還會持續下去。因為全球各地的原料價格都在上漲,無論是在德國,東歐還是東亞。

德國之聲: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無疑會繼續上升。

施特拉克:我們現在看到的趨勢是,中國正在試圖從廉價和勞動密集型生產基地向高技術合作夥伴轉型。在中國生產的高技術含量的商品越來越多。電信企業華為就是這一發展的典型例子。我們對此持積極態度。因為技術發展水準與德國接近的國家,是德國企業對外銷售的最大客戶,所以隨著中國技術水準的發展,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和投資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會上升,這同西歐和美國市場的情況是一樣的。同時我們很高興看到勞動密集型企業離開薪水成本較高的沿海城市,向內地轉移,這將推動中國內地的發展,比如成都,重慶這樣的二線城市的發展。

德國之聲:一些專業人士認為,中國受到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比較小,事實卻是如此嗎?

施特拉克:事實證明,中國是這次危機中少數幾個對全球經濟起到穩定作用的因素之一。中國的國民經濟,包括銀行業,製造業和充足的美元儲備都是穩定經濟的因素。主要體現在金融和房地產業的泡沫經濟破裂後,市場清理的過程也已經開始了。其實不是說中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而是應該說 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相當大。沒有中國,情況會大不一樣。

德國之聲: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性也相當大。作為金融危機的後果,中國出口業的損失是否會超出人們的預料?

施特拉克:我無法預測中國出口的發展趨勢。但我個人認為,中國的出口不會出現明顯的滑坡。像德國的汽車製造業這樣生產耐用消費品的產業,擔心銷售大減是由道理的,因為消費者可能會推遲購買大件商品。而日常消費品則不會遇到這麼大的麻煩。 中國的出口產品正是以日常消費品為主的。所以我對中國對全球的出口將維持穩定比較樂觀。

德國之聲:最近德國媒體的一些評論認為,美國主導世界金融市場的時代將終結,歐洲應該更加重視中國,俄羅斯等門檻國家的作用。您同意這種看法嗎?

施特拉克: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應低估美國的經濟活力。美國擁有健康和運作良好的市場經濟。這次危機也顯示,市場調節是有效的,哪裡出現了過熱,市場就會有所反應。目前美國經濟的基本數據仍然良好,我看不出美國經濟會在本次危機後受到嚴重削弱。反之每次危機也都會帶來一些機遇,我相信美國有不少優秀的企業會把握這一點。

德國之聲:就是說,所謂的金融危機將改變世界政治格局的預言還不會變成現實?

施特拉克:至少金融危機不能做到這一點。但正像去年的8國峰會所顯示的那樣,沒有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工業國家的參與,國際社會無法作出重大的決定。在世貿組織也是這樣。這些國家應被納入重大國際問題的決策中,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