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援助但不高高在上
2012年6月11日 《全球環保創意》:您是一位踢中場的職業足球運動員,怎麼會想到發起「與水共生」這樣一個項目?
本傑明•阿德裡恩:這個主意是我與德國「聖保利足球俱樂部」在古巴的一個訓練營遇到飲用水供應問題時產生的。那時,這個俱樂部在為社會盡力方面的巨大潛力吸引著我。所以,就有了這個主意。我跟大家說,我們的能量綽綽有餘,讓我們把它用在點子上,一起做點事。
《全球環保創意》:你們的第一個項目是什麼?
本傑明•阿德裡恩:我們先與「救濟世界飢餓組織」一起,為153所幼兒園提供飲水機。為此,我們的目標是在一年之內募捐五萬歐元,而且是利用「與水共生」項目特有的做法。
《全球環保創意》:這是怎樣一個設想?
本傑明•阿德裡恩:我們設想的是一個「開放的網路」,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此外還有「人人獲益」的想法,就是說,為社會盡力不是為了教訓別人,或者是因為自己問心有愧,而是可以從中獲得樂趣,應該給人帶來快樂。所做的一切都能和「酷」、「時尚」,以及體育、音樂等等聯繫起來。我們的宗旨是:擯棄自私自利,但不是一定要自我犧牲。我們尋找的是一條中間道路。
《全球環保創意》:這就是說,你們不僅僅是拿著捐款箱到處跑……
本傑明•阿德裡恩:是的,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搞街頭徵集簽名,或者聖誕節前寄信等傳統籌款方式。現在,我們慢慢也開始使用一點傳統的籌款形式,不過,還是以我們自己的方式。
我們說:在我們這裡,重要的不是錢,而是人們帶著自己的主意、他們的創造力參與其中,把他們的能量投入到項目中去。也就是說,不僅僅是開捐款發票,而是去參加各類活動,在活動過程中為「與水共生」組織回收含押金的杯子。讓人們自己成立一個地方小組,組織活動,考慮如何盡自己所能。總之,就是一個「開放的網路」。
《全球環保創意》:本傑明•阿德裡恩:這樣也能為項目帶來資金嗎?
本傑明•阿德裡恩:是的,目前我們已經籌集到了150萬歐元,當然,還在增加,這已經沒有問題了。當時在古巴的一次性行動所產生的推動力是我們始料未及的,所以,我們要繼續下去。現在,我們已經在西班牙和瑞士成立了分支組織。目前我們在考慮是否於2013年在奧地利成立組織,如果能夠如願,當然太好了。我們的能量和潛力一如既往,大家庭還在不斷擴大,而且齊心協力。在不斷擴大過程中,這一點總是很重要。
《全球環保創意》:你們的援助項目具體是什麼,你們的資金如何使用?
本傑明•阿德裡恩:這要看具體需求。也就是說要根據當地情況,開展我們的援助計劃。譬如,在衣索比亞,北部和南部的項目就不同。重要的是,讓當地人參與,從選擇項目到項目的開發和實施,以及日後的維護。這對我們來說是決定性的標準。
譬如引水上山,然後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參與項目的人付的費用又比沒有參與的人少。得到的收入存入帳戶,由當地的供水委員會管理,用來支付維修等費用。我們還打深井,鋪設管道,設置手動井泵,為當地的居民提供衞生設施等等。
原則上,我們開展的項目要能夠由當地人維持下去。衣索比亞的一个案例說明了項目的可持續性。那裡的一個水井項目的援助資金早已期滿停付了,但是水井仍然在繼續運作,即便出現問題,當地人也知道該做什麼。這樣做是可行的。但是,也有其他的案例,比如在盧安達,我們得後續支付很多錢,因為設備壞了。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現在正在總結項目的長期經驗。
《全球環保創意》:您對實施項目的地區有哪些印象?
本傑明•阿德裡恩:我們首先向人們說明我們究竟是什麼人,我們的「與水共生」文化是什麼。我們和他們一起開音樂會、踢足球,也在村裡的草棚裡過上兩夜,或者晚上喝他們自己釀的燒酒。我們想以此顯示,我們也是屬於這個社會的人,不僅工作專業,而且也有人性化的一面。
我們努力在這些年裡與當地人建立起人際關係。「與水共生」要起橋樑作用,它是一個沒有國界的網路。我們藍圖是有朝一日建立起衣索比亞的或者烏干達的「與水共生」組織。能夠把這個理念國際化,在各地傳播項目的「基因」,我們覺得很令人興奮。 我們打算建立網路,尋找哪裡有藝術家,哪裡可以開展慶祝活動。我們不想成為一個「發展援助組織」,被打入這個框框裡了事。「與水共生」的初衷與此不同,看看今後能否讓人們明白這一點。
《全球環保創意》:在您的這些努力當中氣候保護起著什麼作用?
本傑明•阿德裡恩:首先,我們不是氣候保護組織。我們把精力集中在水上面。儘管如此,我們知道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因為氣候變化加劇了水的危機。如果雨季消失使得地面乾旱,那麼氣候變化和水之間就有直接聯繫。如果乾旱地區天氣越來越熱、越來越乾旱,飲水供應的狀況就會更加惡化。
《全球環保創意》:您在當地的工作也會使人們增強對氣候變化的意識,是嗎?
本傑明•阿德裡恩:當然。我們也試圖通過我們的工作向人們說明:這兩者互相關聯,你們得考慮你們的所做所為會產生什麼影響。
採訪人:Po Keung Cheung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