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Nichtwähler

2009年8月27日

德國公民參選率的數字在急劇下降。70年代還有約80%有選舉權的德國人參加州議會選舉,今天平均數字減少了13%。本周末,德國3個州,即薩克森、薩爾和圖林根將舉行州議會選舉。5年前上屆選舉時,薩克森只有60%的參選率,薩爾州只有55.5%,圖林根53.8%,都跌到了歷史低點。不參選的選民已經形成了一個值得認真注意的大群體。是由於不感興趣,是由於抗議,還是厭煩呢?

黑板上寫的是:投票站入口在前方圖片來源: dpa

"一般來說,應該運用自己這一票,但是各政黨拿出的方案並不那麼讓人信服,所以我不太確切知道我是否應該去投票。"

"如果每個選民都能得到一輛公務車,那麼我會重新參加選舉的。"

"很難,因為誰也不代表我的利益。"

"反正這些人都不是我想選的。"

選舉權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激烈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儘管這是公民的最高義務,然而在德國,投出自己的一票的人越來越少,這些人不再積極參與政治生活,他們的口號是:"選舉,不,謝謝!"是什麼力量讓他們不參選的呢?民意研究機構Infratest dimap所長裡查德‧希爾默把拒絕參選者分為3類:

"天生的不參選者是不存在的。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不參選者,有實際上從來不參加選舉的頑固的不參選者,但這些人只能說是少數的例外,更多的是另一種人,他們總是根據不同的選舉層次、根據不同的形勢,根據問題的情況來決定是否參加選舉。當然人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事情,也就是說存在著偶然的不參選者,比如由於他們病了,或者有個重要日程安排等。"

第二大類的不參選者是最關鍵的。跟頑固的或時間上遇到障礙的那兩類不參選者相比,這類人是可以通過具體的論題和有魅力的政治家被吸引到投票箱前去的。可是,為什麼州議會選舉的參選人數會比聯邦層次的大選少那麼多呢?希爾默的解釋是:

"事實情況是,州選的意義這些年來在日漸喪失,因為公民有個越來越強的印象:核心的問題如失業、經濟發展等不再是州層面上能夠決定的問題,而是主要在聯邦層面上。"

這是個全國性的趨勢。因為,參加投票的選民數量的不斷下降並非僅僅發生在薩爾、圖林根和薩克森。比如2006年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只有44%的選民參加了投票,也就是說,一半以上沒有走向投票箱。希爾瑪說,這個趨勢不是絕對的:"假如公民有那麼一個印象,這次州選事關重大,尤其是關係到由誰來組成政府,而這取決於他們的選票,那麼,對選舉的興趣就會上升,媒體報導的數量也會增加,參選率多半也會上升。"

這一點也許會在這次反映在圖林根和薩爾的州選中。在這兩個州,政府更迭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參加塑造政治、自己有能力去改變些什麼的感覺可能會把選民動員起來,從而導致參選率高於5年前。但這只是一種可能性。因為起關鍵作用的不光是政府的組成,也有一個交流的問題,即,政治家們能夠說動選民嗎?各黨的選舉綱領確實提供了不同的選擇嗎?

最新也最著名的國家級大選的例子肯定是歐巴馬的選戰。作為民主樣板的美國只有50%左右的低參選率是人所皆知的。但由於存在著把備受爭議的小布希選下台的可能性,尤其是由於富有魅力、在網路上也有出色表現的歐巴馬,參選率上升至66%以上,這是美國100年來最高的參選率。

作者:Nadine Wojcik / 平心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