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與「通膨幽靈」

2011年12月7日

貨幣逐漸貶值的危險究竟有多大?在歐元區解體的陰影之下,是否就可以予以忽視?記者張丹紅嘗試對這些問題作出解答。

圖片來源: AP

一個月前離職的前歐洲央行行長特裡謝(Jean-Claude Trichet)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歐洲央行只有一個指南針,那就是價格穩定。其目標是,將歐元區通膨率維持在略低於2%的水準,而現在這一數字是3%。在平常時候,歐洲央行一定會出手提高基礎利率,將通膨扼殺於萌芽之中,不過那只是在平常時候。而現在人們紛紛預期,歐洲央行會在周四(12月8日)宣佈再次調低基礎利率,以抵禦歐元區陷入經濟衰退的危險。而這讓一向以"穩定"為導向的德國經濟學家憂心忡忡。

前歐洲央行行長特裡謝圖片來源: AP

情況還遠不僅於此:歐洲央行繼續收購高負債歐元區成員國的國債,並通過這種方式向市場投放流動性,以防止市場流動性枯竭。為了對這一政策路線表示抗議,德國人於爾根‧斯塔克(Jürgen Stark)在年底辭去了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師的職務。他認為,一個央行大手筆援助政府的行為一定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最後必將引發通膨。包括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Jens Weidmann)在內的大部分德國經濟學者以及德國總理梅克爾都持類似觀點。對梅克爾的擔憂,前總理施密特也表示理解,不過這位老人更願意回顧歷史:"在德國馬克時代的最後十年裡,德國的通膨率比隨後而來的歐元時代的十年要高。"

上世紀20年代德國帝國銀行門前等待擠兌的人群圖片來源: dpa

這位92歲的老人在上周五(12月2日)德國《時代周報》召開的經濟論壇上作出以上表示。而杜塞道夫宏觀經濟和景氣研究所負責人古斯塔夫‧霍恩(Gustav Horn)表示,即便是現在,通膨威脅也尚不存在:

"因為資金處於恐慌中,投資者不知道資金投向哪裡才比較安全。這樣他們就把錢又轉回到中央銀行。"

既然資金沒有進入到經濟循環之中,自然也就沒有通膨的危險。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也認同這一觀點。他對德國《商報》表示:"通膨現在根本就不是問題"。就算通膨真的成為一個問題,美國財長蓋特納也會視若無睹。蓋特納認為,原因是歐元區如果土崩瓦解的話,後果比通膨要嚴重的多。

上世紀20年代的通膨時期,這麼一堆馬克才值一美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那麼,德國人那種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描述為"德國正統"的,對於通膨的無比恐懼究竟是如何而來的呢?很簡單:在過去的百年之中,德國人已經有過兩次財富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的經歷,他們絕不想出現第三次。第一次是由於1923年世界經濟危機引發的超級通貨膨脹,而僅僅25年之後,二戰結束後的貨幣改革的噩夢讓德國人再次銘心刻骨。此外通膨就像是癌症一樣,不斷吞噬,無法治癒。萊茵威斯特法倫經濟研究院的董事會成員克斯特(Wim Köster)認為:"一旦形成通膨,就很難加以控制。在大部分情況下,只能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

但經濟學家霍恩認為,這種觀點大錯特錯,因為有特效藥可以抵抗通膨:"比如歐洲央行可以迅速賣出自己持有的國債,這樣就可以將資金從經濟循環中取出。央行當然也可以提高利率。"

提升利率有很大的空間,因為在人們預期的周四降息之後,歐元區的基礎利率將僅為1%。

作者:張丹紅 編譯:石濤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