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企業仍忽視中國市場

2013年8月5日

儘管言之鑿鑿,德國大企業在被普遍認為是最重要市場的中國並沒有扮演「第一小提琴」的角色。德國《商報》指出,德國經濟界實際上依舊忽略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市場。

A worker controls Mercedes cars at a shipping terminal in the harbour of the German northern town of Bremerhaven. File picture shows a worker as he controls Mercedes cars at a shipping terminal in the harbour of the German northern town of Bremerhaven, March 8, 2012. German automaker Daimler scrapped its earnings forecast on April 24, 2013 after first-quarter profit plunged more than half due to a prolonged slump in European markets and self-inflicted problems in China. Picture taken March 8, 2012. REUTERS/Fabian Bimmer/File (GERMANY - Tags: TRANSPORT BUSINESS)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1997年,時任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的亨克爾(Hans-Olaf Henkel)提醒德國經濟界,未來世界音樂的主角是亞洲,那裡將決定全球化的速度,德國經濟界必須在那裡的樂團佔據穩固的一席。8月5日一期的《商報》撰文指出,16年後的今天,人們驚訝地看到,亨克爾的呼籲幾乎完全落空:

「去年,30個達克斯康采恩經營額為7340億歐元,其中55%是在受經濟衰退之累的歐洲獲得,在亞洲這個全球發展最快的地區的比重僅為18%,而在中國這個最重要的未來市場,30家康采恩的經營總額僅為1150億歐元,只佔區區11%。……如果再看到,其中約500億落在大眾一家企業身上,德國人在這個未來市場上的虛弱存在便再清楚不過了。」

文章指出,多少年來幾乎所有達克斯企業都一再表白要加強在中國的存在,但事實完全相反,除大眾這個特例外,從戴姆勒、英飛凌、西門子、蒂森—克虜伯到慕尼黑再保險,幾乎所有達克斯康采恩去年在華經營額還有所下降,而鑑於歐元區和歐盟金融經濟危機何時能克服尚在未定之數,德國經濟若不盡快擴展歐洲以外市場,未來著實堪憂。《商報》的文章分析道:

大眾在華業績一枝獨秀圖片來源: Reuters

「普遍的虛弱存在,究其原因是各種繁文縟節形成的障礙,銀行和保險企業就是這些繁文縟節的受害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生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多德國工業企業同中國本土的新興對手相競爭。……在鋼鐵行業,北京政府推動本國的生產商合並,例如太鋼和武鋼合並,更有效利用原料資源,排擠外國競爭對手。此外,在中國,薪水的增長幅度快於歐洲,減少了廉價生產的優勢。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國內加工業的實際薪資,即扣除通膨因素後的薪資翻了三番。」

大躍進導致大飢荒

柏林紅書出版社(Rotbuch Verlag)去年出版漢學家韋姆‧霍伊爾(Felix Wemheuer)的一部研究史達林時代和毛澤東時代分別發生的大飢荒背景和原因的專著,名為「大飢荒。史達林和毛治下的飢餓」。霍伊爾認為,前蘇聯大飢荒的根本原因在於史達林強制實行集約化。8月5日一期的《每日鏡報》這樣報導霍伊爾對毛澤東大躍進運動導致中國大飢荒的分析:

漢學家霍伊爾研究史達林和毛澤東時代大飢荒的專著封面

「在其研究報告的第二部分,漢學家霍伊爾以毛澤東治下的中國的飢饉現象為對象。從數字上看,中國的飢荒比史達林時代的飢荒更悲慘。霍伊爾引用了一位中國人口學家的估計數字。根據這一估計數字,當年有3200萬人餓死。根據另一些估計數字,餓死人數為4500萬,另有250萬人被打死,多達300萬人因絕望而自殺身亡。隨著『大躍進』運動失敗,毛開始似乎是重複了史達林的錯誤。不過,1960年,他終於做出決定,進口穀物,中止人民公社內的集體化。而直到1960年,在大飢荒高峰期,中國仍對外出口糧食,其中包括民主德國。霍伊爾相信,如果及時中止出口,多達500萬的中國人將不至喪命。而在他看來,後來的文革之所以沒有引發新的飢災,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再對外出口糧食。 」

摘編:凝煉
責編:苗子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