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各地區之間的「傲慢與偏見」
2015年11月21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浪微博上一條熱門話題——「中國最難懂的十大方言」——引起了網友關於地域文化的討論。而一談到方言,人們就難免會表達出對不同地區的各種固有的看法,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偏見。在德國,類似的討論也從未停止。從易北河到阿爾卑斯山脈,從漢堡到慕尼黑再到柏林,不僅方言口音相差甚遠,而且文化習俗也各有特色。於是便有了一些深深植根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形象:矜持拘謹的漢堡人,衣著光鮮自以為是的杜塞道夫人,還有懶惰邋遢的柏林人,等等。
這些成見是否符合客觀現實暫且不談,最起碼很多德國人是對此深信不疑的,甚至還把這些地域性的「名片」帶進了自己擇偶的考慮範圍中。根據德國網路交友平台「Parship」的一項問卷調查,69%的德國人相信,這些地域性的固有形象在擇偶交往過程中都得到了印證。尤其是德國東部和南部的「單身狗」對此深信不疑。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到巴伐利亞州之間的各個地區,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這些廣泛傳播的成見當中包含著很多真實內容。相比之下,在德國西部,63%的人則不那麼看重這些地域性的說法。儘管如此,從全德國來看,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這類地域偏見毫無道理。
那麼,這些地域「名片」又都是怎麼形成的呢?大多都是由於幾個世紀以來德國各個地區社會文化的各自發展軌跡,造成了在某些領域的明顯地域性差異,而人們則把其中的一些特徵標籤化,也成為各地區人民津津樂道的話題。比如,北德人就常常被其他地區的同胞認為是冷漠和寡言的;柏林人則有著傲慢無禮、狂放不羈的形象,儘管這座城市也自稱是「貧窮但性感」的;而施瓦本人更不用說,一直被視為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鐵公雞」。
而人們對於地域性「名片」的討論何以樂此不疲?《世界報》(Die Welt)線上版的一篇文章分析認為,也許如今在各地區、各大城市之間的遷移更為常見和頻繁,見得多,自然也就聊得多。人們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必定要先拍一些照片在社群網站上分享。而專業的社交禮儀顧問也會建議人們,將一些無關痛癢、略帶幽默成分的話題作為雞尾酒會、非正式招待會上的寒暄入門話題——而關於城市「名片」的討論是最合適不過了。
就連公立的巴伐利亞廣播電台(BR)也在官方網站上全面總結了巴伐利亞各個地區、各個群體的不同特色。在這個總是被和皮褲、啤酒和難懂的方言聯繫在一起的聯邦州,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呢?當然,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超過九五成的人表示為生活在巴伐利亞而感到幸福和自豪——這是巴伐利亞廣播電台一項調研的結果。但是巴伐利亞也要分成不同的區域來看,比如以慕尼黑為代表的上巴伐利亞地區,就是以開放和對故土的強烈歸屬感著稱;而上弗蘭肯地區的特色就是拘謹內向、不愛挪窩;下巴伐利亞人則是最守傳統、最地道的巴伐利亞人。
此外,由於德國特殊的歷史淵源,東部和西部民眾互相之間也存在著一定「偏見」。根據一份每年在10月3日兩德統一日都會發布的 「東部和西部人十大偏見」清單(Top 10 Ossi- und Wessi-Klischees),排名第一的偏見就是:東部人最喜歡給孩子起「洋名」——其實就是類似Mandy、Sandy或者是Maik這樣的比較英語化的名字。而排在第二位的「西部人掙錢多」,這一點倒不算是「偏見」,而是相對符合現實:因為即使全德國的平均收入水準在上升,東部地區的薪水水準仍然是低於西部。此外進了前十名榜單的還有:東部人不會說標準德語,西部人很傲慢,東部人整天抱怨,西部人整天只認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