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愛"喝一杯"

2013年6月8日

為什麼同葡萄酒相比德國人更喜歡喝啤酒?為什麼啤酒在歷史上曾經具有醫藥功效?茶和咖啡,哪個才是民族身份認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Frank May

(德國之聲中文網)隨便走進一家德國酒館,酒單上各式各樣的冷飲熱飲看得人眼花繚亂。有史料記載公元前10000年人們就開始釀制啤酒。從那時候起這種酒精含量不高的飲料開始逐漸變成一種酒文化。而且鑑於當時衞生條件差,啤酒甚至還具備醫藥功效。中世紀的多元雜家希爾德加德‧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曾經建議人們多喝啤酒保持健康。

啤酒花和麥芽的"聯姻佳作"

一直到20世紀歐洲很多地方的飲水都受到污染,含有可致病的細菌。因此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飲用啤酒防止生病。19世紀還有不少企業主鼓勵做重體力勞動的工人多喝啤酒,一方面因為啤酒含有的熱量高,另一方面是因為畢竟啤酒的酒精含量比烈酒低。很多詩人和思想家也喜歡喝啤酒。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著名作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表示,他每天喜歡在吃晚飯的時候來一杯淡啤酒。很長一段時間德國都是全球啤酒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不過喝啤酒全球"霸主"的地位德國人已經拱手相讓了。

每年平均每個德國人消費的啤酒量達到100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每年平均每個德國人消費的啤酒量達到100升。不過捷克人更為"霸氣",每年平均飲啤酒量約為150升。捷克人說,"有啤酒喝的地方日子過得美!"雖然德國人不再是喝啤酒的霸主,但是啤酒在德國依舊是一種文化。德國境內1300家釀酒廠總共生產5000多種啤酒,數量居全球之首。而且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更喜歡喝小型啤酒廠釀制的啤酒。

不過16世紀著名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推薦人們更多地飲用葡萄酒。他曾說:"啤酒是人類的佳作,但葡萄酒出自上帝的手筆。"雖然中世紀的修道院以啤酒釀制技藝聞名,但是這些修道院同樣帶動了德國葡萄酒業的發展。傳說一些修道士可以識別土壤的味道,他們知道哪些地區的土壤更適合種植葡萄。

托馬斯‧曼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中世紀的時候葡萄酒也很受世人的歡迎。當時品質優質的葡萄酒只有貴族和有錢人才能消費得起。普通老百姓只喝得起劣質甚至是摻了醋的燒酒。現在每年德國人平均消費葡萄酒的數量僅為20升,而且德國南部喝葡萄酒的人數明顯更多。

2008年有科學家發現,葡萄酒中含有的酒精同啤酒相比更容易讓大腦萎縮。不過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們似乎更喜歡享用葡萄酒。德國作家庫爾特‧圖霍夫斯基(Kurt Tucholsky)曾說過:"真可惜,葡萄酒無法用來撫摸。"

"咖啡,我要咖啡"

早上起床後大多數人喜歡來上一杯不含酒精可以迅速提神的熱飲:咖啡或者茶。同葡萄酒一樣,在歷史上咖啡和茶也都不是窮人喝得起的飲品。巴赫曾於1732年寫過一首"咖啡康塔塔"(Kaffeekantate),歌中唱道:"咖啡,我要咖啡。誰想讓我振奮精神,就倒給我一杯咖啡。"

在那個時期歐洲出現了第一批咖啡館。商人、知識分子和富裕階層出沒於咖啡館,在享用產自阿拉伯地區的舶來品-咖啡的同時閒聊或者談生意。普通人只能喝一些咖啡的替代品。

茶也同樣只是富裕階層才消費得起的飲品。19世紀初咖啡和茶葉的價格開始下降之後,勞動人民才第一次開始品嘗這兩種熱飲。現如今,無論社會地位和身份,所有人都飲用咖啡和茶。

1930年柏林的一家咖啡館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Imagno

一種飲品,一種民族身份認同

現如今茶館和咖啡館是最受歡迎的社交場合。喝茶還是喝咖啡甚至成為民族身份認同的標誌。英國人以享用下午茶作為英國人的標誌,而德國人更喜歡來上一杯咖啡。德國人人均年咖啡飲用量約為150升,數量遠遠超過啤酒、葡萄酒和礦泉水。

作者:Marc von Lüpke 編譯:洪沙

責編:雨涵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