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國防軍——吸引極右分子的磁石?

Volker Wagener
2017年5月4日

德國聯邦國防軍中尉弗朗克•A.(Franco A.)涉嫌極右暴力事件讓政界和聯邦國防軍十分撓頭。德國軍隊是否易於感染右翼思想?這一問題與軍隊本身一樣久遠。

Bundeswehr Soldaten Tarnuniform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Sau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安德烈‧E(André E)毫不隱諱,對自己的中尉銜頂頭上司說,"我是納粹思維"。當時,他加入聯邦國防軍還沒幾天。這名未來的坦克射手在外表上也完全是極右分子模樣。因崇拜納粹沖鋒隊(SS),他身上有"Blut und Ehre"(鮮血與榮譽)字樣刺青。德國國防軍《軍人守則》第37條規定:只有能保證"每時每刻都願投身於保護憲法意義上的自由民主基本秩序"的人才能被徵召為職業軍人或限役軍人。

穿軍裝的內敵

安德烈‧E又接受了10個月訓練,學會了使用G3沖鋒槍、投擲手榴彈。這是17年前的事情了。然而,安德烈‧E並不只是一個普通的新納粹分子。他是慕尼黑極右團伙"國家社會主義地下黨"(NSU)審判案中的被告之一。這一極右團伙受控從事炸彈襲擊、謀殺10人。為什麼聯邦國防軍沒有阻止這個人?

在軍隊中新發生極右事件的背景下,米夏埃爾‧L.(Michael L.)的案子也重又讓國防軍和國防部處境尷尬。2012年,這名35歲的預備役軍人在阿富汗的昆都士(Kundus)以軍官身份服役。早在2008年,他就曾申請加入德國國家民主黨(NPD),此外,他還是極右組織"卡塞爾自由抵抗"(Freier Widerstand Kassel)的成員。卡塞爾憲法保護局將該組織明確定義為"新納粹組織"。然而,儘管早已有了相關訊息,米夏埃爾‧L.仍得以參與阿富汗使命。德國軍事保衛局(MAD)本該阻止發生這樣的事情。到境外服役前,軍事保衛局必須審查所有當事軍人,何以獨獨漏掉米夏埃爾‧L.?

歷史陰影

易於感染右翼思想--自1955年建立以來,聯邦國防軍便無法擺脫這一形象。這並不足怪:直至50年代末,聯邦國防軍仍徵召了前希特勒黨衛隊的300軍官,1.2萬多名前納粹軍官在聯邦國防軍內活動,其中40多名納粹將領。聯邦國防軍從一開始就背負了"褐色"(納粹的象徵色)遺產的重負。與此相應,它對"穿軍裝的公民"這一戰後新方針頗存芥蒂。在斯特勞斯(Franz-Josef Strauß,基社盟籍)任防長期間(1956-1962),不少軍營冠以納粹將領的名字;1944年7月20日的反希特勒抵抗運動的參與者被視為"叛徒";問責戰爭罪犯基本成為禁區。

直至1960年代,"恪盡職守"仍被視為軍人的最高品質。在這一背景下,時任陸軍訓練專員卡爾斯特(Heinz Karst)仍能宣稱,自由和民主並非"終極價值";此外對軍隊受到議會過度監控的批評之聲甚囂塵上;1970年代起建立的聯邦國防軍各高等院校不得不幫助清除這個在軍隊中依然活躍的"陰魂"。但是,第一代年輕軍官們拒絕改革,反對聯邦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社民黨籍)與東歐和解的政策。1980年代初,時任國防部長阿佩爾(Hans Apel,社民黨籍)還因以下一番本無可爭議的話而遭受非議:"武裝力量部分捲入了國家社會主義,對此應負責任,…第三帝國這樣的非正義政權不能作為傳統的理由"。

國防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取消了美國之行,凸顯了情況的嚴峻。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G. Fischer

聯邦國防軍對極右主義掉以輕心?

然而直到今天,聯邦國防軍顯然對極右主義仍富有吸引力。軍中疑似案例中的多數涉及行"希特勒禮"或塗抹卐字標誌等所謂的宣傳性非法行為。軍事保衛局指出,尤其在18至25歲的軍人中存在右翼思想;能使用武器、以及軍隊中的領導結構對他們構成最大的吸引。問題是,有新納粹言行的人並不能輕易就被開除出軍隊,此前,法院必須裁定當事人確實有右翼極端主義言行。

其實,線索並不少,但很多線索很晚才被發現,或完全出於偶然。軍事保衛局在"國家社會主義地下黨"謀殺案中完全失職一事不禁讓人推測:部隊中極右主義言行雖被看到了,但有關部門未對此作出反應,或只作出溫和的反應。

軍隊中存在"褐色網路"

所有"發現"的總合導致了聯邦國防軍的最高領導人-國防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取消了美國之行。這既是一種不尋常的反應,同時也凸顯了情況的嚴峻。目前,有關方面已不排除部隊中存在著一張"褐色網路"的可能性。

熟悉聯邦國防軍的人士認為,取消義務兵役制是某些軍人傾向新納粹思想的一大原因。前慕尼黑聯邦國防軍大學歷史教授沃爾夫森(Michael Wolffsohn)便批評說,聯邦國防軍現在缺少"普通公民",湧入軍隊的是極端主義人士。他指出,這些人受到無償培訓使用武器的誘惑,因為,"抒情詩人們自然不會願意從軍"。

2011年被取消的義務兵役制,其初衷之一本是保障社會各階層、群體都會集結到部隊中--即"穿軍裝的公民"這一原則。瑞典也曾有過相應步驟,但在實施了職業軍人制7年後,重又恢復了義務兵役制。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